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

2015-1-26 17:31| 发布者:尘缘★如梦★| 查看:12382| 评论:0

摘要:  第一部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及特点(一)教师职业道德概念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 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 ...

  第一部分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概述一、教师职业道德的概念及特点(一)教师职业道德概念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教学活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必备的道德品质。 它是社会职业道德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教师行业特殊的道德要求。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特点1 境界的高层次性2 意识的自觉性3 行为的典范性4 影响的深远性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作用(一)教育作用通过教师职业道德学习,培养教师道德信念,形成教师的职业风范,塑造教师的理想人格,提高教师的精神境界和师德水平,强化教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自豪感。 同时帮助教师正确认识教师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调节作用通过教育、评价、命令等方式,指导和纠正教师的职业行为,协调教师劳动中的各种关系。 (如师生关系、教师与家长的关系、教师与教师的关系和教师与社会的关系等)(三)导向作用教师职业道德的内容为教师的职业行为和师德修养指明了努力的方向。 其导向作用集中体现在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规范和要求之中。

  (四)促进作用教师职业道德对教育教育教学工作和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一)忠于人民教育事业的原则(二)教育民主原则(三)教育人道主义原则第二章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与专业理念一、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一)对待幼儿教育事业的道德热爱教育事业是幼儿园教师的基本道德准则,也是幼儿园教师做好本职工作的前提条件。

  (二)对待幼儿的道德热爱幼儿是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是评价幼儿园教师职业道德水准的重要指标。

  (三)对待幼儿园教师集体的道德要建立融洽和谐的同事协作关系和形成集体与集体通力合作的良好关系。

  (四)对待自己的道德教师自身的业务提高和道德修养是衡量师德高低的重要标准。 幼儿园教师要严格要求自己,以自己的知识、技能去影响幼儿,还要以自己的品行、仪表去感染幼儿。

  二、幼儿园教师专业理念与师德(详见《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一)职业理解与认识(二)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三)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四)个人修养与行为附录: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教育部摇 中国教科文卫体工会全国委员会 2008 年 9 月 1 日公布)教师[2008]2 号(2008 年修订)一、爱国守法。 二、爱岗敬业。 三、关爱学生。四、教书育人。 五、为人师表。 六、终身学习。

  第二部分摇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第一章 学前儿童的感知觉与注意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感知觉的概述(一)感觉和知觉的概念(二)感觉和知觉的种类感觉的种类:包括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肤觉、运动觉、平衡觉、机体觉。

  知觉的种类:按知觉中起主导作用的感觉器官活动可分为视知觉、听知觉和味知觉等;按知的对象可分为物体知觉和社会知觉。

  二、学前儿童的感知觉的发展(一)视觉的发展1视觉集中2 视觉敏度3 颜色视觉(二)听觉的发展1 听觉敏度2听觉定位3 听觉辨别(三)知觉的发展1 空间知觉的发展:表现在形状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大小知觉等方面。2 时间知觉的发展3 知觉恒常性三、注意的概述(一)注意的概念:注意并非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基本特点。

  (二)注意的分类1 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 它既无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 无意注意是被动的、是对环境变化的应答性反应。

  2 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定目的、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是注意的一种积极、主动的形式。

  四、学前儿童注意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无意注意的发展及特点1 刺激物的物理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2 与学前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3 随年龄增长不断稳定和深入(二)学前儿童有意注意的发展及特点1 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2 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的要求下发展的3 在活动中完成的五、注意的品质1 注意的广度:是指在同一瞬间所把握的对象的数量。

  2 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集中于同一对象或同一活动中所能持续的时间。

  3 注意的转移:是指幼儿自觉地调动注意,使之从一个对象转换到另一个对象上。

  4 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集中到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活动上。

  六、学前儿童注意分散和防止(一)引起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1 过多的无关刺激2 疲劳3 缺乏兴趣4 教学活动组织不合理(二)学前儿童注意分散的防止1 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2 根据幼儿的需要与兴趣组织活动3 无意注意与有意注意的交互并用4 合理地组织教学活动第二章摇 学前儿童记忆和想象的发展一、记忆的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保持信息、加工信息和提取信息的心理过程。 记忆是在感知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儿童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条件。 儿童的记忆能力是先天的,所以婴儿就具有记忆能力。

  (二)记忆的分类1 从内容上看,记忆可分为符号记忆和形象记忆。

  2 从对识记的态度看,记忆可分为无意识记与有意识记。

  3 信息加工理论把记忆分为感觉记忆(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三类模式。 都包括编码、保持、提取和遗忘等操作。

  二、幼儿的记忆特点(一)有意识记较弱,无意识记占主导地位。(二)学前儿童既有机械识记,也有意义识记。

  (三)学前儿童的再认和再现能力随年龄增长而提高三、儿童的记忆策略(一)视觉复述策略(二)特征定位策略(三)复述策略(四)组织性策略(五)提取策略四、想象的概述(一)想象的概念(二)想象的种类1 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2 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五、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一)学前儿童的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1 以无意想象为主2 有意想象开始发展(二)学前儿童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1 以再造想象为主2 创造想象开始发展六、促进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策略(一)丰富学前儿童的表象,发展其言语表现力(二)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学前儿童想象发展的条件(三)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学前儿童大胆想象(四)创造自由宽松的气氛,鼓励每个学前儿童的自由创造第三章摇 学前儿童的语言和思维的发展一、儿童语言发展的概述儿童获得语言,便开始掌握社会交往和思维的工具,儿童逐渐开始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需要和情感,用语言来调节自己的动作和行为,用语言来认识整个世界。

  二、儿童语言的发展(一)语音的发展随着近似词音节的增多并能说出一些单词,无意义的连续音节就逐渐减少。 儿童大概到 4 岁左右才能全部掌握本民族语言的全部语音。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即儿童初步掌握组词成句的规律。 2 ~ 6 岁儿童的语法结构大致按如下趋势发展:从混沌一体到逐步分化,句子结构从简单到复杂,句子结构从不完整到完整,句子长度由短到长。

  (三)语义的发展儿童理解语义包括词义和句义两个方面。 语义的发展晚于语音和语法结构的发展。 如果 4 岁前儿童基本获得了语音和语法结构的话,那么,相应水平的语义要到 8 ~9 岁才能获得。

  三、儿童语言的交际功能(一)从自我中心语言到社会化语言儿童自我中心语言包括无意义字词的重复,独白以及双人或集体的独白。

  社会化语言包括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和威胁,问题与回答四种。

  (二)从外部语言到内部语言四、儿童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一)直觉行动思维1直觉行动思维概念2直觉行动思维的发展直觉行动思维使儿童能对事物做出一定程度的概括,在刺激物的复杂关系和反应动作之间形成联系。 一方面使儿童的动作得以协调,另一方面帮助儿童把客体从时间和空间上组织起来。

  3 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直觉行动思维具有范围的狭窄性和内容的表面性。 这种思维一直延续至幼儿园小班时期。

  (二)具体形象思维1 具体形象思维的发展幼儿期儿童主要的思维方式是具体形象思维。 这时儿童的思维主要依赖于事物的具体形象、表象以及对表象的联想进行。 儿童能够借助表象认识个别对象。 具体形象思维是直觉行动思维的演化结果。

  2 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一是具体性和形象性,二是开始认识事物的属性。

  (三)抽象逻辑思维1 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儿童的思维由具体形象思维发展到抽象逻辑思维是思维发展过程中的质变。

  2 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其特点一是带有很大的具体性,儿童需要通过直观形象来理解抽象的超经验的概念,即表现为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并存于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二是抽象逻辑思维是不自觉性与自觉性在思维活动中进行消长的过程。

  五、皮亚杰的儿童认知/ 智慧发展的阶段性理论(一)感知运动阶段(0 ~2 岁)(二)前运算阶段(2 ~7 岁)(三)具体运算阶段(7 ~11 岁)(四)形式运算阶段(从 11 或 12 岁开始)。

  第四章学前儿童的情绪与情感一、情绪与情感的概述(一)情绪与情感的概念情感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 情绪是情感的具体形式和直接体验,情感是情绪的经验概括。

  (二)情绪和情感对学前儿童的发展的价值1 人类婴儿先天的情绪反射是今后情绪和情感发展的起点。

  2 情绪是激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驱力。

  3 情绪具有发动和组织人的探究行为的功能,能够促进或干扰认知的发展。

  4情绪具有人际交往功能。儿童早期的情感发展对今后人格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而早期的情感创伤也会产生不利的后续影响。

  二、儿童的基本情绪(一)儿童的基本情绪1 微笑2 痛苦与悲伤3 焦虑和恐惧4愤怒(二)幼儿的情绪和情感特点1 易变换2 易冲动3 易传染4 易外露三、学前儿童的情绪和情感的发展(一)学前儿童情绪的发展1 情绪的社会化2 情绪的丰富和深刻化3 情绪的自我调节化4情绪控制与掩饰的成分增加(二)学前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1 道德感2 理智感3 美感四、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与调控(一)学前儿童的情绪理解儿童情绪的表达能力与其对他人情绪的理解能力密不可分。 随着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4 ~5 岁的幼儿能正确判断各种基本情绪产生的外部原因,并能根据一个人当时的情绪预测其行为。

