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幼儿教育学(编制用)

2015-1-21 16:56| 发布者:凤凰仙女| 查看:14177| 评论:0

摘要:  第一章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 ...

  第一章   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幼儿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二)、幼儿教育的意义

  1、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2、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3、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4、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二、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幼儿教育的发展历程

  从原始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幼儿教育始终与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和发展。原始社会生产力低下,没有阶级性,幼儿教育融于生产生活中,其主要任务是保证幼儿的存活,在封建社会中,统治阶级的子女才有机会接受教育,这时的幼儿教育主要是在家庭中分散进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极大发展,出现了独立的幼儿教育机构。

  (二)幼儿教育机构的产生和发展

  1、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的诞生∶德国幼儿教育家,被世界誉为"幼儿园之父"的福禄培尔创办了世界上第一所有真正意义的幼儿教育机构,并在1840年正式命名为幼儿园。

  2、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

  (1)国外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①幼儿教育机构数量增加迅速;②幼儿教育机构越来越多样化;③幼儿教育的质量在不断提高。

  (2)我国幼教机构

  (1)我国第一所幼儿园的诞生,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在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1904年清政府将其改名为武昌蒙养院)。

  (2)旧中国的幼儿园教育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由于内外战火不断,政治动乱,经济停滞,政府根本不重视幼儿教育,导致幼儿教育发展极缓慢。

  (3)新中国幼儿园教育的发展

  ①历史的转折,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国家从帝国主义手里彻底收回了教育权,幼儿教育也以老解放区教育经验为基础,借助苏联经验进行了整顿、改造和发展。

  ②曲折起伏的前进,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深入,幼儿教育虽然有起有伏,但总体是向前发展的。文化大革命前的17年中,幼儿园数量大增,1965年的幼儿园数量比1950年增加了10倍;幼儿园教师队伍也基本建立起来;幼儿园教育的各项规章制度大体确立,一个社会主义幼儿教育的新体系基本形成。

  (4)幼儿教育在改革开放中腾飞

  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和改革开放,幼儿教育机构的发展也出现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

  ①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多形式、多渠道发展②走上规范化、法制化轨道

  (三)、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见小纸)

  第二节  幼儿教育学的学习及其研究方法

  一、学习学前教育的方法

  (一)教学与自学相结合(二)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三)博览与精读相结合(四)口语与书面语相结合

  (五)预习与复习相结合

  二、研究学前教育的方法

  (一)调查法

  调查法是教师围绕某一教育现象,采用问卷、谈话、座谈等多种形式收集资料,并对所获得的资料进行定量、定型分析,指出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教育建议的一种研究方法。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在自然条件下,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

  (三)实验法

  实验法是教师根据研究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的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

  (四)个案研究法

  个案研究法是教师利用观察法、调查法、作品分析等方法对班级个别儿童进行全面系统的研究,以揭示儿童发展的普遍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第二章 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和原则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一个国家、民族通过教育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它是国家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的总体要求。《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内涵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我国教育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制订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依据

  (1)依据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

  (2)依据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及其需求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

  幼儿园教育目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1、教育目的。它是我国各级各类教育的总目标,是金字塔的顶端。

  2、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教育阶段目标。《幼儿园工作规程》所表述的幼儿园保育、教育目标就属于这一层次。

  3、各个幼儿园具体的教育目标。

  (四)制定幼儿园具体教育目标时应注意的问题

  (1)教育目标分解的方法要恰当

  (2)教育目标的涵盖面要全面

  (3)教育目标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4)幼儿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第二节  幼儿园的任务

  一、幼儿园的双重任务

  1、幼儿园对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2幼儿园为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二、幼儿园的双重任务的特点

  1、对幼儿身心素质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为家长服务的范围不断扩大3、家长对幼儿教育认识不断提高,要求幼儿园具有更高教育质量

  第三节  幼儿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  2、保障儿童的合法权利。

  (二)促进儿童全面发展的原则。

  1、儿童的发展是整体的发展而不是片面的发展   2、儿童的发展应是协调的发展;3、儿童的发展是有个性的发展。

  (三)面向全体,重视个别差异的原则。

  1、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的发展;2、教育要促进每个儿童在原有基础上的发展;3、多种组织形式促进儿童的发展。

  (四)充分利用儿童、家庭、社会的教育资源原则。

  二、幼儿园教育的原则:(学前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原则)

  (一)保教结合的原则。1、保育和教育是幼儿园两大方面的工作;2、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3、保育和教育是在同一过程中实现的。

  (二)活动中主动学习的原则1、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2、教育的活动性和活动的多样性原则。

  (三)环境育人的原则

  (四)整体综合教育的原则1、发挥一日活动整体教育功能的原则。2、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不可偏废3、各种活动必须有机统一为一个整体

  (五)教育引导发展的原则1、用动态的眼光看待幼儿2、教育目标内容和方法难度递增3、灵活运用多种教学形式4、因材施教5、多样化和纵向的教育评价

  第三章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

  第一节  全面发展教育与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含义

  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是指以幼儿身心发展的现实与可能为前提,以促进幼儿在体、智、德、美诸方面和谐发展为宗旨,并以适合幼儿身心发展特点的方式、方法、手段加以实施的、着眼于培养幼儿基本素质的教育。

  二.幼儿园全面发展教育的意义

  (一)体、智、德、美四育的意义

  1、体育(1)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 a、育滴促进幼儿正常发育的重要保证b、体育能增强幼儿体质,提高幼儿身体素质c、体育为幼儿的心理发展提供物质基础(2)对社会的意义:幼儿体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与民族的兴旺发达。一个民族的兴旺和强盛有赖于一个个一代代健康的人。重视幼儿体育有利于提高全民族的身体素质。

  2、智育(1)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 智力的早期开发是幼儿发展的需要,幼儿期是大脑发展最快的时期,智育能有目的、有计划地满足幼儿的认知需要,使其大脑神经系统对信息的感受加工存储等机能逐渐发达与完善,为诱饵以后从事系统、深化的智力活动奠定良好的基础。(2)对社会的意义:智育是社会发展的催化剂

  3、德育(1)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幼儿期是个性开始形成的时期,对幼儿实施德育是幼儿个性发展的需要。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一生的成长和发展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研究表明:人的成就高低与自信心、独立性、坚持性等个性品质有密切的关系。(2)对社会的意义:有而是未来社会的主人,他们的思想品质和道德素养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代表未来社会的文明程度,将会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

  4、美育(1)对幼儿个体发展的意义:a、美育通过艺术形象的魅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和熏陶幼儿的心灵,是幼儿在感受美的同时,发展积极向上的精神和活泼开朗的性格,产生美好的情感和情绪体验。b、美育帮助幼儿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2)对社会的意义:幼儿美育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二)体、智、德、美四育的关系

  体、智、德、美四育在幼儿的发展中具有各自独特的作用,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不能相互取代。但体、智、德、美诸方面同意与幼儿个体的身心结构之中,体、智、德、美任何一方面的发展都与其他方面的发展相互促进、相互渗透、相互制约、不可分割。

  第二节  幼儿体育

  一、幼儿体育概念

  指幼儿园进行的,遵循幼儿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增强幼儿的体质,保证幼儿健康为目的的一系列教育活动

  二、幼儿体育的特点:

  (一)幼儿体育过程不同于幼儿智育、德育、和美育的过程 幼儿体育过程是锻炼幼儿身体的过程,幼儿主要通过身体练习实现发展目标。

  (二)幼儿体育过程也不同于各类学校的体育过程

  幼儿体育过程是"人"的基本活动能力的形成过程。幼儿体育过程也是促进幼儿身体素质均衡发展的过程,幼儿体育没有专项技术动作的训练。幼儿体育过程还具有趣味性、直观性、游戏性,生活性强,活动强度小,但密度大;持续时间短,但节奏强;约束小,要求低,不追求目标;年龄分期明显。幼儿体育的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三、幼儿体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幼儿体育的目标: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增进健康,培养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二)幼儿体育的任务

