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浅谈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艺术性

2014-8-15 00:15| 发布者:幼儿教师| 查看:3482| 评论:0

摘要:浅谈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艺术性摘要:众所周知,幼儿园语言教学既要注重其科学性、趣味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本文选取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学习活动等方面,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出发,结合理论分 ...

浅谈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艺术性

摘要:

众所周知,幼儿园语言教学既要注重其科学性、趣味性,又要讲究艺术性。本文选取幼儿语言教学活动中的――谈话活动、讲述活动、学习活动等方面,从实践操作的层面出发,结合理论分析,对如何提高幼儿的兴趣及教师的教学艺术水平,作了一些探索性论述。

关键词:

语言教学活动  艺术性  谈话活动  游戏活动  学习活动

创新指导语的情趣。

幼儿在园的一日生活由许多的环节组成,每个环节都会有不同的要求。我们要求教师用浅显、易懂、充满情趣的话语,把每个环节的要求清楚明了的呈现。如做早操,教师们会说:“太阳咪咪笑,看我做早操。我是好宝宝,锻炼身体棒。”午餐时,教师们会说:“饭菜喷喷香、色彩真鲜艳、小手洗干净、吃呀吃得饱。”午睡时,教师们会说:“中午到了,知了不叫了、小鸟不飞了、小朋友也要睡觉了。”盖被子时,老师们会说:“轻轻打开一扇门,小宝宝呀钻进门,肚子朝上躺下来,再把门儿关起来,闭上眼睛睡着了。”洗手时教师们会说:“轻轻拧开水龙头,小手小手淋一淋,涂上肥皂搓一搓,手心搓、手背搓、手指缝也搓一搓,再到水下洗一洗,肥皂泡泡不见了,甩甩小手擦毛巾,我的小手真干净。”这些形象生动、简单明了的语言,不仅让幼儿明白,现在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而且在朗朗上口的念白中,让幼儿非常乐意的去完成,既达到教育要求,又让幼儿的心情如沐春风。

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语言教学活动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其目的是使幼儿获得语言内容、语言形式和语言运用的经验。随着教育内容的不断更新、教育现代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幼儿园语言教学活动必须不断探索新形式、讲究艺术性,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幼儿语言学习的兴趣、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本文就幼儿语言教学活动的艺术性问题,从三个方面作粗浅的探讨。

一,谈话活动的艺术性

谈话活动,是帮助幼儿学习在一定范围内运用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的活动。在进行谈话活动时,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刚开始时,有趣的中心话题能使幼儿产生急切交流的愿望,争着举手发言;然而,在活动的中后期,幼儿的兴趣渐渐下降,使谈话活动的效果大打折扣。如何较好地延续这种谈话兴趣呢?这就要靠组织谈话活动的艺术性,并充分反映在活动全过程的各个环节。

首先,要创设谈话情境,引出中心话题。可以通过朗诵一首儿歌或说一段话、提出一些问题等方法来创设谈话情境;也可以利用活动角的布置、桌面玩具、实物摆设等,向幼儿提供与谈话主题有关的可视形象,更可以利用多媒体放映形象化活动画面,激发谈话兴趣,启迪谈话思路。

其次,幼儿围绕话题自由交谈和发言时,教师要调动一切手段,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确保谈话的气氛宽松、融洽,充分保护幼儿的自尊,特别注意保护幼儿的创新求异。

第三,要因势利导,逐步拓展幼儿谈话的范围。教师要借助各种艺术化手段,使谈话逐层深入,向幼儿逐步展示新的谈话经验,使其逐步掌握正确的谈话思路和谈话方法。

案例1:中班音乐课“雪花和雨滴”教师一边唱歌、一边示范舞蹈动作,当唱到“我从天空中飞下来”时,A教师:“来,小朋友,转一下身体”B教师:“风一吹,雪花还会转身呢”多么富于艺术性的语言。

总之,在整个谈话活动,教师处于参与者兼主持人的角色,既要做好演员,更要当好导演。 “把戏人人会做,各有巧妙不同”。所谓“巧妙”,就是要环环紧扣有中心,独具匠心有创新——无论在创设谈话情境方面,营造宽松自由的谈话气氛方面,还是逐步拓展谈话范围方面,教师都要潜心研究,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具有较强的驾驭整个活动的能力,要尽可能让最大范围的幼儿有话可说,有话愿说,有话能说,以促进幼儿口头语言的发展。