  (二)学前儿童的情绪调控儿童对自身情绪的调控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观察与学习、不断形成新的条件反射和不断接受强化的过程。

  第五章摇 学前儿童的个性一、个性的概述(一)个性概念个性即个体在物质活动和交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系统。

  (二)个性的结构个性作为一个心理特征系统,包括三个彼此紧密相连的子系统:个性倾向性系统、自我意识系统和个性心理特征系统。

  1 个性倾向性系统包括需要与动机、兴趣、志向、世界观等要素,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动力因素,决定一个人的活动倾向性、积极性,集中体现了个性的社会实质。

  2 自我意识系统是一系列自我完善的能动结构,充分地反映着个性对社会生活的反作用,是人的心理能动性的体现。 包括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监控三个方面。

  3个性心理特征系统是个性独特性的集中体现,包括气质、能力、性格等心理成分,其中性格是个性最核心的特征。

  二、个性的特征(一)个性的整体性(二)个性的开放性(三)个性的稳定性(四)个性的独特性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气质和自我意识一、气质的概述(一)气质的概念气质是人心理活动动力方面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它表现为心理活动的速度(如言语速度、思维速度等)、强度(如情绪体验强弱等)、稳定性(如注意集中的时间长短)和指向性(如内向或外向)等方面的特点和差异组合。

  (二)气质的类型1 古希腊希波克拉底对气质类型的划分为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粘液质。

  2 巴甫洛夫的神经活动类型划分为:强而不平衡型;强、平衡且灵活型;强、平衡而不灵活型和弱型。

  3 托马斯根据活跃水平等九个维度,将婴儿的气质划分:容易照看型、难以照看型、缓慢发动型。 此外,另有 35% 的婴儿属于混合型气质。

  二、气质发展的特点(一)稳定性(二)可塑性三、自我意识的概述(一)自我意识的概念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种形式,指主体对自身的意识。 成熟的自我意识至少表现在三个不同的层次上。

  (二)自我意识的结构1 自我认识:包括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

  2 自我体验:它是指自我意识在情感上的表现,主要有自尊感和自信感。

  3自我监控:自我意识在意志和活动方面表现为自我检查、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四、自我意识的发展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表现在自我评价、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发展的三个方面。

  (一)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1 从依从性评价发展到独立性评价2 从片面、表面性评价发展到全面、深刻性评价3 从主观性评价发展到客观性评价(二)自我体验的发展特点1从与生理相关的体验到向社会性体验发展。2 易受暗示性。3 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丰富,并有一定的顺序性。

  (三)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1 坚持性和自制力2 具有年龄特点和性别差异。

  第七章摇 学前儿童的亲子关系(早期依恋及其影响)一、依恋概述早期亲子关系主要表现为依恋。 依恋是是一种强烈的持久的情感联系。 这种母婴之间的联结,在本质上是一种融情绪、情感、态度及信念于一体的复杂系统,其进化与发展的基础是未成熟、弱小的儿童趋近依恋对象的需要。 其生物意义在于个体可以从中获得关爱和安全感,其社会意义在于奠定了儿童日后情感的重要基础。

  二、依恋的发展过程(一)依恋建立的前提依恋的发生与建立过程是儿童心理逐渐趋向成熟的过程。 为此,依恋的建立需要儿童的识别记忆和客体永久性与"人物永久性冶发展。

  (二)依恋形成的标志英国心理学家谢弗提出,依恋形成的标志需要符合三条原则:代表性,稳定性与普遍性。

  (三)依恋的形成阶段1 无分化阶段(0 ~3 个月)   2 低分化阶段(3 ~6 个月)  3 依恋形成阶段(6 个月到 2. 5 岁)   4 修正目标的合作阶段(2. 5 岁以后)三、依恋的类型(一)A 型:即焦虑-回避型依恋(二)B 型:即安全型依恋(三)C 型:即焦虑-抗拒型依恋其中,B 型为良好、积极的依恋,A 型和 C 型属于消极、不良的非安全型依恋。

  四、影响依恋安全性的因素(一)稳定的照看者(二)照看的质量(包括照看的态度和环境)(三)儿童的特点(四)家庭的因素五、早期依恋对后期行为的影响(一)早期依恋对认知的影响(二)早期依恋对情感的影响(三)早期依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第八章摇 学前儿童的同伴关系一、同伴关系概述(一)同伴关系的概念同伴关系是指年龄相同或相近的儿童之间的一种共同活动并相互协作的关系,或者主要指同龄人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之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二)同伴关系的性质1 垂直关系:是指那些比儿童拥有更多知识和更大权利的成人(主要包括父母和教师)与儿童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它体现了成人和儿童之间的一种"权威-服从冶关系,这种人际关系交往双方在心理上和地位上是不对等的;2 水平关系:是指儿童与那些和他具有相同社会权利的同伴之间形成的一种人际关系。 它体现了儿童和生理心理方面处于相同地位的同伴之间的一种"平等-互惠冶关系。在儿童社会化过程中,水平关系比垂直关系对儿童的影响更强烈、更持久。 一般来说,儿童通常喜欢与同龄伙伴交往,而喜欢与年长儿童交往胜于与年幼儿童交往。

  二、同伴关系的功能(一)帮助发现自我的功能(二)赋予社会知觉的功能(三)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三、同伴关系发展的趋势(一)儿童交往的特点(二)儿童交往的策略1 发起2 协调3 交换四、影响儿童同伴交往的因素(一)儿童自身的特点1 儿童的行为特征2 儿童的认知能力3儿童的身体吸引力(二)外部环境的作用1 父母的鼓励2 教师的影响3 玩具与电视第九章 学前儿童的社会行为一、学前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一)亲社会行为概念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赠与等。 是一种个体帮助或打算帮助其他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趋向。 亲社会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指标,又是社会化的结果。

  (二)学前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阶段和特点1 亲社会行为的萌芽(2 岁左右)2 各种亲社会行为迅速发展,并出现明显个别差异(3 ~6 岁)其特点为:一是合作行为发展迅速;二是分享行为受物品的特点、数量、分享的对象的不同而变化。 三是出现明显的个性差异。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1 换位思考问题2 移情作用3 父母抚养方式4 不同文化的影响二、学前儿童的攻击行为(一)攻击行为的概念攻击行为是一种以伤害他人或他物为目的的行为。 同亲社会行为一样,是儿童个体社会性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攻击性发展状况既影响儿童人格和品德发展,同时也是个体社会化失败的一个重要指标。

  (二)儿童攻击行为的发展变化1 儿童攻击行为的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工具性侵犯,即儿童渴望得到一种物体、权力或空间,并且努力去得到它,他们为此推、喊或者攻击挡路的人。 另一种是敌意性侵犯,意味着伤害另一个人,如打、踢或威胁别人去痛打一个同伴。

  2 年龄较小的儿童的侵犯性要高于年龄大一些的儿童,而且前者的工具性侵犯的比率高于后者。

  3 在整个学前期,儿童的工具性侵犯呈减少趋势,敌意性、故意性侵犯呈增多趋势。

  (三)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1 儿童的教养环境2 儿童社会认知的缺陷和歪曲3 社会交流与文化影响第十章学前儿童的道德发展一、道德发展的概述影响儿童行为的内在因素是道德。 儿童外在行为的获得、儿童是否愿意采纳社会标准,这不仅仅是一个接受外部强加的指令的过程,更是一个内化的过程。 儿童的这一内在的自我约束即道德的发展。

  二、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皮亚杰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的发展经历两个阶段:

  (一)他律性道德(大约 5 ~10 岁)(二)自律性道德(大约 10 岁以后)三、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科尔伯格将儿童道德发展划分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一:前习俗道德水平(大约在学前期至小学低、高年级)阶段一:以服从与惩罚为取向阶段二:以工具性目的为取向水平二: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小学高年级开始)阶段三:以"好孩子冶为取向阶段四:以维持社会秩序为取向水平三:后习俗道德水平(大约自青年末期接近人格成熟时开始)阶段五:以社会观念为取向阶段六:以价值观念为取向四、儿童道德发展的影响因素(一)认知因素(二)同龄人的交往(三)儿童的养育实践(四)教育与文化第十一章摇 学前儿童的音乐能力发展一、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年龄特征舒特·戴森以英国和欧美儿童为背景,归纳的 0 ~17 岁儿童音乐能力发展的一般特点是:

  0 ~1 岁:对声音做出各种反应。

  1 ~2 岁:自发地、本能地"创作冶并唱歌。

  2 ~3 岁:开始模仿唱出听到的歌曲片段。

  3 ~4 岁:能感知旋律轮廓,可以培养绝对音高。

  4 ~5 岁:能辨别音高、音区并重复简单的节奏。

  5 ~6 岁:能理解响亮之声与柔和之声,能从简单的旋律或节奏模式中辨认出相同的部分。

  6 ~7 岁:在唱歌的音高方面已较为准确。

  7 ~8 岁:有鉴赏协和音与不协和音的能力。

  8 ~9 岁:节奏感明显提高。

  9 ~10 岁:逐步具有韵律感,能感知两声部旋律。

  10 ~11 岁:和声概念建立。

  12 ~17 岁:音乐欣赏、认识和情感反应能力均逐步提高。

  二、儿童歌唱的发展(一)从"本能歌冶到"轮廓歌冶1 音高由模糊不清到逐渐分离。2 音程以二度和小三度音程为主。3 二 岁以前基本无调性,旋律起伏不定,节奏散漫,二岁以后节奏组织逐步完善。

  4在自发地创作"本能歌冶的同时接受与年龄相适应的标准的创作歌曲和民歌等。

  5 三 岁以后幼儿歌的"轮廓冶逐渐清晰,开始走向内容的充实和完善。

  (二)"第一稿冶歌曲的产生儿童掌握一首歌曲的基本过程是:先要学会歌词,接着是节奏,然后是旋律轮廓和音程。5 岁儿童能够较好地唱出一首歌曲,并可能拥有一个广泛的与其文化背景相适应的歌曲"保留曲目冶,但此时儿童的歌唱仍达不到完善、准确的水准。

  三、儿童节奏能力的发展儿童节奏感和节奏技能随年龄增长而提高。

  从 1~ 5 岁开始,儿童试图使身体动作与听到的歌曲合拍。4 ~5 岁儿童能成功模仿打出 2、3 或 4 个音符组成的简单节奏模式。6 ~11 岁儿童进入节奏感的稳定发展时期,6 岁儿童大多能模仿3、4 个音符组成的节奏模式。8 ~12 岁儿童能准确模仿 5 个和 7 ~8 个音符组成的节奏模式。

  四、儿童旋律感的发展(一)音高辨别力的发展(二)绝对音高的发展(三)调性感的获得第十二章学前儿童的美术能力发展一、儿童画的心理价值(一)儿童画是视觉语言的表达方式(二)儿童画是创造力的表现二、儿童绘画能力的发展(一)涂鸦期(1. 5 ~2.5 岁):无秩序的信手涂鸦。(二)象征期(3. 5 ~ 4 岁):也称为"命名的涂鸦期冶。 儿童开始对自己画出的图画赋予事物的名称。

  (三)定型期(4 岁以后):又称图式期。 4 岁以后儿童开始努力将头脑中的表象用图画的方式表现出来。1 蝌蚪人2 逐渐完备的正面人3 侧面人(四)写实期(大约 10 岁左右):经过训练,儿童开始用写实的眼光观察事物,正确表现物体的远近和光线的明暗,注意对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画面的布局结构等。

  三、学前儿童绘画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一)绘画与情感(二)绘画与言语发展(三)绘画与信息加工(四)绘画与智力发展(五)绘画与概念形成四、如何读懂儿童画(一)作画的顺序1 儿童一般先画轮廓,再补充细节。

  2 儿童所画的第一个人通常是最爱他的人,或者在他看来是最重要、最权威的人。

  3 图画中成员的先后次序反映了儿童眼中家庭成员的地位。

  (二)形象的大小一个人在儿童画中越高大,表明这个人在儿童心目中越有威信、越重要。

  (三)人物关系1 儿童通常把自己画在依恋对象的旁边。

  2家庭成员之间的距离,表明了儿童在情感上与之的亲疏。

  (四)细部处理如儿童详尽地表达五官的细部,对脸部的兴趣明显大于身体其他部位,说明这位亲人对儿童非常重要。 如果儿童画中人物面部五官缺失,通常是儿童对该人物有消极的负面情绪的反映。

  (五)图画的色彩儿童画中的色彩是情感的温度计。

  1 儿童喜欢将自己钟情的人物和事件涂上暖色调,用最鲜艳的色彩点染自己心目中的亲人,会给他们穿上彩虹般的盛装。

  2 暗淡的色彩是暗淡心情的反映。 儿童画中的冷色调表明孩子与所画人物关系不和谐,而黑色通常表明孩子对此人在情感上难以接受。

  第十三章摇 学前儿童的游戏心理发展一、儿童游戏心理结构从心理学视角分析,游戏是多种心理成分参与并且以某种行为方式表现出来的复合性心理活动。

  (一)儿童游戏的心理结构中,认知是重要因素。

  (二)儿童游戏的心理结构中,动机和情绪是基本成分。 游戏过程中儿童情绪体验的性质往往决定了游戏过程的创造性、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游戏过程中儿童的语言具有两种形态:游戏语言与角色语言。 游戏语言体现儿童对游戏的向往、追求和在游戏中体会的满足。角色语言决定于特定角色体验及其外化的表征方式。

  (四)游戏过程中的动作包括表情、手势及材料操作,也是情感交流、角色扮演或造型的基本表现方式。

  二、游戏中学前儿童的心理特点(一)游戏中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特点1 游戏中儿童语言发展特点2 游戏中儿童创造力发展特点3游戏中儿童智力发展特点(二)游戏中学前儿童社会化发展特点1 游戏中的角色社会化角色社会化是儿童学习社会角色规范并且形成相应的行为模式的过程。 游戏中学前儿童角色社会化主要体现于初步形成一定的社会角色。

  2游戏中情感社会化主要通过两条途径实现:一是游戏的社会性使儿童的社会性情感增强;二是从亲子游戏向同伴游戏扩展,儿童的人际情感不断复杂化并且获得多种情感寄托。

  3 游戏中道德社会化游戏规则是一种特殊形态的道德规范。 游戏中儿童道德社会化的特点主要表现在游戏规则的内化与发展之中。

  (三)游戏中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特点二、学前儿童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一)学前儿童游戏心理发展过程皮亚杰把儿童游戏的发展划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1 练习性游戏阶段(0 ~2 岁)2 象征性游戏阶段(2 ~7 岁)3 规则性游戏阶段(7 ~11、12 岁)(二)婴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1 游戏类型以练习性游戏为主,主要表现为感觉-动作游戏。2 游戏的认知结构不断分化。

  3 游戏的社会成分不断增加。

  (三)幼儿游戏心理的发展趋势1游戏类型日益齐全,并且以象征性游戏为主导。2游戏的象征功能不断丰富、完善。3游戏的社会性成分日益多元化。

  第三部分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工作指导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涵义及特点(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涵义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活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是体现"自主与主体特质冶和"主客观因素和作用冶的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1 整合性2生活性3 趣味性4 动态性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型(一)从活动的结构角度可分为学科领域结构的教育活动和主题单元结构的教育活动。

  (二)从活动的特征角度可分为生活活动、游戏活动和学习活动。

  (三)从活动的内容领域角度可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领域教育活动。

  (四)从活动的性质角度可分为儿童自主生成活动和教师预先设置的教育活动。

  (五)从活动的组织形式角度可分为集体活动、区角(小组)活动和个别活动。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涵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可以被看成是对教师教学组织行为的一种预先筹划,它是对一系列外部事件进行精心设计和安排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儿童内部的学习。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主要内容1 对学习活动目标的设定2 对学习对象、学习需要的分析3 对学习情境的发展4 对活动资源的开发和利用5 对学习过程的安排和调整6 对学习对象行为的预测和评估等四、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二)认知派学习理论1知识的建构主义理论2最近发展区理论五、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一)发展性原则1 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出发点,应当适应儿童的发展水平,考虑儿童的原有基础。

  2以促进儿童的发展为落脚点,以"发展冶作为教育活动设计的核心,以有昨儿童的发展作为依据和准则。

  (二)主体性原则1 以儿童为活动的主体2 在重视儿童主体性的同时,适时、适地、适宜地发挥教师的主体性。

  (三)渗透性原则1 教育活动内容相互渗透和整合2 教育活动形式相互渗透和整合(四)开放性原则1 目标的开放、灵活和适时调整2内容的开放、丰富和多元3 形式的开放、多向和灵活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目标、内容分析及环境创设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目标分析(一)了解不同层次的教育目标1 幼儿园的教育目标2 幼儿五大领域(健康、语言、社会、科学和艺术)各领域的教育目标3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不同目标取向1 行为目标2 生成性目标3 表现性目标(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1目标表述的基本要素:行为、条件、标准2 目标表述的具体要求:具有可操作性,清晰准确,可检测性,统一性和整合性。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内容分析(一)教育活动内容的类别与分析1认知类教育活动内容的分析:分为言语信息、智力技能和认知策略三类。

  2 动作技能和情感态度类教育活动内容的分析(二)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原则1 能反映时代发展特征,有利于幼儿的后续学习和长远发展2能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符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3 能对应和覆盖教育活动的目标要求4 能引发和满足幼儿的兴趣和需要5 能考虑季节、节日以及周边环境资源等因素6 能体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三)五大领域教育活动内容1 健康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2语言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3 社会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4 科学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5 艺术领域的教育活动内容(四)幼儿园各领域教育活动内容的特点1 广泛性和启蒙性2 综合性和整体性3 生活性和生成性(五)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设置与编排1 从兴趣入手2 从经验入手3 从教材入手4 从联系入手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中的环境创设(一)幼儿园环境的概述1 幼儿园环境的概念:

  幼儿园环境是指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

  2幼儿园环境的分类从形式上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从其组成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3 幼儿园环境的作用一是促进幼儿的认知发展;二是促进幼儿社会性的发展。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1 全面性原则2 参与性原则3 可变性原则4 安全性原则(三)幼儿园物质环境创设的要求1 创设多种形式相结合的活动环境2 创设与主题内容相符合的活动环境3 创设富有教育性、创意性的活动环境(四)幼儿园精神环境创设的要求1 构建积极有效的师幼互动2 帮助幼儿建立友好的同伴关系3 创设安全、自由的心理环境第三章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概述(一)教育活动组织与实施过程中的基本要素1 教师教师是教育活动的组织、指导与实施的重要因素。 不仅要具备先进的教育观念,处理好教师权威和儿童权威的关系,教师主体和幼儿主体的关系;还应具备观察了解幼儿、与幼儿积极互动、及时转变角色、不断评价的反思的教育能力。

  2 幼儿幼儿是独立的、自主的、真实的、感性的、能动的、创造的个体。

  (二)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基本原则1 灵活性原则2 主导性原则3 针对性原则二、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师幼互动(一)师幼互动内涵1 师幼互动定义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师幼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影响。 幼儿园师幼互动是指发生在幼儿园的教师与幼儿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行为和过程的综合。

  2 师幼关系基本特征一是相互平等和民主的关系;二是相互依赖和接纳的关系。

  3 师幼互动的作用其作用体现在为了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也是有效教学得以实施的途径;为幼儿提供模仿和学习的榜样;有助于幼儿对教师产生情感依赖和促进幼儿的社会性发展。

  (二)有效师幼互动的支持策略1激励式互动策略:主要包括情境感染、语言催化和情感分享。

  2 追随式互动策略:主要包括环境创设、变换调整、耐心等待和及时反思。

  3 挑战式互动策略:主要包括问题质疑、启发思考和推动深化。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与指导的一般性策(一)观察策略观察是教师借助于感官或一定的手段工具,运用一定的方法捕捉发生在教育活动情境中的各种信息的过程。 可分为自然情境和特别情境中的观察。包括以下几种观察:

  1 活动开始阶段的观察:通过观察判断幼儿对活动内容、材料及活动组织形式是否感兴趣,为后续活动提供一个良好开端。

  2 活动进行阶段的观察:观察幼儿的互动情况,如幼儿与材料、环境的互动情况;与教师和同伴互动情况;观察互动中幼儿的行为、语言、动作和情绪等等。 通过记录分析,提出更好的教育策略支持幼儿的学习。

  3活动结束阶段的观察:观察幼儿在整体活动中参与态度、情绪反应、或是对下一步活动的愿望、是否希望得到教师和同伴的评价,与他人是否愿意一起交流讨论等,为教师对整个活动进行综合的评价提供有效的信息。

  (二)导入策略导入主要是激发幼儿的参与活动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引导幼儿主动探究与思考,也可为活动作前期知识、经验铺垫和迁移。 主要方式包括激趣导入、游戏导入、情境导入、问题导入。

  (三)提问策略1 启发式提问2 分散式提问3层叠式提问无论运用哪种提高策略,要注重提问的有效性。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体现在提问形式的多样性、灵活性。 主要有:展示式提问、开放式提问、启发式提问、换位式提问;二是体现在提问使用的目的性、艺术性上;三是体现在教师是否将"疑冶字引入教学过程,启发幼儿积极思维,并在教育活动中允许幼儿以适合自己的方式、方法、速度学习。四是体现在是否通过双向、多向提问形成学习过程中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良性循环。(四)回应策略回应是指教师在与幼儿的"对话冶与互动中的一种作为教育者的态度和策略,是教师敏锐地意识到幼儿的需要而及时给予的引导和帮助。

  1 重复2反问3 提炼:主要有提升式回应和提炼式回应。

  第四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原则(一)尊重性原则(二)科学性原则(三)全面性原则(四)情境性原则(五)个别化原则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内容(一)对幼儿学习的评价内容1 幼儿对教育活动的参与度主要评价在教育活动进行过程中幼儿的注意力集中程度;在学习、探索以及表达活动中的积极性、自主性、能动性程度等;2 幼儿的情感态度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程中的情绪状态,包括在活动中表现出来的学习态度、情感语言和动作。

  3 幼儿的学习方式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风格及采用的倾向性学习方式和策略,包括学习方式的多样性、个别性、独特性程度和表现。

  4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互动程度主要评价幼儿在教育活动过与他人互动交流的状况。 包括与他人的互动次数、互动形式和互动有效性。

  5 幼儿在教育活动中的能力主要评价教育活动中幼儿在能力发展水平上的表现和反映,包括幼儿在活动中的语言表达能力、敢于提问迁移、分析判断等思维发展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6 幼儿的学习习惯主要评价在教育活动中幼儿对学习、探索活动的坚持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毅力;善于倾听他人、接纳他人意见;与他人友好合作、交流协商能力。

  (二)对幼儿发展的评价1 了解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主要包括肢体运动智能(运动能力)、语言智能(倾听阅读、语言表达)、空间智能(技能展示)、人际智能(适应集体、交往合作、关爱情感)、内省智能(认识自己、自理能力)、数理逻辑智能(数形时空)、自然观察智能(基本常识、探索操作)这些智能。

  2 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对幼儿能力发展水平进行评估。

  (三)对教师"教冶的评价1对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对教育活动目标的评价主要包括目标的表述方式、表述内容和表述指向等方面。 主要从统一性、可操作性、准确性和整合性四个角度进行。

  2 对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对教育活动内容的评价主要从内容的适宜性、有效性;针对性、挑战性;多元性、整合性;自然性、开放性几方面进行。

  3 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对教育活动方法的评价主要对教师在教育活动方法、手段及情境创设的设计进行评价。 从其适宜性、有效性两方面进行评价。

  4 对教育活动环境材料的评价对教育活动环境材料的评价从环境的相宜性、启发性、多样性、开放性四方面去进行。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评价的方式(一)正式评价和非正式评价(二)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主要通过学生学习进展情况的评价,进而影响学习过程的一种评价模式,具有动态性、信息大、范围广等特点。 它有利于教师及时获取有效信息,把握活动状况、儿童需要、调整教学策略,促进儿童的有效学习。

  总结性评价是指在完成某个教育活动或某个单元性、阶段性活动之后进行的总结和评定,它与目标的达成度紧密相关。

  (三)个体评价和群体评价个体评价是指对参与教育活动过程的幼儿个体所进行的评价,评价的内容包括活动兴趣、参与态度、学习方式、互动与社会化程度、学习能力与学习习惯等;群体评价是指教育活动中参与活动的幼儿整体的评价。

  (四)内部评价和外部评价幼儿成长档案评价的内容、特点和记录方式第五章 幼儿园区角活动的设计及实践指导一、区角活动概述(一)区角活动的基本涵义区角活动是教师利用游戏特征创设环境,让幼儿以个别或小组的方式,自主选择、操作、探索、学习,从而在和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利用积累、修正和表达自己的经验与感受,在获得游戏般体验的同时,获得身体、情感、认知及社会性等各方面发展的一种教育组织形式。

  (二)区角活动的基本分类1 "学习性冶区角活动它是以具体物为对象的实物操作活动,主要有生活区、表达表现区(语言、艺术表演区)、探索区(偏重于自然与科学领域)等组合而成。

  2 "游戏性冶区角活动它是基于幼儿对已有的生活经验的模仿与创造而展开的,它不仅以物为操作对象,且很大程度上是以同伴为对象进行交往活动,主要由角色游戏区、结构游戏区、表演游戏区等组合而成。

  (三)区角活动的作用1 对幼儿园课程的意义它是幼儿园课程的拓展,也可平衡课程的内容体系。

  2对幼儿和教师自身发展的意义有利于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也可促进教师积极反思,促进专业成长。

  二、区角活动的设计(一)区角活动内容的设计1 体现生活性2 注重实践性3 结合主题性(二)区角活动材料的投入1丰富性:不同活动内容不同材料、同一活动内容多种材料。

  2 层次性:适合不同需求。材料的投放不仅要注重幼儿的普遍兴趣需要和生活的特征,还要兼顾到幼儿个体心理发展的特殊需求和愿望。提倡做到相同内容,不同年龄,材料层次不同;相同年龄,同一活动内容,材料层次不同。

  3情感性4 自然性5探索性:将问题隐含在材料中,以情景或游戏驱动解决问题,鼓励幼儿在操作中感受日常生活学习中的某些现象,进而关注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三、区角活动的实践指导(一)区角活动的观察1 区角活动的观察方法主要有全面观察、重点观察、个别观察、旁观式观察与参与式观察。