  1、保护幼儿的生命与健康,保证幼儿必须的营养,促进身体生长发育,增强体质;2、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独立生活的能力。

  (三)幼儿园体育的内容:

  1、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需做到:(1)建立良好的生活环境(2)制定、执行合理的生活制度和卫生保健制度(3)积极锻炼幼儿的身体(4)为幼儿提供合理的膳食(5)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发展幼儿的基本动作;基本动作主要是走、跑、跳、平衡、投掷、钻爬、攀登等

  3、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

  4、增强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

  幼儿园体育应以增强(幼儿体质)为核心全面的综合的为幼儿有一个强壮、健康的身体创造条件。

  四、幼儿体育的实施

  (一)实施幼儿体育的途径

  1、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科学护理幼儿的生活(1)物质环境的创设①合乎要求的房屋、设备和场地;②合理科学的生活制度③完善、严格的卫生保健制度④合理、丰富的营养和膳食(2)心理环境的创设①平等、和谐的人际关系,特别是良好的师生关系②宽松、自由、愉快的生活气氛

  2、精心组织各项体育活动,提高幼儿健康水平

  体育活动是幼儿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要重视和向体育活动特别是户外活动,每天应保证有至少2小时的户外体育活动时间。

  (二)实施幼儿园体育应注意的问题

  1、锻炼与保护并重,注重幼儿身体素质的提高。

  2、重视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和积极态度,为养成幼儿终身锻炼的习惯打基础。

  3、专门的体育活动与日常活动相结合。

  4、注意体育活动中教师的指导方式

  第三节  幼儿智育

  一、智育的概念

  智育是指有目的有计划地使受教育者掌握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促进受教育者智力发展的教育过程。

  智力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它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等要素,其中思维力是智力的核心。

  幼儿智育: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让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技能,发展智力,增进对周围事物的求知兴趣、学习"如何学习",并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教育过程。

  二、幼儿智育的目标、任务与内容

  (一)幼儿智育的目标

  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多种感官和运用语言的基本技能能力,以及初步的动手能力。感知能力的培养是幼儿园智育的基础和重要内容,也是幼儿园智育区别于小学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幼儿智育的任务

  1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2发展幼儿的智力3向幼儿传授周围自然界和社会生活中的初步知识4发展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幼儿智育的内容:

  1、发展幼儿的智力;2、引导幼儿获得粗浅的知识;

  3、培养幼儿求知兴趣和欲望以及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幼儿智育的实施

  (一)幼儿智育实施的途径

  1、组织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发展幼儿智力。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发展幼儿智力的有效途径,幼儿亲自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是进行智育的主要途径。2、创设宽松、自由的环境,让幼儿自主活动。

  (二)实施幼儿智育应该注意的问题

  1、处理好治理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①知识、技能是智力发展的基础,智力发展又是获得知识与技能必备的条件。②智力的高低决定着掌握知识的深度以及运用知识的灵活程度

  2、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非智力因素是指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它包括情感、意志、性格、兴趣等方面。非智力因素对智力发展起着促进和保证作用。

  3、注意幼儿知识的结构化.重视幼儿知识的结构化,能扩大幼儿的知识容量,能促进幼儿巩固已有的知识,并将获得的新知识迅速归入自己已有的结构中,是新旧知识结合成更大的知识结构,大大提高认知能力,从而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第四节  幼儿德育

  一、幼儿德育的概念

  德育是道德教育的起始阶段,是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实际情况,对幼儿实施的品德教育。

  二、幼儿德育的目标、任务、内容

  (一)幼儿德育的目标:○1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

  ○2培养诚实、自信、友爱、好问、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二)幼儿德育的任务:①初步养成礼貌待人,尊敬长辈,有爱同伴,有同情心,积极主动,活泼开朗,遵守纪律,诚实,勇敢,爱劳动,爱祖国的优良品德行为和性格②培养料理自己生活的初步能力,为接受小学教育做好品德行为的准备,为一生的人格发展打下基础。

  (三)幼儿德育的内容:

  幼儿品德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与发展幼儿(个性)两个方面

  1、发展幼儿的社会性①培养爱的情感②形成必要的社会行为规范③学习人际交往的技能和能力

  2、发展幼儿个性 幼儿德育要培养幼儿的良好品质。如良好的性格,有自信心、主动性、独立性,诚实、勇敢、意志坚强等等。

  三、幼儿的品德结构

  (一)、道德认知,即人们对是非、善恶、美丑的行为准则及其意义的认识。道德认知是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基础,是道德品质的基本组成部分,对个人品德发展起导向作用。注意:1、一整面具体讲解为主,幼儿教师的讲解应尽可能的具体、浅显,要以正面讲解为主,教师应告诉幼儿好的道德行为"是什么""怎样做""为什么要这样做"之类的问题2、幼儿教师应利用各种榜样去说服和教育幼儿。3、重视"变式"方法,即通过变换同类事物的非本质属性,突出事物的本质属性,使幼儿掌握道德观念的本质涵义。

  (二)道德情感,即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所引起的一种内心体验(三)道德意志,即人们在实现道德目的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注意:1、利用幼儿生活学习中遇到的一些具体困难,有针对地进行引导2、组织专门的意志实践活动,有针对性地锻炼幼儿的意志3、让幼儿学会评价自己的个性,让孩子知道自己个性的优缺点并对其提出希望。(四)道德行为,是人们在一定道德意识支配下所采取的行动。注意:1、为幼儿提供适宜的道德行为情境2、向幼儿讲清道德行为的意义和正确方式3、提供良好的道德行为榜样4、循序渐进地练习道德行为5、建立必要的规章制度6、给予适宜的强化

  四、幼儿德育的实施

  (一)实施幼儿德育的途径

  1、(日常生活)是实施幼儿德育最基本的途径;2、专门的德育活动是实施幼儿德育的有效手段;3、利用游戏培养幼儿良好的道德行为;

  (二)实施幼儿德育应注意的问题

  1热爱与尊重幼儿。①爱幼儿是向幼儿进行德育的前提②幼儿对成人的信赖和热爱,是他们接受教育的重要条件③爱是使幼儿身心健全发展的重要条件和必要的环境因素。

  2遵从德育的规律实施德育。(幼儿德育必须从情感入手,重点放在道德行为的形成上,注意:)①由近到远,有具体到抽象②直观、形象,切忌说教,切忌空谈③注意个别差异

  3重视指导幼儿行为的技巧。常用技巧:①强化行为的技巧②预估行为的技巧③转移行为的技巧④让幼儿理解行为后果的技巧

  第五节  幼儿美育

  一、幼儿美育的概念

  幼儿美育是美育的一部分,它是根据幼儿身心特点,利用美的事物和丰富的审美活动来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的教育

  二、幼儿美育的目标、任务和内容

  (一)幼儿美育的目标:培养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初步能力。感受美是审美的基础。

  (二)幼儿美育的任务:1、培养幼儿对美的兴趣和爱好,以及初步的审美能力2、培养幼儿对艺术的兴趣和在艺术活动中发展初步的创造力

  (三)幼儿美育的内容:1培养幼儿审美的事物和艺术活动的兴趣和爱好。

  2发展幼儿对美的事物和艺术作品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3培养幼儿艺术活动的想象力和初步的表现能力。