二,绘画活动中语言的艺术性

幼儿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在绘画过程中所表现的特点也不一样。如:小班幼儿绘画明显地表现了一种感知活动性思维,情感意图不稳定,易受外界干扰,画画时跑来跑去;中班幼儿不会从生活中独立选材,不能把主要形象和次要形象分开,无意想象仍占主要地位;大班幼儿已有了观察、产生创作和形象记忆、独立组织画面等简单的绘画过程,创造想象的发展。在了解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特点基础上,教师在幼儿绘画前的指导语的运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案例2:幼儿园小班幼儿的一次自主性绘画。在幼儿绘画前,教师先提问:“你们今天想画什么?”幼儿纷纷说着自己想画什么,老师肯定幼儿想的非常好,并引导幼儿想想这个东西在干什么,并且把它们画来了,幼儿在绘画中反映出很多幼儿画的与自己说的不一样,有几名幼儿就有些不敢动笔,询问后,幼儿说教师要求画说的东西,而自己画不出自己刚才说的东西。

案例3:幼儿园小班的一次幼儿自主性绘画。教师在幼儿绘画前与幼儿做了手指操,鼓励幼儿“小手真能干,在画画时,小手也会这样灵活,画出许多的东西,然后来告诉老师你画的什么?老师帮你们都记下来,好不好?”幼儿兴高采烈地画了起来,教师不时地鼓励画的很认真,一心一意的幼儿。幼儿画的各不相同,并在教师那自豪地讲着画的什么,教师也不时做出夸张的表情,鼓励着幼儿。

从这两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指导语的运用,效果会不一样。案例2中没有考虑到小班幼儿的绘画特点是在绘画中边画边想,很难做到想好了再画,因此教师指导语中的要求,幼儿就达不到。而案例3中教师根据小班幼儿小肌肉发展不足的特点,有意识地让幼儿在绘画中能逐渐练习、控制,并从幼儿绘画兴趣上和专注上给予鼓励,既有要求也符合小班幼儿特征,收到了不错的实效,因此根据不同年龄段幼儿的绘画特征,运用有效地指导语,激发幼儿创作兴趣,启发幼儿思维,是非常必要的。

案例4:幼儿园大班的一次幼儿自主性绘画活动。教师在观察着幼儿的绘画情况,她发现一名幼儿没有动笔,在左顾右盼地看着周围小朋友的画,教师仍然在远处观察了一阵,见这名幼儿还没有开始自己的绘画,于是教师走了过去,问到:“怎么了?今天想画画吗?”幼儿点了点头。教师又问:“还没有想好画什么?”幼儿摇摇头说:“想画狐狸。”教师似乎明白了幼儿的困难说:“哦,这样啊,我记得图书区的一本书上有狐狸,你去看看书上的狐狸是什么样的,怎样画的?”这名幼儿一会就找到了有狐狸的书,拿着书回来开始画了起来,教师见幼儿一边观察一边画出了狐狸,并顺畅地开始了自己的绘画,就走开去关注别的幼儿了。

案例4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没有随意介入幼儿的绘画,当发现幼儿有困难时,观察确认后才介入指导;当了解了幼儿不能进行绘画的原因,就给予了小小提示,帮助幼儿开始作画;当最后确认这名幼儿能独立地完成任务后,也就不在打扰幼儿。这名幼儿最后画的“狐狸偷吃葡萄”很有意思。教师要学会观察幼儿,在了解幼儿的基础上做出判断,及时调整自己的指导方法。只有在适当的时机进入指导,才能有效地帮助幼儿,否则会干扰幼儿绘画,起到适得其反的作用。

述活动的主要特点在于:—是要有—定的凭借物,即幼儿在活动中讲述的对象,如看图讲述、情境表演讲述、动态画画讲述等;二是要有相对正式的语言情境,要求幼儿使用较为规范的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某物、某人或某事的认识,从而逐步培养幼儿在集体场合较为清楚连贯地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三是要求幼儿独自构思和独自表达对某—内容完整清晰的认识。正由于讲述活动具有这些较高的要求,因而幼儿教师在构思备课、组织活动的过程中,必须开动脑筋,精心准备,使整个讲述活动充满创造力和艺术感染力。

看图讲述,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观察、思考,看出静止的画面所表示的时间、地点、人物及其相互间的关系,然后用自己的语言把图片里的事情系统而符合情理地讲述出来。但由于幼儿年龄小,而且生活环境、生活经验不尽相同,因而对图片的观察理解能力、思维判断能力不可能处在同—水平线上,普遍缺乏讲述的兴趣。因此,在组织看图讲述活动中,教师要根据图画的内容,努力采用易于吸引幼儿兴趣的方法,来激励全体幼儿的讲述动机,使活动产生良好的效果。

案例5:中班讲述活动《小动物怎样过冬》。

首先,引导和帮助幼儿学习观察图画,初步感知讲述对象。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提问:“这幅画上有哪些动物?”“猜猜看在干什么?”教师还可以指导幼儿对各种动物的形象特征、表情进行仔细的观察,以丰富幼儿的描述性回忆。