  2 区角活动的观察视角一般视角:活动兴趣、认知水平、个性心理、规则意识。

  (二)区角活动的一般指导策略1 利用角色转换,支持幼儿活动教师在组织幼儿区角活动时,角色是多重的,可以是幼儿兴趣的关注者、兴趣的激发者、信息的导航者、思考的合作者、愿望的支持者、关系的协调者和喜悦的分享者。

  2 利用伙伴因素,增进幼儿切磋教师应尊重幼儿、理解幼儿,甚至向幼儿学习,应引发幼儿同伴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学习,友好交往的氛围。

  3 利用环境材料,转嫁指导意图教师应根据幼儿兴趣需要的情况、运用材料的情况、活动进程的情况,对环境材料进行适当的调整、更新和补充,不断满足幼儿活动的需要和活动的兴趣。

  4 利用规则因素,方便幼儿自我调控教师可从幼儿的理解、掌握与操作的角度去思考,与幼儿共同制定一些游戏规划,为幼儿活动提供方便,确保区角活动的有序性和有效性。

  四、区角活动的评价(一)组织形式的灵活性(二)题点确立的适宜性(三)导入方式的多样性(四)言行鼓励的针对性(五)活动成果的归属性第六章 幼儿园游戏活动的实践指导一、游戏的概述(一)游戏的定义及界定(二)游戏的特点1 游戏是快乐的2 游戏是自愿、自主的3 游戏是充满幻想的4 游戏与生活密不可分5 游戏是有序的(三)幼儿游戏的价值1 游戏在幼儿园中的地位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也是幼儿园课程的灵魂。

  2 游戏对儿童发展的作用游戏对幼儿身体、认知、社会性、情感、创造力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四)游戏的分类1 从游戏的认知发展角度:可分为感觉运动游戏、象征性游戏、结构游戏和规则游戏四类。

  2 从游戏的社会性发展角度:可分为偶然的行为、游戏的旁观者、单独的游戏、平行的游戏、联合的游戏和合作游戏六类。

  3 从游戏的教育作用角度:可分为创造性游戏(角色游戏、结构游戏、表演游戏)和规则游戏(智力、体育、音乐游戏)两大类。

  二、游戏环境的规划(一)室内游戏环境的规划原则室内游戏规划主要包括多功能游戏室、班级活动室和各班相对独立使用的区域,应体现因地制宜、发展适宜性和参与性原则。

  (二)室外游戏环境的规划幼儿园室外可规划玩沙区、玩水区、自然区、运动区和活动材料区等。 应体现安全卫生、遵循自然、挑战性和整体性原则。

  (三)玩具、游戏材料的选择1 玩具的种类2 玩具的选择和投放3 游戏材料的动态性---添加、组合、回归三、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及介入策略(一)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1 教师是儿童游戏中的重要他人2 教师在儿童游戏中的角色是动态变化的3 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重要性(二)教师介入儿童游戏的策略1 选择时机及时介入2 介入策略(参与式、材料指引、语言指导)四、各类游戏的指导策略(一)角色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1 角色游戏特点        它具有表征、自主性、创造性和社会性的特点。

  2 角色游戏指导要点    在角色游戏开展前、进行中和结束时分别从游戏准备(时间、空间材料和前期经验),游戏的主题及角色扮演、游戏的情况等方面进行指导。 此外,教师还应根据幼儿不同的年龄特点采用不同的指导策略。

  (二)结构游戏特点及指导要点1 结构游戏的特点特点一:结构材料是游戏的基础;特点二:幼儿对材料的是游戏的支柱;特点三:游戏的建构过程是极具创造性的,是一种造型艺术活动。

  2 结构游戏的指导要点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是开展结构游戏的前提。 游戏过程中,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建构游戏情况,适时适当有效介入,并注重建构活动的评价,帮助幼儿提升建构水平。 此外,根据幼儿不同年龄特点,给予不同年龄幼儿的结构游戏给予不同的指导策略。

  (三)表演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1 表演游戏的特点         呈现创造性、游戏性和表演性。

  2 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    教师引导幼儿选择表演的主题,创设表演游戏的环境,适时指导幼儿分配表演游戏角色,指导帮助幼儿提高表演技能和表演水平,同时根据不同年龄幼儿特点,给予不同的指导。

  (四)规则游戏的特点及指导要点1规则游戏的特点        呈现规定性、竞赛性和文化传承性等特点。 幼儿园常见的规则游戏主要包括智力游戏、音乐游戏和体育游戏。

  2 规则游戏的指导要点    教师应根据教育要求选择和幼儿的实际水平选编游戏,并提供相应的游戏材料和场地,熟悉游戏的玩法和规则,引导不同年龄幼儿玩游戏。

  五、游戏观察的内容与方法(一)观察内容1 游戏与环境      主要包括游戏场地、游戏材料的投放和游戏时间的保证。

  2 游戏中的幼儿    主要包括幼儿游戏中的行为和水平。

  3 游戏与课程4 游戏中的教师(二)游戏观察的方法1 扫描观察法2 定点观察法3 追踪观察法第七章幼儿园其他工作的实践指导一、幼儿园班级管理工作(一)幼儿园班级管理概述1 幼儿园班级管理定义2 幼儿园班级的人员结构及其主要职责3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方法和原则(二)幼儿园班级管理内容1 生活管理2 教育管理3其它管理(三)幼儿园班级管理的环节1 幼儿园班级工作计划的制订班级工作计划内容包括:班级情况分析、班级工作目标、实施措施、重要工作安排。

  2 幼儿园班级工作的组织与实施基本要求:教师间要有明确分工、对幼儿进行编组、合理规划幼儿活动空间、合理安排好幼儿在园的时间、班级物品的安排等等。

  3 幼儿园班级工作的检查与计划调整4 幼儿园班级工作的总结与评估主要采用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法、数量化与非数量化法、注重日常评估与整体评估相结合等三种方法进行总结与评估二、幼儿园的家庭教育指导工作(一)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任务1 引导家长树立正确定的教育目标2 帮助家长养成良好的教养态度3 指导家长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4 支持家长交流家庭教育的经验5 增强家长与幼儿园教育配合的意识6 鼓励家长全方位为幼儿园的发展服务(二)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内容1 宣讲现代儿童观和教育观2 说明家庭教育的独特价值3 讲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知识4讲授家庭教育的具体内容5讲析家庭教育的重要原则6 阐明家庭教育的基本途径7 阐述家庭教育的若干方法8 介绍幼儿园的教育概况9 述评孩子的在园表现10 引导家长与幼儿园教育保持一致(三)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原则1了解性原则2 方向性原则3 科学性原则4 尊重性原则5 协调性原则6 针对性原则7 直观性原则8 艺术性原则(四)幼儿园家庭教育指导的形式1 个别方式主要形式有:家庭教育咨询、接送时交流、电话交谈、家园联系册、家庭访问等。

  2 集体方式主要形式有: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长会议、家长开放日、家长园地、家园小报、家庭教育经验交流会、家长辨析会等。

  3 其他方式主要形式有:家庭友好小组、观看电视录像、体验活动、家长助教、竞赛评比等。

  三、幼儿园与小学衔接工作(一)学前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所面临的新问题1 社会要求的提高2 生活制度的变化3 师生关系的不同4 生活环境的完全改观5 教育内容加深,形象化的方法减少(二)幼儿园与与小学衔接应作好的准备1 全面的入学准备主要包括:促进幼儿身体和动作的发展、培养幼儿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发展幼儿的智力、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和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几方面准备。

  2 对大班进行的专门的入学准备工作主要包括:培养幼儿向往入小学学习的感情;激发良好的入学动机和学习态度;注意发展幼儿心理活动的有意性、稳定性,培养幼儿的责任感;不断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特别重视前阅读和前书写能力;锻炼意志,培养自制力,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等。

  第四部分 学前儿童卫生学第一章 健康概念与学期儿童生长发育一、健康的概念、学前儿童健康的标志二、影响学前儿童健康的因素(一)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环境因素(二)生物学因素:包括遗传因素、疾病因素、生理因素(三)保健设施的易得性       (四)生活方式三、学前儿童身体生长发育的规律(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二)生长发育的程序性(三)生长发育的不均衡性(四)生长发育的相互关联性(五)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性第二章 学前儿童常见病、传染病及其预防一、学前儿童常见病及预防(一)常见呼吸道疾病1 上呼吸道感染症的症状与预防2 哮喘性支气管炎的症状与预防3 肺炎的症状与预防(二)常见消化系统疾病1 感染性腹泻的症状与预防2 非感染性腹泻的症状与预防(三)常见五官疾病1龋齿的症状与预防2 近视的症状与预防3 中耳炎的症状与预防4 弱视的危害性与预防(四)常见寄生虫病1 蛔虫病的症状与预防2 蛲虫病的症状与预防3 钩虫病等的症状与预防(五)常见皮肤病1 痱子的症状与预防2 脓疱疮的症状与预防3体癣等的症状与预防(六)脊柱弯曲异常的病因与预防(七)常见营养性疾病1 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病因、症状与预防2 单纯性儿童肥胖症的病因、症状与预防二、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一)传染病的特征1 有病原体2 有传染性3 有免疫性4 病程的发展有一定的规律性(二)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三个基本环节1 传染源:传染病患者、病原携带者、受病原体感染的动物。