  三、幼儿美育的基本阶段

  (一)审美感知阶段,审美感知即人们对能引起心理愉悦的事物完整形象的感性认知过程。幼儿审美感知特点:1、情绪性2、复前行3、行动性4、泛灵性(二)审美理解阶段即人们对审美感知对象--美的本质与特点的把握过程。以幼儿的审美理解为基础,幼儿教师应注意培养幼儿审美理解力,具体措施:1、丰富幼儿的生活体验2、让幼儿掌握各种艺术形式的简单表现技巧3、让幼儿理解常见事物的象征意义(三)审美表达阶段即人们将头脑中的审美意象表现出来的过程。幼儿审美表达具有较强的为我性,还有较强的写实性。(四)欣赏与评价阶段,该阶段的任务,即将幼儿审美表达的结果展现出来,并对其结果做出总结评价。

  四、幼儿美育的实施

  (一)实施幼儿美育的途径:1艺术教育是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主要通过音乐活动、绘画活动、手工制作、文学作品欣赏、表演活动等来实施。2幼儿的日常生活是美育的重要途径。3大自然、大社会是是幼儿美育的广阔天地。

  (二)实施幼儿美育应注意的问题:1幼儿园美育是面向全体幼儿的。2重视通过美育培养幼儿健全的人格。3重视培养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第四章  教师和幼儿

  第一节幼儿教师

  一、幼儿教师的地位、权利、义务、职责

  (一)幼儿教师的地位:幼儿教师是在幼儿园履行职责、对幼儿身心行特定影响的专业教育工作者,担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传播精神文明、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历史使命。

  (二)幼儿教师的权利:主要是指幼儿教师依法行使的权力和享受的利益。通过法律的形式规定幼儿教师的权力,是维护幼儿教师的利益、保证幼儿教师顺利工作的必要条件。教师应享有的权利:

  (1)进行保育教育活动,开展保育教育改革和实验的权利;

  (2)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意见的权利;

  (3)指导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幼儿成长发展的权利;

  (4)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的权利;(5)参与幼儿园民主管理的权利;

  (6)参加进修或者其它方式的培训的权利。

  (三)幼儿教师的义务:

  (1)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

  (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幼儿园保教计划,履行聘约,完成工作任务;

  (3)按国家规定的保教目标,组织、带领幼儿开展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4)关心、爱护全体幼儿,尊重幼儿人格,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5)制止有害于幼儿的行为或其它侵犯幼儿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抵制有害于幼儿健康成长现象;

  (6)不断提高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业务水平。

  (四)幼儿教师的职责

  1、教师对本班幼儿的安全负责,严格执行安全制度,防止事故的发生

  2、依据幼儿园教育工作计划要求,结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制定教育工作目标、计划,并组织实施,做好教育笔记。

  3、观察分析幼儿发展情况,认真填写观察记录。

  4、指导和配合保育员管理好幼儿的生活和做好幼儿卫生保健工作。

  5、为幼儿创设良好的物质和精神环境,发挥环境教育作用。

  6、积极参加业务学习和教研活动,积极进行教改实验的立项与研究。

  7、做好家长联系工作,了解幼儿家庭教育环境,商讨符合幼儿特点的教育措施。与家长共同配合,完成教育任务。

  8、定期向主管园长汇报工作,并接受检查与指导。

  二、幼儿教师的角色

  (一)幼儿教师是教育者

  1、幼儿教师是物质环境的提供者和组织者

  2、幼儿教师是细心的观察者和记录员

  3、幼儿教师是幼儿的榜样和示范者

  4、幼儿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指导者

  5、幼儿教师是问题的设计者和探索者

  6、幼儿教师是教室文化和课堂气氛的营造者

  7、幼儿教师是公共关系的调解人

  (二)幼儿教师是幼儿游戏的伙伴(三)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第二任母亲(四)幼儿教师是幼儿的知心朋友

  三、幼儿教师的职责素质

  (一)职业品格

  1、对学前教育事业的热爱与献身精神2、热爱幼儿3、尊重集体和团结家长

  (二)基本文化素质

  1、广播的文化基础知识2、扎实的幼儿教育理论基础

  (三)身体素质(四)个性心理素质

  、角色、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小书P21)

  四、幼儿教师必备的素质

  (一)幼儿教师的思想品德与职业道德素质

  没有正确的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对于一个幼儿教师来说,忠诚于社会主义教育事业,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思想品德素质,是幼儿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热爱幼儿,把自己的身心奉献给幼教事业,是幼儿教师社会主义服务感、道德责任感、为人民服务的理想和信念最实际、最集中的体现。

  (二)健康的身心素质

  没有健康的身体不可能搞好幼儿教育工作,这是没有异议的。要搞好幼儿教育工作,为人师表,教师的情感、个性、性格、行为方式等心理素质也是同样重要的。

  (三)幼儿教师的能力素质

  作为幼儿教师,最基本的最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幼儿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因此有效地、高质量地与幼儿相互作用的知识、技能和能力就成为老师必备的素质。正如思想家卢梭所说的一样,"热心可以补才能的不足,而才能不能补热心。"

  五、幼儿教师必备的能力

  (一)观察力

  幼儿教师的观察力(概念):主要是指对幼儿直觉的、原样的、不加任何操作的自然观察力,表现在随机的观察和有计划的观察中。

  在随机观察时,观察能力的高低表现为教师能否敏感地捕捉到幼儿发出的动作、表情或语言等各方面的信息并且快速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反应。

  (二)沟通的能力

  教师的沟通能力主要包括(教师与幼儿)、(教师与家长)、和(促进幼儿之间)相互沟通的能力。

  1、教师和幼儿的沟通方式有非言语的和言语的两种

  (1)非言语的沟通

  在幼儿园教育中,这一沟通方式之所以重要,主要原因一是对幼儿来说,动作比语言容易理解。二是幼儿需要教师的身体接触。非言语沟通的途径主要是在日常生活中进行,另外教师参与到幼儿的活动中去,也是沟通的重要途径。

  (2)言语的沟通

  教师与幼儿交谈,特别是个别或小组中的交谈是与幼儿分享情感、心灵交汇的重要途径。它需要教师在抓住机会、选择话题、引发和延续谈话、激发和保持幼儿谈话的兴趣和积极性等环节上具有灵活机智的策略、丰富的经验技巧。

  在幼儿园中言语沟通方面存在什么问题?

  ⑴教师习惯了自己讲幼儿听,总认为自己讲的是有价值的,而对幼儿的见闻、感受、提问等缺乏共鸣,所以很少有双向的交谈;

  (2)谈话多在集体活动时,以教师提问、幼儿回答的形式进行,个别交谈很少。

  ⑶教师对幼儿的谈话中,批评、否定多于表扬、肯定;指导、命令多于情感、经验的交流和分享。

  ⑷教师以为幼儿理解了自己的话,其实幼儿并没有理解;教师以为自己理解了幼儿的话,其实并没有理解

  ⑸教师缺乏与幼儿言语沟通的技能技巧或必要的倾听的耐心。比如幼儿口齿不清、谈话内容含糊、语法错误多时,常打断他们。

  ⑹对幼儿不能一视同仁,很少与那些认为不乖巧,调皮、不漂亮的幼儿交谈

  要提高教师与幼儿的沟通质量,使教师从权威的地位转到与幼儿平等的交流、共同分享的地位,教师必须具备的技能?

