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论文:4-6岁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其对策研究

2015-1-26 14:47| 发布者:素顏暖笑| 查看:17231| 评论:0

摘要:  一、研究背景   通过去幼儿园见习,使我能够有机会观察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真实行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行为有很多种,例如有冲突、炫耀、互助等行为。然而告状行为则是幼儿   之间最普遍最频繁的行为, ...

  一、研究背景

  通过去幼儿园见习,使我能够有机会观察幼儿在一日生活中的真实行为。幼儿与同伴之间的互动行为有很多种,例如有冲突、炫耀、互助等行为。然而告状行为则是幼儿

  之间最普遍最频繁的行为,幼儿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向老师告状,例如:"老师,小心把我的画弄破了。""老师,小敏他踩我脚了",等等诸如这些告状行为。有关研究统计:幼儿园每天约有60%的幼儿向老师告状,有的每人每天告状次数5次之多。每天这么多的告状行为发生,让大部分教师不知所措,不知道该如何去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知道致使幼儿告状的原因是什么,幼儿通过告状得到了哪些心理满足,能够让我们更加地了解幼儿,对于教师如何应对处理幼儿的这一告状行为也提供了帮助。

  已有相关研究都是基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以及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等方面进行研究,很多这方面的研究非常的零散,很少把幼儿告状行为作为整体研究其起因、动机,并且有关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都是从自身的经验进行阐述,缺乏实验性和科学性。而本研究基于已有的相关研究,旨在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其中包括导致幼儿告状行为的起因、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最后研究教师如何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通过这些方面的研究以更好的了解幼儿的告状行为。

  二、研究意义

  告状已成为幼儿园中习以为常的现象,每天都会有很多的幼儿去老师面前告状,相对于小班,中班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更为频繁,中班以后的幼儿语言认知能力都发展的比较好,所以本研究着眼于4-6岁幼儿的告状行为。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可以加深我们对幼儿的了解,同时给教师提供实践参考。先前有相关研究都是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及其策略,也有一些研究探讨教师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但这些研究都只是从单个方面去研究告状行为,本研究先着眼于幼儿告状行为形成的原因,然后根据原因有针对性的对幼儿告状行为加以引导,提出有实际性的解决策略。通过正确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不仅提供了幼儿表达的机会,从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而且还能够提高幼儿社会交往水平。

  三、相关理论研究

  为了研究幼儿的告状行为,研究者在CNKI期刊网、万方数据库网上检索了大量相关的文献。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国外几乎是没有,国内对于这方面的研究倒是挺多的。现从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动机、发展特点以及对策四方面来整理总结这些资料文献。

  (一)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研究

  邢少颖、贾宏燕指出幼儿告状行为存在年龄差异和性别差异,同时还指出告状行为与儿童的个性有关,活泼外向型的幼儿比文静内向型的幼儿更容易告状。认为引发幼儿告状的原因由高到低依次为寻求保护、被别人攻击、明辨是非、关心同伴、维护规则、试探教师对行为的态度、缺乏交往技巧、表现自己、恶人先告状、报复、嫉妒。其中, 寻求保护和被别人攻击是幼儿告状的主要原因。在幼儿告状内容方面指出与自身利益有关的告状内容的比例高于与同伴利益和班级规则有关的告状内容。

  郑名与李春丽对4-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指出4-5岁幼儿告状行为没有存在性别差异,而在不同活动类型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在自由活动中的告状行为比较多,在游戏活动中的告状行为比较少。在不同的告状类别中,由攻击性行为引发4-5岁幼儿告状的行为最多,同时还指出4-5岁幼儿的告状行为是由道德感激发的,3岁后的幼儿道德感已经发展起来了,4-5岁幼儿已经比较明显的掌握了一些概括化的道德标准,所以当同伴的行为违反了班级规则或是与老师的要求不一致时,幼儿就会向老师告状。

  杨翠美研究了4-7岁幼儿的告状行为,其指出4-7岁幼儿的告状行为发生的主要原因是被告违背规则,被告侵犯他人、欺负原告、与原告发生争议这几项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多,而违背规则、资源占有不均则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少。对于幼儿告状的动机则提出了七项,其中寻求帮助、表现自己这两项动机出现的比较频繁,它们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减少,而报复他人、嫉妒他人、检举他人这三项告状动机则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

  姚怀莲对幼儿告状行为分析的时候,先分析了幼儿告状行为发生的特点,其中分别阐述了大中小班幼儿的告状行为特点,并指出教师要正确看待幼儿的告状行为,认为告状行为是幼儿自然成长过程当中自然、正常的表现,是幼儿自我评价的表现,幼儿的告状行为同时标志着幼儿的语言和思维水平。