  2 传播途径:空气传播、饮食传播、接触传播、虫媒传播等。

  3 易感人群: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力而容易感染这种传染病的人。

  (二)传染病的综合性预防措施1 管理传染源:早发现患儿、早隔离患儿、对传染病的接触者进行检疫。

  2 切断传播途径:经常性预防措施包括环境卫生、空气新鲜、饮食卫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以及做好经常性的消毒工作;传染病发生后采取的措施是对传染病患儿所在班级的环境彻底消毒。

  3 保护易感人群:预防接种,提高儿童抗感染的能力;坚持体格锻炼和户外活动,合理营养,增强儿童体质。

  (三)学前儿童常见传染病及其预防1 儿童常见传染病:麻疹、水痘、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细菌性痢疾、手足口病等的潜伏期、隔离期和检疫期。

  2 麻疹的症状与预防3 流行性感冒的症状与预防4 流行性腮腺炎的症状与预防5 手足口病的症状与预防6 细菌性痢疾的症状与预防第三章 学前儿童心理发育和心理 行为问题及其预防一、紧张状态与学期儿童的身心适应(一)紧张状态的概念(二)紧张与学前儿童的身体健康(三)紧张与学前儿童的心理适应二、学前儿童紧张的减缓和消除方法(一)减轻外界环境的压力1 减轻心理压力包括人际关系的压力、社会关系压力、对儿童的期待所造成的压力等;2 减轻生理压力包括不当的温度、湿度、照明、空间、噪音等不良物理因素的长期刺激等。

  (二)减轻内在的压力家庭、托幼机构以及社会各方面尽量从学前儿童的立场出发,满足学前儿童的各种合理需要。

  (三)增强学前儿童自身心理强度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能有效地增强学前儿童自身的心理强度,减轻因外界环境刺激引起的压力和内在压力等可能导致的紧张程度。

  三、学前儿童心理健康的特征(一)智力发展正常(二)情绪健康,反应适度(三)乐于与人交往、人际关系融洽(四)行为和谐统一(五)性格特征良好四、学前儿童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特征及其预防(一)情绪问题:儿童期恐惧、儿童期焦虑、暴怒发作等。(二)行为问题:攻击性行为、破坏公物、说谎等。

  (三)睡眠问题:入睡困难、夜惊、梦魇等。(四)饮食问题:厌食、不良进食习惯、异食癖等。

  (五)语言问题:语言表达、语言发音、口吃等问题。(六)行为习惯问题:吮吸手指、咬指甲、拔毛发、习惯性阴部摩擦等。

  第四章 学前儿童的营养与托幼机构的膳食卫生一、学前儿童需要的营养素主要包括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无机盐、维生素、水等营养物质的生理功能。

  二、学前儿童膳食的特点(一)科学合理(二)营养平衡(三)增进食欲(四)有利消化(五)清洁卫生(六)安全新鲜三、学前儿童进食卫生(一)良好的物理环境(二)良好的心理环境(三)适当的进食速度(四)进食时不谈笑打闹(五)不强迫幼儿进食第五章 托幼机构保教活动卫生一、托幼机构的生活制度(一)睡眠1 睡眠时间2 睡眠前的准备3 睡眠时的管理(二)盥洗:包括洗脸、刷牙、洗手、洗脚、洗浴和修剪指(趾)甲。

  (三)进餐时间的合理安排(四)饮水的注意事项(五)如厕:教会儿童正确的大小便的方法和良好习惯。

  (六)教育活动与游戏时间的合理安排(七)来园(所)和离园(所)二、托幼机构游戏活动的卫生(一)游戏活动前的准备(二)游戏活动时间安排要求(三)游戏活动环境要求(四)游戏活动安全要求三、托幼机构体育活动的卫生(一)体育活动卫生原则1 全面性原则2 循序性原则3区别性原则4与游戏相结合的原则(二)学前儿童体育活动的途径与方法1 利用自然因素实施体育活动2 体育活动的组成与各个部分的时间及活动量要求(三)学前儿童体育活动创伤的预防1 造成体育活动创伤的主要原因2 预防体育活动创伤的措施四、托幼机构儿童的阅读、绘画、写字和唱歌卫生(一)阅读卫生:包括阅读时学前儿童的姿势、眼睛离书本的距离、阅读的持续时间、读物的选择等。

  (二)绘画、写字卫生:应注意儿童绘画、写字的持续时间、握笔姿势、所用材料安全以及用眼卫生等。

  (三)唱歌卫生:应注意儿童唱歌时的环境空气、正确的姿势、适合其年龄特征的歌曲、唱歌的持续时间等。

  第六章 托幼机构的环境卫生一、托幼机构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一)良好的师生关系(二)友好的同伴关系(三)家庭的气氛(四)托幼机构与家庭教育上的一致性(五)社会文化环境二、托幼机构的物理环境(一)各房舍布局和功能分区(二)各室配置的卫生原则与要求(三)各房舍室内的通风、采光、照明和取暖(四)桌椅、儿童用床、橱柜等家具的高度、宽度、形状等卫生要求三、托幼机构选用和制作玩具的卫生要求(一)玩具应对儿童身体、智力、情绪情感和人格的健康发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二)玩具应考虑卫生性,不易传染疾病。 (易于保持清洁、不易污染、便于清洗消毒。)(三)玩具应考虑安全性。 (无毒、安全以及不对儿童产生心理伤害和外伤等问题。)(四)托幼机构各班的玩具应只限本班使用,在班级之间进行交换时,必须经过彻底的消毒处理。

  (五)对已损坏的玩具,应及时修复;对过分陈旧的玩具,应报废处理。

  四、托幼机构教具、学具和体育用具的卫生要求(一)托幼机构儿童使用的图书、图片、直观教具、笔和颜料、纸张等教具和学具都应符合卫生标准和卫生要求,如图书中的图形、文字和符号印刷应清晰、大小适宜、色彩协调软和等。

  (二)图书要经常消毒;对于过脏、过旧的图书应及时报废。

  (三)儿童使用的铅笔、蜡笔、水彩笔和绘图颜料等均应不含有毒成分,笔杆粗细应适中等。

  (四)体育用具要适合儿童的身心特点,促进儿童身体素质的发展;要坚固、耐用、平滑、安全;要简单、轻巧、美观;要便于修理和保养等。

  第七章 托幼机构的安全与意外事故的处理一、托幼机构发生意外事故的原因(一)保教人员安全意识不强,安全措施落实不到位(二)幼儿缺乏生活经验,安全观念淡薄(二)幼儿发育还不完善,平衡功能较差(四)托幼机构的客观环境因素二、托幼机构的安全措施(一)提高安全意识,健全规章制度(二)及时消除意外事故的隐患(二)注意一日活动各个环节的安全(四)进行安全教育三、托幼机构的安全教育(一)幼儿园环境及心理安全1 幼儿园室内活动环境的安全包括各活动室、活动区设计与安排、幼儿活动材料、物品的摆放、教具玩具的消毒等方面的安全。

  2 幼儿园室外活动环境的安全包括户外活动场地、大型户外活动玩具、体育运动器械等方面的安全。

  3 幼儿园精神环境(心理环境)的安全包括幼儿与教师之间良好氛围的营造、关注幼儿心理安全、正确看待幼儿说谎、告状、攻击性行为、帮助幼儿消除不良情绪及"入园分离焦虑"等方面内容。

  (二)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安全1幼儿入园、离园环节的安全2 幼儿生活活动的安全包括幼儿洗手、喝水、如厕、进餐、睡眠等环节过程中的安全。

  3 幼儿学习和游戏中的安全包括活动中学具、教玩具和活动材料的选择、使用的安全;教师在组织集体教学、区域活动及游戏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安全等。

  4 幼儿运动活动中的安全包括运动场地及运动材料的安全、幼儿在运动活动中的着装、运动的姿势、运动过程中的保育及幼儿自我保护的意识及技能的形成。

  四、儿童意外事故的处理(一)意外事故引起出血的类型、止血的方法1 出血类型主要有动脉出血、静脉出血、毛细血管出血。

  2 止血方法  主要方法有:加压包扎止血法、指压止血法、止血带止血法、一般止血法。

  (二)儿童骨折与脱臼、异物入体的临床表现与处理方法1 骨折与脱臼的临床表现与处理方法2 气管异物临床表现与处理方法3 眼内异物的临床表现与处理方法(三)烧伤、烫伤和急性中毒的急救处理方法1 烧伤、烫伤的急救处理方法2 急性中毒(如一氧化碳中毒、食物中毒、药物中毒和虫、蛇咬伤中毒等)的急救处理方法第八章学前儿童健康教育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概述(一)健康及学前儿童健康教育内容的组成1 身体2 心理3 社会适应(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具体内容1 个人卫生教育2心理健康教育3 营养与饮食卫生教育4 消费卫生教育5 环境卫生教育6 疾病预防和控制的教育7性教育二、、托幼机构健康教育的途径和方法(一)健康教育的途径通过一日生活活动、教育环境的创设、成人的榜样、教学活动的课程、家庭与社区等途径。