  ①引发交谈的技能,善于敏锐的抓住时机,创造气氛,发现幼儿感兴趣的话题,将幼儿自然的引入交谈中;或者善于用多种方法引起幼儿对某个特定话题的兴趣

  ②倾听的技能,用恰当的言语或非言语方式热情的接纳和鼓励幼儿谈话、提问,让幼儿产生"老师很喜欢听我说""老师觉得我的问题很有意思"的喜悦感和自信心,并相信老师是自己随时得以交谈的对象。

  ③扩展谈话的机能,拥有而能够理解的方式向幼儿提供适宜的信息、词汇或问题,引导幼儿把谈话延续、深入下去。

  ④面向全体、注意差异、有针对性的谈话技能

  ⑤结束交谈技能。适时地结束谈话,让幼儿表现出满足感

  2 、教师与家长的沟通

  (1)了解家长的技能

  一般来说,教师需要了解家长的需求与希望、家长的性格类型、家长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家长的职业、文化水平、待人接物习惯等,以确定自己的工作方法和沟通策略。

  (2)与家长交流的技巧

  沟通需要行动,行动需要技巧。与家长面对面交谈时聆听的技巧,以适合家长的态度、浴盐、表达方式以及考虑家长的观点、心情的谈话技巧,以及向不同类型的家长传达信息,特别是描述孩子的行为、提出建议或意见的技巧,都是非常必要的,它能帮助教师获得与家长的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支持。(3)与家长情感的沟通

  3、促进幼儿之间的沟通

  (1)幼儿之间口语沟通(2)幼儿间冲突的解决

  (三)组织分组活动的能力

  1、分组能力

  合理的分组表现出三个特点:有层次、有特色、有变化。

  有层次,指教师分组时纵向地考虑幼儿的水平差异。

  有特色,指各组各有特点。

  有变化,指分组是动态的,不是一劳永逸的。

  2、指导小组活动的能力

  要求教师①指导必须具备正确的教育观念②指导必须了解幼儿,遵循其身心发展的规律③灵活地改变教师的角色,灵活地改变指导方法

  (四)创设与利用环境的能力(五)开展家长工作与社区工作的能力(六)自我发展的能力

  五、幼儿教师劳动的特点

  1、劳动对象的主动性和由执行2、劳动任务的全面性和细致性3、劳动过程的创造性4、劳动手段的主体性5、劳动周期的长期性

  第二节幼儿和教师的相互关系

  一、儿童观

  (一)儿童观是指儿童的认识、看法以及与此有关的一系列观念之总和。没有正确的儿童观就不可能产生优质的儿童教育

  (二)儿童观的变化和对儿童教育的影响

  在欧洲古代和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认为儿童仅仅是父母的隶属,他们是带着罪恶来到人世的。在那个时代,儿童自身的特点和价值是完全被忽视的,更谈不上有独立的人格。因此,他们可以随便被杀掉或抛弃,打骂、体罚儿童是那时教育的特点。

  文艺复兴运动后,儿童观开始出现了大转折。著名的如17世纪英国教育家洛克提出的"白板论"儿童观,即认为儿童不是生而有罪,而是一块纯真无瑕的白板,因此有巨大可塑性的存在。18世纪法国卢梭确立的"自然论"的儿童观,即认为儿童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白板",而是有自己内在规律的自然的存在。美国教育学家杜威的儿童中心教育,对全界产生了重大影响。

  现代儿童观认为:儿童是与成人平等的、独立的、发展中的个体,社会应当保障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应当尊重他们的人格尊严和权利,尊重他们的发展特点和规律,尊重他们的能力和个性,应当为他们创造参与社会生活的机会。

  二、儿童与教师的相互关系

  教师与幼儿的相互关系是影响教育效果的最重要的因素。基于上述的儿童观,可以从两个侧面来理解这一相互关系的特点。

  一个侧面是从社会大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都是社会的基本成员,其相互关系是平等的社会成员关系。

  另一个侧面是从幼儿园小范围来看,幼儿和教师的关系是"师生关系"。

  第三节   幼儿和教师的相互作用

  一、幼儿发展

  (一) 幼儿的发展要靠个体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

  幼儿发展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自身条件中的先天因素与后天因素。先天因素主要指遗传素质。遗传素质的差异可能带来幼儿发展上的差异,但一般来说,正常幼儿的遗传素质差异并不是很大的,对幼儿的发展也不起决定作用。

  后天因素是幼儿自身的全部先天因素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产物,与遗传素质相比,后天因素具有极大的可塑性。比如,幼儿的身体强健程度、智力水平、个性等等。

  环境因素是影响幼儿发展的不可缺少的外部因素。它包括幼儿所在的环境中一切影响其发展的外部条件。如家庭条件,幼儿园教育质量,幼儿的生活环境状况,等等。

  (二).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1、活动是幼儿发展的基础和源泉

  幼儿是在与环境积极地相互作用过程中实现自身的发展的,这一相互作用过程就是"活动"。幼儿园里每天进行的各种活动,如体育活动、生活活动、游戏等等,都是幼儿与环境中的不同对象(如玩具、老师、同伴等等),进行相互作用的过程,没有这些活动幼儿是不可能发展的。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活动可大致分为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两类。内部活动是指不可见的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外部活动指可见的幼儿的实践活动。内部和外部的活动实际上是不可分割、交融在一起进行的。无论哪种活动,幼儿都是活动的主体。

  ①幼儿的生理活动,幼儿的生理活动是满足身体的发展需要的最基本的活动,它无时无刻不在幼儿的身体内部进行着。

  ②幼儿的心理活动,幼儿自己作为心理活动的主题,在作用环境的同时,他必须自己去观察、理解、记忆、思考、作出判断,靠艰苦的联系和长时间的经验去学习语言等。幼儿心理活动虽然是内部活动,但常常有可见的外显行为,如幼儿情绪愉快时就会又唱又跳、计算时常用手的动作来帮助思维等。

  ③幼儿的实践活动,幼儿的实践活动主要指幼儿与周围环境中的人或物直接相互作用的外部活动,它是与幼儿的生理、心理活动交融为一体、统和进行的最富有发展价值的综合性活动。

  幼儿实践活动分为两类:实际物体的活动和人际交往活动

  实物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A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自我意识B幼儿在实物操作活动中发展思维能力C实物操作活动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

  人际交往活动的作用表现在:

  A让幼儿体验社会角色B是幼儿重要的信息源C是幼儿实际的社会生活

  二、现代社会儿童发展上出现的一些特点

  (一)儿童生理发展的加速现象

  儿童生理发展的加速现象是指儿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更新,其身体的生长、发育的速度加快,逐渐早期化的现象。生理的发展加速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长加速,二是儿童的成熟加速现象

  (二)儿童心理方面的变化

  儿童的生态环境首先是家庭环境,这是儿童生存发展的最重要的基地。家庭变化中对儿童发展影响较大的主要有∶家庭结构的变化,家庭居住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家庭生活水平的变化等。

  三、幼儿教师相互作用

  (一)教师"教"的活动和幼儿"学"的活动

  1、教师"教"的活动"教"的活动主要通过两个途径进行,一是直接地"教",二是间接地"教"

  (1)所谓直接"教"的方式(概念),指教师按照教育目的,直接地把教育的内容传递给幼儿。比较适宜的:

  1、对幼儿进行优秀文化传统的教育,使幼儿能在短时间内获得人类用漫长时间创造的大量精神财富。如给幼儿讲古今中外的故事、讲科学家的发现、教幼儿念诗歌、文学作品等。

  2、规定必要的行为规范、行动规则,讲解必要的社会生活常识等,这些东西不需要幼儿自己去尝试,或不适合幼儿去尝试,甚至尝试是危险的。如教幼儿遵守交通规则,红灯不能过马路,告诉幼儿不能喝生水、不能跟陌生人走等安全、卫生常识。

  3、教给幼儿必需的知识或概念,让幼儿能高效率地获得比较系统地有条理的知识,如讲解哺乳动物的概念、生活习性,讲解数的加减计算方法等。

  4、某些技能、技巧,需要教师用同种方法介绍给全体幼儿。如工具、物品的使用方法、画画涂色的技巧等。

  5、传递必要的信息,如告诉幼儿一些他们能理解的国家大事、新闻消息、周围环境中发生的有关事情等。

  直接"教"的优点:教师直接"教"的时候,教育内容、方法、步骤等都按照教育目标进行了精心准备。因此,这种方式清楚明确、系统有序、省时经济,而且教师操作起来有一定的模式可循,即使是新教师,也能较快地掌握操作方法。