  袁丽娟对混龄儿童的告状行为进行了研究,其指出混龄班级幼儿告状的数量较少,幼儿多在晨间活动、过渡环节容易产生告状行为,幼儿告状的首要原因是违背规则、其次是受到同伴的侵犯,幼儿告状的动机主要是寻求帮助、维护规则、表现自己。教师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以积极型反馈为主。

  赵旭曼对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内容进行了分析,将告状行为分为六种类型,分别为违背纪律型告状行为、助人型告状行为、攻击型告状行为、物权型告状行为、假装型告状行为及其他类型的告状行为。大班幼儿在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的使用频次上存在显著差异,男女幼儿的告状行为的使用频次上不存在差异,而在不同类型的告状行为的使用频次上存在显著差异。

  冯丽通过对三个典型性的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进行分析提出了幼儿园孩子告状的三个主要原因:自我表现、自我保护、维护规则。同时指出教师应如何处理好幼儿的告状行为。

  韩晓也指出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导致了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同时还指出了自由活动的类型、幼儿的认知发展与社会性水平以及不良的生活环境都会导致幼儿告状行为的出现。其中重点指出如何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方法,一方面充分发挥幼儿的主动性,让幼儿积极主动地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积极引导幼儿的告状行为。

  可以看出上述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主要是从幼儿的认知方面、情感方面、社会发展水平方面来研究,也有少部分是从幼儿的性格特点、教师家长的教育方式来阐述原因的。

  (二)关于幼儿告状的动机研究

  刘晶波与杨翠美通过对搜集到的告状行为事件的整理与分析,划分出了七类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寻求帮助、试探教师、表现自己、陈述情况、报复他人、检举对方、嫉妒他人。而又进一步将告状动机概括为求助、求赏、求罚、试探、陈述型五类告状动机。其中求助与求赏是幼儿告状动机的主导倾向。他指出这一结果是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相联的,首先与成人相比,幼儿社会经验不足,社会技能低弱,需要依靠成人的帮助。其次幼儿希望成为大人眼中的好孩子,从权威人物那里得到认可和承认。

  曾昵通过对幼儿的告状现象的观察,把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分为以下六种:针对自己受到侵犯的告状行为、针对他人受到侵犯的告状行为、期待肯定的告状行为、从众性的告状行为、恐吓同伴的告状行为、看热闹的告状行为。

  蒋苗芬对大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研究,指出大班幼儿在告状行为当中存在六种告状动机,分别是阻止同伴的侵犯、阻止他人对同伴的侵犯、引起老师的注意、从众性的告状心理、"恐吓"同伴的告状行为、"看热闹"的告状行为。

  对于幼儿告状行为动机的研究,曾昵与蒋苗芬的观点非常相似,都认为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是由受到侵犯、他人受到侵犯、期待老师的注意与肯定、从众性的告状、恐吓同伴的告状、看热闹的告状行为这六方面引起的。

  (三)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策略的研究

  杨翠美与刘晶波在《5-7岁幼儿告状行为策略分析》研究中根据幼儿使用告状策略的出发点,将幼儿的告状行为策略分为以自我为导向的告状策略、以他人为导向的告状策略和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策略三种类型。研究发现以规则为导向的告状策略是幼儿使用最多的策略,幼儿的告状策略随着年龄的增长呈现出一定的发展趋势,由单一化到复杂化。

  (四)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探析研究

  左倚嘉结合幼儿园发生的真实案例,尝试将各种告状行为分为有意义告状和无意义告状,并从规则认知,社会性发展、心理发展以及道德发展的维度分析告状类型和原因,并寻求相应的解决方法。

  (五)关于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调查分析研究

  张亭亭和胥兴春对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进行了调查分析,通过问卷调查的方式揭示了教师在应对幼儿告状行为中存在的问题,并且深入的分析了影响教师应对的相关因素,同时通过实地观察和访谈的方法为教师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提供了相应的策略。

  (六)关于教师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的策略研究

  出现了问题,就得找出相应的方法给予解决。对于幼儿这一频繁常见的告状行为,教师该如何的加以正确地引导对于幼儿身心健康发展极其的重要,对于这方面也有相关的研究。针对幼儿告状现象的教育策略,赵雅珍提出了首先要了解幼儿告状的动机,然后加以区别对待。其次培养幼儿的独立性,减少告状行为。

  顾燕萍也指出教师要分清类别来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不同的告状行为类型要有不同的解决策略,才能将问题处理的更好。仔细倾听幼儿的的告状,克服厌烦心理,尊重幼儿,认真地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教师不能强迫幼儿去遵守规则,在面对幼儿由于违犯规则而产生的告状行为,教师应该灵活处理,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