  (二)健康教育的方法主要方法有:动作与行为练习、情景演示、游戏、讨论、讲解示范和参观访问等。

  第五部分 学前教育政策法规一、中共中央、国务院及国家部委相关政策法规1 中共中央、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 年)》

  2 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3 《幼儿园管理条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 4 号)4 《幼儿园工作规程》(国家教育委员会令第 25 号)5 《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教育部令第 23 号)6 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 号)(见附录)7教育部《3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教基二[2012]4 号)(见附录)8 教育部《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 号)(见附录)9 《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办法》(卫生部、教育部令第 76号)10卫生部《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工作规范》(卫妇社发也2012页35 号)二、省委省政府及相关单位政策法规1 省委、省政府《江西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年-2020 年)2 《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实施意见》(赣府发[2011]21 号)3 省教育厅、省发改革等部门《江西省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2011-2013 年)》(赣教发也2011页17 号)4 省卫生厅、省教育厅《江西省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管理实施细则》(赣卫妇社发(2011)2 号)《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教基[2001]20 号 (教育部 2001 年 7 月公布)第一部分 总 则一、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幼儿园管理条例》和《幼儿园工作规程》,指导幼儿园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特制定本纲要。

  二、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城乡各类幼儿园都应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地实施素质教育,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三、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四、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五、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二部分 教育内容与要求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个领域,也可作其它不同的划分。 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一、健康(一)目标1 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2 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3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4 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

  (二)内容与要求1 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暖,心情愉快,形成安全感、信赖感。

  2 与家长配合,根据幼儿的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活常规。 培养幼儿良好的饮食、睡眠、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

  3 教育幼儿爱清洁、讲卫生,注意保持个人和生活场所的整洁和卫生。

  4 密切结合幼儿的生活进行安全、营养和保健教育,提高幼儿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5 开展丰富多彩的户外游戏和体育活动,培养幼儿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和习惯,增强体质,提高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6用幼儿感兴趣的方式发展基本动作,提高动作的协调性、灵活性。

  7 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幼儿坚强、勇敢、不怕困难的意志品质和主动、乐观、合作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1 幼儿园必须把保护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健康放在工作的首位。 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在重视幼儿身体健康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幼儿的心理健康。

  2 既要高度重视和满足幼儿受保护、受照顾的需要,又要尊重和满足他们不断增长的独立要求,避免过度保护和包办代替,鼓励并指导幼儿自理、自立的尝试。

  3 健康领域的活动要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严禁以任何名义进行有损幼儿健康的比赛、表演或训练等。

  4培养幼儿对体育活动的兴趣是幼儿园体育的重要目标,要根据幼儿的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吸引幼儿主动参与。

  二、语言(一)目标1 乐观与人交谈,讲话礼貌;2 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3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4 喜欢听故事、看图书;5 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

  (二)内容与要求1 创造一个自由、宽松的语言交往环境,支持、鼓励、吸引幼儿与教师、同伴或其他人交谈,体验语言交流的乐趣,学习使用适当的、礼貌的语言交往。

  2 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

  3 鼓励幼儿大胆、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尝试说明、描述简单的事物或过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4 引导幼儿接触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使之感受语言的丰富和优美,并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幼儿加深对作品的体验和理解。

  5 培养幼儿对生活中常见的简单标记和文字符号的兴趣。

  6 利用图书、绘画和其他多种方式,引发幼儿对书籍、阅读和书写的兴趣,培养前阅读和前书写技能。

  7 提供普通话的语言环境,帮助幼儿熟悉、听懂并学说普通话。少数民族地区还应帮助幼儿学习本民族语言。

  (三)指导要点1 语言能力是在运用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能使他们想说、敢说、喜欢说、有机会说并能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 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社会交往能力等其它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因此,发展幼儿语言的重要途径是通过互相渗透的各领域的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去扩展幼儿的经验,提供促进语言发展的条件。

  3 幼儿的语言学习具有个别化的特点,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之间的自由交谈等,对幼儿语言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4 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要给予特别关注,要与家长和有关方面密切配合,积极地帮助他们提高语言能力。

  三、社会(一)目标1 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2 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2 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4 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3 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

  (二)内容与要求1引导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体验与教师、同伴等共同生活的乐趣,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养成对他人、社会亲近、合作的态度,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

  2 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

  3 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鼓励他们通过多方面的努力解决问题,不轻易放弃克服困难的尝试。

  4 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认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

  5 教育幼儿爱护玩具和其他物品,爱护公物和公共环境。

  6 与家庭、社区合作,引导幼儿了解自己的亲人以及与自己生活有关的各行各业人们的劳动,培养其对劳动者的热爱和对劳动成果的尊重。

  7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引导幼儿实际感受祖国文化的丰富与优秀,感受家乡的变化和发展,激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8 适当向幼儿介绍我国各民族和世界其他国家、民族的文化,使其感知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培养理解、尊重、平等的态度。

  (三)指导要点1 社会领域的教育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 幼儿社会态度和社会情感的培养尤应渗透在多种活动和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之中,要创设一个能使幼儿感受到接纳、关爱和支持的良好环境,避免单一呆板的言语说教。

  2 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相互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

  3 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幼儿园、家庭和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进幼儿良好社会性品质的形成。

  四、科学1 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2 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3 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4 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二)内容与要求1 引导幼儿对身边常见事物和现象的特点、变化规律产生兴趣和探究的欲望。

  2 为幼儿的探究活动创造宽松的环境,让每个幼儿都有机会参与尝试,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发表不同意见,学会尊重别人的观点和经验。

  3 提供丰富的可操作的材料,为每个幼儿都能运用多种感官。 多种方式进行探索提供活动的条件。

  4 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5 引导幼儿对周围环境中的数、量、形、时间和空间等现象产生兴趣,建构初步的数概念,并学习用简单的数学方法解决生活和游戏中某些简单的问题。

  6 从生活或媒体中幼儿熟悉的科技成果入手,引导幼儿感受科学技术对生活的影响,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对科学家的崇敬。

  7 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从身边的小事入手,培养初步的环保意识和行为。

  (三)指导要点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 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实际参加探究活动,使他们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 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五、艺术(一)目标1 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2 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3 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

  (二)内容与要求1 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2 在艺术活动中面向全体幼儿,要针对他们的不同特点和需要,让每个幼儿都得到美的熏陶和培养。 对有艺术天赋的幼儿要注意发展他们的艺术潜能。

  3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4 在支持、鼓励幼儿积极参加各种艺术活动并大胆表现的同时,帮助他们提高表现的技能和能力。

  5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已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

  6 为幼儿创设展示自己作品的条件,引导幼儿相互交流、相互欣赏、共同提高。

  (三)指导要点1 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幼儿健全人格的形成。 要避免仅仅重视表现技能或艺术活动的结果,而忽视幼儿在活动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态度的倾向。

  2 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能技巧和标准化要求的偏向。

  3 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在此基础上,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

  第三部分 组织与实施一、幼儿园的教育是为所有在园幼儿的健康成长服务的,要为每一个儿童,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儿童提供积极的支持和帮助。

  二、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

  三、教育活动的组织与实施过程是教师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过程。教师要根据本《纲要》,从本地、本国的条件出发,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并灵活地执行。

  四、教育活动目标要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和本《纲要》所提出的各领域目标为指导,结合本班幼儿的发展水平、经验和需要来确定。

  五、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应遵照本《纲要》第二部分的有关条款进行,同时体现以下原则:

  (一)既适合幼儿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二)既符合幼儿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三)既贴近幼儿的生活来选择幼儿感兴趣的事物和问题,又有助于拓展幼儿的经验和视野。

  六、教育活动内容的组织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识规律,各领域的内容要有机联系,相互渗透,注重综合性、趣味性、活动性,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

  七、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应根据需要合理安排,因时、因地、因内容、因材料灵活地运用。

  八、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一)幼儿园的空间、设施、活动材料和常规要求等应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的游戏和各种探索活动,有利于引发、支持幼儿与周围环境之间积极的相互作用。

  (二)幼儿同伴群体及幼儿园教师集体是宝贵的教育资源,应充分发挥这一资源的作用。

  (三)教师的态度和管理方式应有助于形成安全、温馨的心理环境;言行举止应成为幼儿学习的良好榜样。

  (四)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 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五)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 幼儿园同时应为社区的早期教育提供服务。

  九、科学、合理地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

  (一)时间安排应有相对的稳定性与灵活性,既有利于形成秩序,又能满足幼儿的合理需要,照顾到个体差异。

  (二)教师直接指导的活动和间接指导的活动相结合,保证幼儿每天有适当的自主选择和自由活动时间。 教师直接指导的集体活动要能保证幼儿的积极参与,避免时间的隐性浪费。

  (三)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集体行动和过渡环节,减少和消除消极等待现象。

  (四)建立良好的常规,避免不必要的管理行为,逐步引导幼儿学习自我管理。

  十、教师应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

  (一)以关怀、接纳、尊重的态度与幼儿交往。 耐心倾听,努力理解幼儿的想法与感受,支持、鼓励他们大胆探索与表达。

  (二)善于发现幼儿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所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