  直接"教"的缺点:

  6、由于幼儿缺乏知识和经验,对言语的理解能力又有限,因此对"教"的内容不容易真正掌握。

  7、教师与幼儿之间难以双向交流,容易成为教师向幼儿单向灌输和说教。

  8幼儿自主学习的机会少,其主动性、创造性难以得到发挥。

  (2)所谓间接"教(概念),是指教师不是把教育要求直接讲幼儿听,而是通过环境中适当的中介,比如利用环境中的玩具、榜样、幼儿关心的现象或事件的作用等,迂回地达到教育目的。

  (3)教师是"教"的主体,教师是"教"的活动的领导者、组织者。

  2 、 幼儿"学"的活动

  (1)幼儿是自身学习的主体

  (2)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①接受学习  在教师使用直接"教"的方式时,与之相应的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接受学习"。

  所谓"接受学习"(概念),是指学习者主要通过教师的言语讲授获得知识、技能、概念等的学习方式。

  ②发现学习

  在教师间接"教"的时候,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是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概念),即幼儿通过动手操作,亲自实践,与人交往等去发现自己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从而获得各种直接经验、体验以及思维方法的学习方式。

  (3)影响幼儿学习的内外因素,外部:家庭条件、幼儿园教育水平、幼儿园环境条件好坏。内部: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主要有:①主动性②好奇心③自信心④坚持性

  3、"教学的主任"和"学习的主人"的关系

  (二)幼儿教师与幼儿教育影响的相互作用P26

  三、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的策略

  1、帮助幼儿适应环境的变化,消除分离焦虑。

  幼儿园教师是幼儿接触到的第一个社会化的"权威",教师如何对待幼儿,教师与幼儿之间形成的师幼关系的性质(平等民主的或是强制服从的、情感性的或是冷漠性的等),会影响幼儿今后的人际交往。分离焦虑是指婴幼儿与母亲或照顾他(她)的熟悉的人分离时,面对陌生的环境而产生的紧张情绪和不安的行为。

  2、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

  教师与幼儿交往的态度影响师幼交往的效果与师幼关系的性质。因此,为了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教师首先应以亲切、平等、尊重的态度积极主动地与幼儿交往,注重与幼儿之间积极的情感交流。

  3、对幼儿和幼儿的活动真正关注并感兴趣。

  这是教师在向幼儿传递一种信息:你们是重要的。教师对于幼儿所进行的活动的这种重视和尊重的态度对和谐的师幼关系的形成无疑是至关重要的。

  4、理解与宽容地对待幼儿的错误。

  那么教师应该如何对待幼儿的错误呢?教师首先应认识到:幼儿是成长中的个体,其身心发展尚不成熟,因此,犯错误是正常的、在所难免的。以这种理解、宽容的心态对待幼儿的错误,教师就能心平气和地帮助幼儿分析错误的原因,幼儿也就能更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师的批评

  5、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同伴关系。

  良好的同伴关系能够为幼儿提供大量的、积极的相互作用的机会,有利于幼儿学习和认知的发展,也可以使幼儿学会交往、学会合作,使幼儿的行为向分享、关心、同情等友好的、积极的方向发展,对幼儿社会性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6、帮助幼儿摆脱不良行为习惯。

  有些父母对幼儿过于娇宠、纵容,致使幼儿刚人园时具有任性、霸道、攻击性强等不良行为习惯,教师和这些幼儿往往在交往初始阶段就建立起不良的师幼关系,因此,教师应增强发展性反应意识,对于具有不良行为特征的幼儿要有耐心、有恒心,并且要经常对自己与班级每个幼儿建立的师幼关系进行反思,当发现自己与某些幼儿建立的是不良的师幼关系时,应进行主动的调整。

  第五章  幼儿园环境

  第一节  幼儿园环境概述

  一、幼儿园环境的含义

  广义的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二、幼儿园环境的特点

  (1)环境的教育性。幼儿园作为专门的幼儿教育机构,其环境创设与其他非教育机构有显著区别。它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及幼儿的发展特点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环境创设不仅是美化的需要,更是教育者实现教育意图的重要中介,教育者把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让环境去说话,让环境去引发幼儿应有的行为。

  (2)环境的可控性。幼儿园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相比具有可控性,即幼儿园内环境的构成处于教育者的控制之下。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社会上的精神文化产品、各种儿童用品,在进入幼儿园时必须经过精心的筛选甄别,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有利于幼儿发展为选择标准;另一方面,教师根据教育的要求及幼儿的特点,有效地调控环境中的各种要素,维护环境的动态平衡,使之始终保持在最适合幼儿发展的状态。

  环境的教育性与可控性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环境的教育性决定了环境的可控性,使可控性有了明确的标准和方向。反过来,可控性又保证了教育性的实现,二者具有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因素

  (1)物质因素。如前所述,物质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会对幼儿园环境质量产生重要影响。教师应结合幼儿园的各级教育目标,科学合理地选择材料与安排空间,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

  (2)精神因素。精神环境是幼儿园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幼儿园教育的关系十分密切。在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各种精神因素中,人的因素、幼儿园文化的作用是十分巨大的。①人的因素。在人的因素中,幼儿教师是幼儿园中对幼儿发展影响最大的因素。在一定物质条件具备后,教师的观念和行为是影响幼儿园环境质量决定因素。②幼儿园文化。相对于人与物等可见的因素而言,幼儿园文化比较抽象,但对幼儿园环境质量的影响却是巨大的。

  第二节  幼儿环境创设的原则

  一、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则

  环境与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要体现环境的教育性。即环境设计的目标要符合幼儿全面发展的需要,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

  二、发展适宜性原则

  发展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地发展。

  三、幼儿参与性原则

  幼儿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

  环境创设过程本身的教育意义主要体现在:

  (1)培养幼儿的主体精神,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2)培养幼儿的责任感(3)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

  正确的观念:幼儿的参与是权利,不是"帮忙"。幼儿在参与中发展,克服"幼儿无能的思想"。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

  五、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

  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

  第三节  教师在幼儿园环境创设中的作用

  一、准备环境

  准备一个与教育相适宜的环境是教师的职责。教师在准备环境时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一)让环境蕴含目标,即教师必须带着明确的目标来准备环境,将周围的人际因素和物质条件精心地加以组织,让环境中的一切负载教育的信息,让环境去告诉幼儿该做什么;(二)让幼儿感兴趣,更使其增加兴趣,即环境要体现教育目标,也必须符合幼儿的需要和兴趣。但是,幼儿现存的兴趣无论广度和深度都有限,他们对自己的需要也往往不能意识到。因此,只要是幼儿发展所必需的东西,应当将其纳入环境中,并引导和发展幼儿的兴趣;(三)尽可能让幼儿感到环境的创设是由自己而不是教师决定的。

  二、控制环境

  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是指教师能利用环境来激发和保持幼儿的活动积极性,能帮助幼儿利用环境的条件来发展自己。教师控制环境的作用,大致有几个环节:(一)诱导幼儿进入活动;1、教师要善于对幼儿进行观察2、教师用言语或行动亲自活通过幼儿、他人来诱导(二)帮助幼儿展开活动;1、观察2、有针对性地指导,因人施教,方式各异。3、积极的应答时、启发式交谈4、提供辅助玩具、图书资料等,间接地丰富积木活动(三)帮助幼儿解决纷争、困难或情绪问题;(四)帮助幼儿结束活动。

  三、调整环境

  环境不是凝固的、僵化的、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幼儿的兴趣、需要、能力以及教育目标、客观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变化。经常调整环境,使它保持适合幼儿发展的最佳状态,是教师的重要作用。