  陶华琴指出对试探心理的告状,教师应坚持原则,当机立断,给予相应的处理,这样幼儿才知道怎么去做。对于求助心理的告状,教师应帮助其鼓起勇气,增强信心,学会自己处理与同伴的纠纷。对出于维护规则的检举心理的告状,教师应该视为一种可喜的现象,它标志着幼儿道德评价开始发展,如果教师加以正确地引导,可以提高幼儿明辨是非的能力,形成初步的道德评价意识。对于求罚心理的告状,教师应把握好罚的尺度,公正裁决,查明原因,对做的不对的幼儿给予适度的批评和教育。

  黄培鹂在《幼儿告状行为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中指出对于幼儿的告状行为首先要分清幼儿的告状动机,加以正确引导。幼儿在自由活动中的告状行为多于在游戏活动中的告状行为,所以教师要创设丰富的活动环境,减少幼儿的告状行为。对于幼儿还要进行赏识教育,善于发现同伴身上的闪光点,同时引导幼儿学会自己解决交往中出现的问题。

  田立华在《浅谈对幼儿告状的认识和态度》中详细指出了教师该如何正确对待幼儿的告状行为,其中谈到教师在处理幼儿告状行为中的错误行为有态度粗暴、不予理睬、遇事老师解决、双方都有错、对调皮的幼儿带有偏见。正确区别幼儿告状行为的动机及需求,然后根据幼儿告状的动机来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对于教师如何应对幼儿告状行为,绝大多数研究都指出对待不同的告状行为,告状行为的原因动机不同,而加以区别对待。在认真了解了告状行为的原因之后,再考虑采取解决措施。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已有的研究都是在揭示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动机、发展特点以及教师的应对策略。但这些研究多是从经验的角度进行总结,尤其突出在阐述教师应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方面,缺乏科学性的研究。大部分研究都是把告状行为的原因与动机分开来写,很少同时研究原因与动机的。还有关于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特点缺少系统性的理论基础,许多的理论都非常的零散。研究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多是从主观方面进行探讨,其实影响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有幼儿自身的因素外,还与幼儿成长的家庭环境、家长的教养态度以及教师的反馈有关。

  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的目标

  本研究旨在探讨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根据幼儿告状行为的原因找出相应的对策。

  二、研究的内容

  首先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概念界定,通过已有的有关研究以及搜集到的相关案例做了一个研究分析框架,然后根据这个框架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观察,进而总结出幼儿告状行为的发展特点,从而找出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进而对幼儿的告状行为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为教育实践提供可续的理论基础。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关键是如何有效的记录下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在记录过程当中有可能遗漏一些关键性的细节,以及如何更准确的去描述幼儿告状时的表情及动机。在记录的过程当中有可能出现记不大清楚的时候,记录完之后还得对案例进行分析,也是本研究的难点。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一、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1.观察的目的:通过观察记录下中大班幼儿告状行为的案例,然后对搜集

  到的案例通过定量描述和定性研究的方法进行分析。

  2.材料及其工具:观察记录表、笔

  (二)文献法

  通过在网上搜集相关的文献,借鉴已有研究的研究方法和相关的概念界定。

  二、可行性分析

  通过一个多月的实习时间,利用在幼儿园实习的机会现场观察幼儿的一日生活的活

  动,扑捉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告状行为事件,把事件的背景、起因、经过、幼儿的表情动作以及老师的反馈都详细记录下来。

  研究计划及预期进展

  1.2012年12月:填写任务书,确定研究课题。

  2.2013年1月:查阅资料,收集相关研究文献。

  3.2013年2月:完成文献综述,并着手开题报告的写作。

  4.2013年3月:完成开题报告;并实施观察,统计分析调查数据。

  5.2013年4月:撰写论文,并作三稿以上的修改。

  6.2013年5月:论文定稿,参加答辩。





1、下载 幼师帮手机APP,百万幼师同分享!幼儿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
2、下载 亿妈汇手机APP,百万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妈妈育儿的必备工具!
3、下载 孕妇宝手机APP,百万孕妇面对面交流!孕妇必备的孕产工具!
4、APP安装方法:手机打开亿师官网(www.yishiwang.net )网页最底端选择客户端安装!

5、关注"幼儿园教育"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幼儿园教育"-关注带有幼师帮图标平台
6、关注"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号 qq23419676)
7、加我微信:qq835226297(每天分享幼教资源) 联系QQ:2870247344(注明幼师身份) 幼师Q群:107616762 (注明信息来源及幼儿园名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