  (三)关注幼儿在活动中的表现和反应,敏感地察觉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生互动。

  (四)尊重幼儿在发展水平、能力、经验、学习方式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努力使每一个幼儿都能获得满足和成功。

  (五)关注幼儿的特殊需要,包括各种发展潜能和不同发展障碍,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十一、幼儿园教育要与 0-3 岁儿童的保育教育以及小学教育相互衔接。

  第四部分 教育评价一、教育评价是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教育的适宜性、有效性,调整和改进工作,促进每一个幼儿发展,提高教育质量的必要手段。

  二、管理人员、教师、幼儿及其家长均是幼儿园教育评价工作的参与者。 评价过程是各方共同参与、相互支持与合作的过程。

  三、评价的过程,是教师运用专业知识审视教育实践,发现、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过程,也是其自我成长的重要途径。

  四、幼儿园教育工作评价实行以教师自评为主,园长以及有关管理人员、其他教师和家长等参与评价的制度。

  五、评价应自然地伴随着整个教育过程进行。 综合采用观察、谈话、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

  六、幼儿的行为表现和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评价意义,教师应视之为重要的评价信息和改进工作的依据。

  七、教育工作评价宜重点考察以下方面:

  (一)教育计划和教育活动的目标是否建立在了解本班幼儿现状的基础上。

  (二)教育的内容、方式、策略、环境条件是否能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三)教育过程是否能为幼儿提供有益的学习经验,并符合其发展需要。

  (四)教育内容、要求能否兼顾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得到发展,都有成功感。

  (五)教师的指导是否有利于幼儿主动、有效地学习。

  八、对幼儿发展状况的评估,要注意:

  (一)明确评价的目的是了解幼儿的发展需要,以便提供更加适宜的帮助和指导。

  (二)全面了解幼儿的发展状况,防止片面性,尤其要避免只重知识和技能,忽略情感、社会性和实际能力的倾向。

  (三)在日常活动与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自然的方法进行。 平时观察所获的具有典型意义的幼儿行为表现和所积累的各种作品等,是评价的重要依据。

  (四)承认和关注幼儿的个体差异,避免用划一的标准评价不同的幼儿,在幼儿面前慎用横向的比较。

  (五)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幼儿,既要了解现有水平,更要关注其发展的速度、特点和倾向等。

  《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 号(教育部 2012 年 2 月 14 日公布)为促进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建设高素质幼儿园教师队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特制定《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以下简称《专业标准》)。幼儿园教师是履行幼儿园教育教学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需要经过严格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 《专业标准》是国家对合格幼儿园教师专业素质的基本要求,是幼儿园教师实施保教行为的基本规范,是引领幼儿园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准则,是幼儿园教师培养、准入、培训、考核等工作的重要依据。

  一、基本理念(一)师德为先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履行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依法执教。 关爱幼儿,尊重幼儿人格,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为人师表,教书育人,自尊自律,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

  (二)幼儿为本尊重幼儿权益,以幼儿为主体,充分调动和发挥幼儿的主动性;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和保教活动规律,提供适合的教育,保障幼儿快乐健康成长。

  (三)能力为重把学前教育理论与保教实践相结合,突出保教实践能力;研究幼儿,遵循幼儿成长规律,提升保教工作专业化水平;坚持实践、反思、再实践、再反思,不断提高专业能力。

  (四)终身学习学习先进学前教育理论,了解国内外学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经验和做法;优化知识结构,提高文化素养;具有终身学习与持续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做终身学习的典范。

  二、基本内容维度领域基本要求、 专业理念与师德(一)职业理解与认识1 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遵守教育法律法规。

  2 理解幼儿保教工作的意义,热爱学前教育事业,具有职业理想和敬业精神。

  3 认同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性和独特性,注重自身专业发展。

  4 具有良好职业道德修养,为人师表。

  5 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积极开展协作与交流。

  (二)对幼儿的态度与行为6关爱幼儿,重视幼儿身心健康,将保护幼儿生命安全放在首位。

  7 尊重幼儿人格,维护幼儿合法权益,平等对待每一位幼儿。 不讽刺、挖苦、歧视幼儿,不体罚或变相体罚幼儿。

  8 信任幼儿,尊重个体差异,主动了解和满足有益于幼儿身心发展的不同需求。

  9 重视生活对幼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价值,积极创造条件,让幼儿拥有快乐的幼儿园生活。

  (三)幼儿保育和教育的态度与行为10 注重保教结合,培育幼儿良好的意志品质,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11 注重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培养幼儿的想像力,发掘幼儿的兴趣爱好。

  12 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

  13 重视丰富幼儿多方面的直接经验,将探索、交往等实践活动作为幼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14 重视自身日常态度言行对幼儿发展的重要影响与作用。

  15 重视幼儿园、家庭和社区的合作,综合利用各种资源。

  (四)个人修养与行为16 富有爱心、责任心、耐心和细心。

  17 乐观向上、热情开朗,有亲和力。

  18 善于自我调节情绪,保持平和心态。

  19 勤于学习,不断进取。

  20 衣着整洁得体,语言规范健康,举止文明礼貌。专业知识(五)幼儿发展知识21 了解关于幼儿生存、发展和保护的有关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

  22 掌握不同年龄幼儿身心发展特点、规律和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策略与方法。

  23了解幼儿在发展水平、速度与优势领域等方面的个体差异,掌握对应的策略与方法。

  24 了解幼儿发展中容易出现的问题与适宜的对策。

  25 了解有特殊需要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及教育策略与方法。

  (六)幼儿保育和教育知识26 熟悉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任务、内容、要求和基本原则。

  27 掌握幼儿园各领域教育的学科特点与基本知识。

  28 掌握幼儿园环境创设、一日生活安排、游戏与教育活动、保育和班级管理的知识与方法。

  29 熟知幼儿园的安全应急预案,掌握意外事故和危险情况下幼儿安全防护与救助的基本方法。

  30 掌握观察、谈话、记录等了解幼儿的基本方法和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1 了解 0 ~3 岁婴幼儿保教和幼小衔接的有关知识与基本方法。

  (七) 通 识 性知识32 具有一定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

  33了解中国教育基本情况。

  34 具有相应的艺术欣赏与表现知识。

  35 具有一定的现代信息技术知识。专业能力(八)环境的创设与利用36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帮助幼儿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让幼儿感到温暖和愉悦。

  37 建立班级秩序与规则,营造良好的班级氛围,让幼儿感受到安全、舒适。

  38创设有助于促进幼儿成长、学习、游戏的教育环境。

  39 合理利用资源,为幼儿提供和制作适合的玩教具和学习材料,引发和支持幼儿的主动活动。

  (九)一日生活的组织与保育40合理安排和组织一日生活的各个环节,将教育灵活地渗透到一日生活中。

  41科学照料幼儿日常生活,指导和协助保育员做好班级常规保育和卫生工作。

  42充分利用各种教育契机,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

  43 有效保护幼儿,及时处理幼儿的常见事故,危险情况优先救护幼儿。

  (十)游戏活动的支持与引导44 提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年龄特点和发展目标的游戏条件。

  45 充分利用与合理设计游戏活动空间,提供丰富、适宜的游戏材料,支持、引发和促进幼儿的游戏。

  46鼓励幼儿自主选择游戏内容、伙伴和材料,支持幼儿主动地、创造性地开展游戏,充分体验游戏的快乐和满足。

  47 引导幼儿在游戏活动中获得身体、认知、语言和社会性等多方面的发展。

  (十一)教育活动 的 计 划 与实施48制定阶段性的教育活动计划和具体活动方案。

  49 在教育活动中观察幼儿,根据幼儿的表现和需要,调整活动,给予适宜的指导。

  50 在教育活动的设计和实施中体现趣味性、综合性和生活化,灵活运用各种组织形式和适宜的教育方式。

  51 提供更多的操作探索、交流合作、表达表现的机会,支持和促进幼儿主动学习。

  (十二)激励与评价52 关注幼儿日常表现,及时发现和赏识每个幼儿的点滴进步,注重激发和保护幼儿的积极性、自信心。

  53 有效运用观察、谈话、家园联系、作品分析等多种方法,客观地、全面地了解和评价幼儿。

  54 有效运用评价结果,指导下一步教育活动的开展。

  (十三)沟通与合作55 使用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语言进行保教工作。

  56善于倾听,和蔼可亲,与幼儿进行有效沟通。

  57 与同事合作交流,分享经验和资源,共同发展。

  58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合作,共同促进幼儿发展。

  59 协助幼儿园与社区建立合作互助的良好关系。

  (十四)反思与发展60 主动收集分析相关信息,不断进行反思,改进保教工作。

  61 针对保教工作中的现实需要与问题,进行探索和研究。

  62 制定专业发展规划,积极参加专业培训,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素质。

  三、实施建议(一)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专业标准》作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依据。 根据学前教育改革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专业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