  第六章   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

  第一节   幼儿为什么要与家庭、社区合作

  一、幼儿的教育离不开家庭

  (一)家庭是幼儿成长最自然的生态环境。(二)家庭是人的第一个学校(三)家长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力量

  ★家长的参与极有利于幼儿的发展。

  ★家长是教师最好的合作者,没有谁比父母更了解自己的孩子,因此家长是教师了解幼儿的最好的信息源。

  ★家长与教师的配合使教育计划的可行性、幼儿园课程的适宜性、教育的连续性和有效性等等都能更好地得到保证。

  ★家长本身是幼儿园宝贵的教育资源。

  综上所述,幼儿园与家庭合作是幼儿园教育提高质量必由之路,是幼儿园教育自身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幼儿园教育需要社区的配合

  社区(概念)由居住在一定区域范围的人们所结成的文化生活共同体。在城市以街道委员会为基础,在农村以乡、村为依托。

  (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幼儿教育发展的必然

  幼儿园与社区合作的意思是,幼儿园与其所处的社区、与幼儿家庭所处的社区密切结合,共同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

  (二)社区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1、社区环境的教育性

  充分利用社会环境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革命历史文物、遗迹等,不仅是扩大教育的空间,更是其教育内容的丰富和深化。

  2、社区资源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社区作为一个生产功能、生活功能、文化功能兼备的社会小区,能为幼儿园提供教育所需要的人力、物力、财力、教育场所等等多方面的支持。

  3、社区文化对幼儿园教育的意义

  一般来说,文化和文明程度高的社区,幼儿园的园风、教育质量也不错。

  第二节  幼儿园怎样与家庭、社区合作

  一、幼儿园与家庭合作

  (一)家园形成教育合力

  (二)家园合作的主要内容

  1、鼓励和引导家长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幼儿园教育,同心协力培养幼儿;

  2、幼儿园帮助家长树立正确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

  (三)家园合作的方法

  1、家长直接参与:家长开放日;亲子活动;夏令营活动。2、家长间接参与:①个别方式的家园联系:家访;家园联系簿;个别谈话。②集体方式的家园联系:家长专栏;家长委员会;家长座谈会;家长学校

  (四)家园合作的问题

  ①家园合作尚不够深入,较多地停留在表面;②家庭和幼儿园的教育内容脱节。

  二、幼儿园与社区合作

  (一)与社区资源共享,发展以幼儿园为核心的社区幼儿教育

  (二)为社区精神文明的发展服务,共创幼儿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幼儿园与社区结合的问题

  (四)幼儿园与社区合作注意事项

  第七章    幼儿园课程

  第一节    幼儿园课程概述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系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之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广义的课程市直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选择的教育内容及其进程的总和。

  幼儿园课程(概念)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各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幼儿园课程的特点

  (一)幼儿园课程融合于一日生活之中

  幼儿园课程融合在一日生活的各种活动与环节之中,包括集体活动、小组活动、自选活动、转换过渡与收拾整理、进餐、盥洗、午睡以及入(离)园等等。

  (二)游戏是幼儿园课程的基本形式

  如果幼儿园用上课来代替幼儿游戏的话,幼儿园课程就会"小学化",幼儿园课程也就不成其为幼儿园课程了。

  (三)以幼儿的直接经验为基础。幼儿主要通过感官来认识环境中的食物,只有通过感观确切地接触到十五并操作它们,才会比较容易地真正达到溶解

  三、课程的基本要素

  (一)课程目标,是教育目的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化,它指明了学习者通过课程的学习应该达到的成就。它是课程其他要素抉择的依据和标准,并对整个教育教学过程起导向作用。

  (二)课程内容,十一局目标以及相应年龄段的学习者身心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而选定的学生能够学、应该学、适宜学的知识范畴。其中包括概念、方法、态度和技能的学习等。

  (三)课程组织。是依据目标的要求,对构成教育的基本要素或课程实施的各种因素,加以编排、组合、平衡的方式。

  (四)课程评价,是以目标为标准。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或某阶段终结时,对课程各要素的适宜性以及效果进行测量和评估,为教育行政部门鉴定课程方案提供决策的依据,同时也为课程实践者完善课程、提高课程的适宜性提供调整的信息

  四、幼儿园常见课程类型

  (一)学科课程,这是通过伦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它强调俺只是的内在联系及其结构组织课程内容。

  (二)活动课程,这是通过心理组织法而获得的一种课程类型。它强调根据幼儿兴趣、需要和发展水平来组织课程内容。

  (三)核心课程,这类课程围绕社会问题来组织内容,目的在于通过课程使幼儿获得完整的生活经验,增强幼儿对生活的适应性。

  第二节   幼儿园课程目标

  一、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的关系

  1、从目标角度比较,课程目标与教育目标在具体化过程中可以分解成相应的不同层次的目标,彼此存在着一致性,特别是最具体那一级目标。

  2、从内容角度进行比较,课程目标比教育目标要细致。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就是幼儿园课程目标。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作用(简答)

  1、制定教育教学计划的依据,课程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不同层次的教学计划,制定这些计划的一个重要依据就是课程目标。

  2、引导教育教学过程的方向,课程目标对教育教学过程的导向作用有两个意义:①具体的活动过程要符合全面发展的整体目标,不能只注意发展幼儿某一方面的能力,而忽视活动过程中各种因素对幼儿其他方面能力的影响;②活动过程所选用的内容及组织形式、方法、手段、途径,应与目标保持一致,才能较好地达到教育效果。

  3、评价教育教学效果的标准,幼儿园教育评价就是检验目标是否达成。

  三、幼儿园课程目标制定的依据

  1、对幼儿的研究是基础和前提2、对当代社会生活的研究是参考的依据3、对学科知识的研究是依据

  四、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四种基本取向

  1、普遍性目标取向,体现了课程目标的一般性原则和宗旨,为教育工作者创造性阐释教育目的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它可以适应各种具体的教育实践情境及特殊需要。

  2、行为目标取向,它是以具体的、可被观察与操作的行为来表述课程目标,它指明课程实施以后幼儿身上所发生的变化。特点是具体、精确、可操作。

  3、生成性目标取向,它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目标。生成性目标注重的是过程,反映的是教育过程中幼儿经验生长的要求。生成性目标的根本特点是:过程性。

  4、表现性目标,是由美国课程论专家艾斯纳提出的,它是指每个幼儿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所产生的个性化表现,它追求的是幼儿反映的多元性,而不是同质性。

  五、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与层次

  (一)幼儿园课程目标的结构:三大类1、认知领域,包括知识的掌握、理解、回忆、再认,以及认知能力的形成、发展等方面的目标。2、情感领域,包括兴趣、态度、习惯、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形成发展的目标。3、动作技能领域,包括神经肌肉协调的操作技能、动作技能和行动等方面的目标。

  由于幼儿的特殊性,幼儿目标要着眼于其身心的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

  1、以内容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层次①幼儿园课程总目标,概括的罗列出几个具体的内容领域及提纲挈领的要求②年龄阶段(学年)目标,不仅要开率课程的几个维度,还要考虑幼儿年龄发展的维度,两个维度确立年龄阶段目标③单元目标,单元目标是年龄阶段目标的再分解

  2、以幼儿发展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层次,①幼儿园课程总目标,以幼儿发展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总目标主要把幼儿发展分为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分别提纲挈领地列出发展的总要求。②年龄阶段目标,这一层次目标是以幼儿发展领域为结构框架的幼儿园课程目标体系中的核心内容③单元目标,可以是时间单元,也可以是内容单元④具体活动目标,是微观层面的目标,操作性强,能够直接指导幼儿园的具体教育活动。

  第三节   幼儿园课程内容

  一、幼儿园课程的内涵,通常幼儿园课程内容是指依照幼儿园课程目标选定的通过一定的形式表现和组织的基本知识、基本态度、基本行为。

  (一)幼儿园课程内容与幼儿园课程目标紧密相连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应包含三方面的内容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应该是有机组织的