接着,教师按课前准备,让几名善于表演的幼儿(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分别穿戴上动物外衣或面具,用表演哑剧的形式把要讲述的内容表演出来。在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后,再让幼儿仔细观察画面,进行同桌结对或小小组结伴自由讲述。教师深入到孩子中不时通过插话、提示,帮助幼儿较准确地从局部到整体,从人物到背景进行完整、连贯的讲述。然后,请二至三名幼儿到讲台前讲述,并鼓励其他幼儿补充讲述。

教师还可以根据讲述的要求,提几个启发性问题:“小动物们为什么要过冬?”“它们都是怎么做的?”这样就启发了幼儿的积极思维,绝大部分幼儿都能很快地把图画的内容自己编成小故事。动态画面讲述与情境表演讲述的教学目标、结构形式和程序设计基本—致,主要是让幼儿通过观看短小的动态画面或情境表演,为幼儿提供变化着的时间、空间、情境或情节,让幼儿运用已有的讲述经验,引进和迁移新的讲述经验,培养其使用正确的语言内容和形式,有中心、有顺序、有重点地说话的意识和能力。

这两种讲述活动的优势在于能很快地吸引幼儿的兴趣和注意力,连平时好动顽皮的孩子也能安静专注地观看,甚至会不时随着画面人物情节的发展欢呼雀跃。但是,幼儿的兴趣往往停留于动态画面的新鲜、有趣上,而对一连串画面、场面的观察理解很难深入,更不必说运用完整、连贯的语言进行有声有色的讲述了。因此,教师必须根据幼儿的心理特点,采用恰当的方法,把幼儿观赏的兴趣逐步引导、延伸到讲述活动中来。

在整个活动中,教师当然应该始终以幼儿为主体,把重心放在幼儿的自由结伴讲述和上台讲述上,但又必须十分重视老师的主导作用,努力贯彻幼儿语言教育活动组织原则,鼓励幼儿仔细观察、积极思考、踊跃发言,认真倾听和纠正幼儿讲述中的语病,适时运用显形示范或隐形示范,帮助幼儿流畅地进行讲述。

总之,无论进行哪一类讲述活动,重在引导幼儿学会观察理解讲述对象,重在帮助幼儿学会讲述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巩固、迁移新的讲述经验,从而不断提高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自主活动中语言的艺术性

在教学儿歌时,如果老师按老一套的办法,先示范朗诵几遍,再讲解内容,教学效果显然不会很理想:而如果让幼儿先听生动有趣的故事,然后再引导他们学习儿歌,不仅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他们理解儿歌的内容,1是先做游戏后教儿歌(当然要根据儿歌内容而定),让幼儿在兴致勃勃参加了游戏活动后再引导他们学儿歌,更能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还有利于培养他们的观察力。

例如《放风筝》、《摘星星》、《小老鼠》等儿歌,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小朋友既喜欢学,又学得快、记得牢。运用这种方法教儿歌,关键在于要按儿歌描述的内容组织好游戏活动。否则,让幼儿放任自流去活动,活动方式与儿歌内容牛头不对马嘴,那就不仅无助于对儿歌内容的理解,反而会使他们的思维活动出现混乱。应先提问题后教儿歌。这是激发幼儿求知欲望和促进智力发展的有效形式。当老师提出问题后,他们有时答不上来或回答不完整而急切想知道时再教儿歌,其教学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如《问答》这首儿歌,老师向小朋友提出这样几个问题:什么动物的嘴是三瓣的?什么鱼在水里能喷水?夏天什么鸟能送信?问题提出后,小朋友们互相之间就热烈地讨论起来了,让幼儿思考以后再教儿歌,孩子们注意力容易集中,也记得牢。运用这种方法教学儿歌,也要注意紧扣儿歌内容,提出的问题不宜过难,否则会影响教学效果。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使用多媒体参与幼儿文学作品学习活动会收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具有集成性的特点,能够对各种类型的信息进行广泛的处理,可以将文本、数字、图形、动画、声响融为—体。因此,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够较好地运用不同的手段,帮助幼儿理解文学作品的内容。这不仅适用于儿歌教学,更适用于小故事和情景散文教学。

总之,幼儿园语言领域教育活动是项看似简单、实为复杂艰巨的工作。幼儿教师只有不断学习、钻研,努力提高自身素质,潜心探索各类教育活动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才能有效提高幼儿语言运用的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幼儿园语言和科学教育》  (唐淑主编,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幼儿园语言文学教育活动》  (周兢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中国幼儿园语言教学研究的新进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