  二、幼儿园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规定了内容的范围与要求

  (二)课程内容是目标的体现与依托

  三、幼儿园课程内容的范围

  是指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基本要素或基本组成部分

  (一)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知识,所谓基本知识,即生命活动必需的知识,有利于幼儿解决基本的生活、交往问题的知识;帮助幼儿认识自己生活环境的只是;为今后学习系统的学科知识打下基础的知识;为成长为未来社会的高素质公民奠基的知识

  (二)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态度,所谓基本态度,可理解为人作为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应该具有的心理品质。

  (三)有助于幼儿发展的基本行为,行为是指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出来的活动。

  四、幼儿园课程内容选择的基本原则

  1、目的性原则2、适宜性原则3、生活化原则4、兴趣性原则5、基础性原则6、逻辑性原则

  五、幼儿园课程内容组织的基本方法

  (一)基本方法

  1、逻辑组织法,是指根据知识本身的系统及内在联系来组织课程内容的一种方法。该方法对幼儿掌握系统的知识是有益。2、心理组织法,是根据学习者的心理发展特点,以适应学习者需要的一种组织课程内容的方法。该方法强调幼儿的心理发展特点、经验、兴趣、需要,对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作用很大。

  (二)常用方法

  1、纵向组织法,是指按照课程组织的某些准则,以先后顺序排列课程内容的方法。2、横向组织法,按广义概念组织课程内容,即打破传统的知识体系,使课程内容与幼儿已有的经验连为一体的方法

  选择与确定幼儿园课程内容的原则

  (一)满足幼儿全面发展的整体需要,有效地发挥各领域的教育作用

  (二)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是幼儿必要的和有效的学习内容。

  (三)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与兴趣,内容具有时代性、丰富性

  在为幼儿提供学习内容时要尽可能使幼儿看的见、摸的着,让他们亲身感受与体验,正如陈鹤琴先生所说的:"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四)适合幼儿的能力与发展需要,对幼儿的进一步学习具有挑战性

  第四节 幼儿园课程的实施

  一、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内涵

  是把一项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

  二、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取向:

  1、忠实取向:指的是把课程实施过程看成是忠实地执行课程计划的过程  2、相互适应取向:指的是把课程实施看成是课程计划与班级、小组或学校实践情境在课程目标、内容、方法、组织模式各方面相互调整、改变与适应的过程3、课程创生取向:指的是把课程看成是教师与学生联合创造的教育经验,课程实施本质上是在具体教育情境中创生新的教育经验的过程,而课程计划只是选择的工具而已。

  三、影响幼儿园课程实施的主要因素

  1、课程计划因素 2、一线教师因素

  四、选择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和途径

  (一)、幼儿园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①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直接指导下进行的活动。②小组活动:可以说教师有计划安排的活动,可以说教师组织引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活动。③个别活动:可以说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也可以是幼儿的自发、自由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手段和途径

  1、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方法:①观察:使幼儿获得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②实验:利用一些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或材料,让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进行尝试和探索③游戏操作:以游戏的方式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进行操作学习。④参观:是教师根据教育目标的要求,组织幼儿到园外,如自然界、生产现场、社会生活场所等去学习的活动⑤谈话、讨论:是教师和幼儿双方围绕一个问题或主题,自由地发表自己的想法、一件,表达自己的感受、体验,进行相互交流的过程⑥讲解、讲述:讲解是运用口头语言向幼儿说明、解释事物或事情。讲述是运用语言向幼儿叙述事实材料或描绘所讲的对象。

  2、幼儿园教育教学的手段:①实物(最有价值的与环境互动的媒体);②图书③挂图、图片、照片;④幻灯片、录像带;⑤自制教具。

  3、幼儿园教育教学的途径  ①专门组织的教育教学活动;②日常活动与生活;③学习环境;④家园合作。

  4、适当地选择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手段及途径

  幼儿园教育教学计划应该包括以下几下方面的内容:

  1、教师按课程要求有计划、有目的地设计和组织的教育活动2、幼儿在园一日生活的安排与组织

  3、幼儿自选活动的提供与指导4、幼儿园教育环境的创设与利用5、家长工作和与社区的联系等。

  对幼儿一日活动的安排,可参照以下建议:(简答)

  1一日生活安排尽可能减少环节的转换。2根据动静交替的原则来安排一日生活。3使用相对稳定的一日生活日程表,帮助幼儿掌握每一环节的名称,使他们知道下一环节干什么4每环节结束时有明确的信号,让每个幼儿意识到要转换活动了5确定转换时幼儿集合的地点6一旦幼儿集中后马上转入下一活动,即使还有部分幼儿未到场,

  教案的设计:教案是一个教学活动的具体计划,它阐明在预定的教学时间内要做什么,怎样做,达到什么目标等。

  第五节   幼儿园课程评价

  一、幼儿园课程评价的内涵

  是一种以幼儿园课程作为评价对象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它是针对幼儿园课程特点和组成要素,收集相关信息,对幼儿园课程的价值、适宜性、效益做出判断的过程。

  二、幼儿园课程评价作用

  课程评价伴随幼儿园课程实施的始终,它对幼儿园课程具有选择、监控、总结、反馈、导向的作用。

  三、幼儿园课程评价的类型:

  1.从评价的功能和进行的时间分为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2.从课程评价的方法划分为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3.从评价主体的不同划分为内部评价、外部评价;4.从评价对象的范围划分为整体评价,局部评价,单纯评价;5.从评价的参照体系划分为相对评价、绝对评价、个体内差异评价

  四、幼儿园课程评价的主要模式

  1、目标评价模式:泰勒  确定教育计划的目标- 根据行为和内容来界定每一个目标- 确定使用目标的情境- 设计呈现情境的方式- 设计获取记录的方式- 确定评估使用的计分单位-设计获取代表性样本的手段。 2、差距评价模式:普罗沃斯  确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表现-对标准和表现进行比较-确定差别是否存在 3、目标游离模式:斯克里文 4、外观评价模式:斯塔克  5、CIPP评价模式: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结果评价

  总之,评价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进和完善课程,为幼儿提供更适宜的教育机会和条件,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第八章   幼儿游戏

  第一节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

  一、游戏的含义

  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被容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 特点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特点:①学习的目标是隐含的②学习的方式是潜移默化的③学习的动力是来自幼儿内部

  二、幼儿游戏的特点

  (一)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

  游戏是幼儿的自主活动,主要表现在游戏的内容、形式、进程等由幼儿自己选择,而不由成人直接控制。

  (二)游戏无强制性的外在目的。幼儿玩游戏的目的在于游戏活动本身,是为了好玩而游戏,除此这外,别无其他目的。

  (三)游戏伴随着愉悦的情绪体验。只要幼儿在活动中具有满足感、成功感等积极的内心体验,就可以说幼儿具有了愉悦的情绪体验。

  (四)游戏活动是在假想的情景中发展的。创设良好的游戏环境,会使幼儿产生遐想,从而萌发做游戏的愿望。在环境的创设上,注意放一些实物和操作材料,这样,不仅可以为幼儿游戏提供必要的玩具,还可以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游戏中,我们常常能发现幼儿的一些问题,也能看到一些同伴间的矛盾,冲突等。这就让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找出一条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从中学习调节自己的行为。要鼓励幼儿进行角色游戏,因为孩子扮演不同的角色,能学会不同的角色间的交往方式,在游戏中获得群体意识。

  教学游戏:幼儿教师为了实现幼儿园教育的任务、目的,采用游戏的形式进行教学,我们通常把这种活动称为教学游戏或游戏化的教学。

  三、幼儿游戏的种类

  (一)从教育的作用上分1、角色游戏2结构游戏3表演游戏4体育游戏5智力游戏6音乐游戏

  (二)从教师的指导上分1、幼儿自发游戏2、规则游戏

  (三)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上分1非游戏行为2旁观游戏3独立游戏4平行游戏5联合游戏6合作游戏(四)从幼儿认知的发展上分1机能游戏2象征性游戏3规则游戏

  四、游戏的功能:(一)游戏对幼儿认知发展的作用。1、游戏可以丰富并巩固幼儿的认识2、游戏能促进幼儿智力的发展3游戏有利于促进幼儿语言能力的发展(二)游戏对幼儿社会性发展的作用。(三)幼儿游戏对幼儿情感发展的作用。

  第二节  幼儿游戏的指导

  游戏是幼儿自主的活动,并不是说幼儿的游戏不需要教师的指导。相反,教师在幼儿游戏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必须以保证幼儿游戏的特点为前提。

  一、尊重幼儿游戏的自主性

  (一)尊重幼儿游戏的意愿和兴趣

  (二)尊重幼儿游戏的氛围和游戏中的想象、探索、表现、创造

  二、以间接指导为主

  (一)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二)观察并合理参与幼儿游戏

  (三)正面评价游戏

  三、按幼儿游戏发展的规律指导游戏

  幼儿游戏会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身心的发展变化而发展,教师对幼儿游戏的指导应考虑这种发展。

  四、按各种类型游戏的特点指导游戏

  由于不同种类的游戏有着不同的特点,所以教师对游戏的指导还应考虑到游戏的种类。

  五、正确评价幼儿的游戏

  1、幼儿按意愿选择玩具做游戏,幼儿在游戏中感到轻松、愉快、发挥了创造性

  2、幼儿选择一种游戏很认真,能克服困难,遵守游戏规则,不依赖他人独立游戏

  3、会正确使用玩具、爱护玩具,会收放玩具

  4、在游戏中对同伴友爱、谦让,能与同伴合作,愿意帮助别人、不妨碍别人

  5、游戏内容健康,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健康

  六、使游戏成为幼儿园的基本活动

  (一)重视幼儿的自发游戏,是指幼儿自己想出来的、自己发起的游戏,这种游戏完全符合游戏的特点,最贴近游戏的本质,也是幼儿最愿意玩的游戏。(二)充分利用游戏组织幼儿园各类教育活动;(三)满足幼儿对多种游戏的需要

  第九章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

  第一节   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含义

  一、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原因

  (一)学前阶段与小学阶段的不同的教育特点

  1、主导活动方面

  学前阶段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各样的、丰富多彩的游戏,幼儿在操作摆弄等活动中获得知识,教师的指导方式是灵活多样的,没有作业和考试制度;小学的主导活动是各种学科文化知识的学习,上课是主要的教学形式,教学方法相对单一、固定,有作业和考试制度,学习成为孩子必须完成的任务。

  2、作息制度及生活管理

  学前阶段的生活节奏是宽松的。游戏时间较多,生活管理没有强制性,没有出勤的要求,教师对幼儿在生活上照顾的比较多;小学阶段的生活节奏快而紧张,作息制度严格。游戏较少,教师对孩子的照顾较少。

  3、师生关系

  学前阶段教师与幼儿个别接触机会多,时间长,涉及面广,关系密切、具体;小学阶段师生接触主要在课堂上,个别接触少,涉及面窄。

  4、环境设备的选择与布置

  幼儿园阶段的教师的环境布置生动活泼,幼儿感兴趣的区域活动中,有丰富的玩具和材料供幼儿操及摆弄,幼儿可以在这样的环境中自由的选择游戏及与同伴交往;小学阶段教室环境的布置相对严肃,教师的桌椅摆放固定,教师没有玩具,学生自由选择活动的余地较少。

  5、社会及成人对儿童的要求和期望

  社会及成人对幼儿要求相对宽松,给幼儿一个快乐的童年全社会都认可。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压力小,也没有来自完成学习任务的苦恼;小学的孩子压力较大,自由少,孩子为了完成家长的期望不得不奔波在学习中。

  (二)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连续性规律

  儿童的成长是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发展过程。有一定的阶段性,各个阶段有不同的特点。小学后就是以逻辑思维的发展为主。但是各个阶段的发展是连续的,前、后两个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在这一时期,儿童既保留了上一阶段的某些特征,又拥有下一阶段刚刚出现的某些特点,这一时期教育学上被称为过渡期。两类教育机构都比较重视阶段性,而忽视阶段之间的过渡,这是造成幼儿园与小学不衔接的根本原因。这渡期(概念):在儿童前、后两个发展阶段之间存在一个兼具两个阶段特点的交叉时期。

  二、幼儿园与小学衔接的重要性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对幼儿和小学生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儿童人学后的适应性问题主要表现为:身体方面的睡眠不足、身体疲劳、食欲不振、体重下降等现象;心理方面的精神负担重、心理压力大、情绪低落、自信心不足、学习兴趣降低等现象;社会性方面的人际交往不良、人际关系紧张等现象,有的学生甚至还出现怕学、厌学的情绪。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意义非常重大。它既有利于儿童入学前后的学习和发展,也为小学生在中高年级以及以后的学习和生活打下良好的基础,更为顺利实施九年义务教育,解决学生中出现的厌学、辍学等问题,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提供保障。因此,幼儿园与小学都要认真研究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共同做好衔接工作。

  三、幼儿园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指导思想

  (一)长期性而非突击性  幼儿园教育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儿童的终身发展打好基础。因此,不应当把幼小衔接工作仅仅视为两个教育阶段的过渡问题,而应把它置身于终身教育的大背景下去考虑。

  (二)整体性而非单项性  幼小衔接是全面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从幼儿体、智、德、美各方面全面进行,不应仅偏重某一方面。在幼小衔接中,偏重"智"的倾向比较严重。幼儿入学适应困难不仅仅是在"智"的方面,更多的是由于身体、态度、习惯、意志、人际关系、交往能力、独立自理能力等方面的准备不足而造成的。要搞好幼小衔接工作,必须促进幼儿的体、智、德、美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发展教育过程中,培养他们入学所必须的各种基本素质。

  (三)培养入学的适应性而非小学化  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另一误区就是小学化倾向严重。有些教师认为,要与小学搞好衔接工作就要提前用小学的教育方式对待幼儿,让幼儿园像小学。

  四、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与方法

  (一)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幼儿对小学的态度、看法、情绪状态等,对入学后的适应关系很大。为此,幼儿园应当通过各种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与家长、小学的的合作,来让幼儿逐步了解小学,喜欢小学,最好愉快自信的跨入小学。

  (二)培养幼儿对小学生活的适应性;

  1、培养幼儿的个性2、培养独立性3、发展人的交往能力4、培养幼儿的规则意识和任务意识

  (三)帮助幼儿做好入学前的学习准备

  1、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2、培养良好的非智力品质3、发展思维能力和基础能力

  五、幼小衔接工作的主要内容

  1.进行幼儿园与小学教育双向改革2.转变观念,提高教师素质3.结合地区特点及幼儿身心发展的个性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幼小衔接工作4.加强家、园、学校、社区力量的相互配合





1、下载 幼师帮手机APP,百万幼师同分享!幼儿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
2、下载 亿妈汇手机APP,百万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妈妈育儿的必备工具!
3、下载 孕妇宝手机APP,百万孕妇面对面交流!孕妇必备的孕产工具!
4、APP安装方法:手机打开亿师官网(www.yishiwang.net )网页最底端选择客户端安装!

5、关注"幼儿园教育"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幼儿园教育"-关注带有幼师帮图标平台
6、关注"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号 qq23419676)
7、加我微信:qq835226297(每天分享幼教资源) 联系QQ:2870247344(注明幼师身份) 幼师Q群:107616762 (注明信息来源及幼儿园名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