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科学活动中教师正确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的策略

2014-8-15 00:16| 发布者:幼师之家| 查看:1765| 评论:0

摘要:科学活动中教师正确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的策略江苏省靖江市幼儿园 冯晨宇现代教育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幼儿的学习必须成为幼儿主动探索、 ...

科学活动中教师正确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的策略

江苏省靖江市幼儿园   冯晨宇

现代教育活动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主动建构的过程,知识是学习者经过同化、顺应机制而建构起来的经验体系。幼儿的学习必须成为幼儿主动探索、自我思考、观察比较、提问讨论的过程。教师是幼儿发展的支持者他的基本任务是促进幼儿主动学习,幼儿主动参与的活动,是幼儿发展的源泉和中介,幼儿是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根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精神,发展幼儿自主探索的有效性取决于教师的引导质量,因此,教师在科学活动中正确引导,幼儿自主探索的策略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帮助幼儿自主发现问题

发现问题是幼儿进行探索的先决条件。发现问题是一个探索未知世界、试图认识事物本质的过程,这有利于引发幼儿深入探索的内在动机,促进幼儿思维的发展,形成问题意识。发现问题的内在机制就是认知发生冲突,即产生疑问,因此,教师可以采取策略引发幼儿的认知冲突,以使幼儿发现问题。

1.提供给幼儿适度新颖的现象

当幼儿面对未知现象时,输入头脑中的新信息,幼儿会对此产生疑问,发现问题。教师为幼儿提供的事物或现象要具有适度新颖性。例如:在“它们溶于水”活动中,幼儿已经具有了有关糖和盐的一些经验,而它们的溶解现象是幼儿未知的因此教师采用了对比的方法,拿一些塑料制品、铁制品等,让幼儿把它们都放入水中,幼儿通过自己的操作看到了新奇的现象,很容易就被发现“糖和盐怎么不见了”这个问题。

2.提供给幼儿与原有经验相矛盾的现象

幼儿已有的经验是探索、解决问题的知识基点,与所需解决问题之间的潜在距离将构成幼儿的问题冲突。问题的解决需要一定的知识固着点,知识固着点与所解决问题的潜在距离的大小,会影响幼儿自主探索活动的难易程度。有效的探究应该基于幼儿原有的经验,而又高于幼儿原有的经验。例如:在“沉与浮”活动中,经过探索,幼儿已经有了这样的认识:重的东西会沉下去,轻的东西会浮起来。教师提供海绵上加铁钉、泡沫上加纽扣,幼儿探索时发现铁钉、纽扣也浮在水面上,这一现象与幼儿原有经验相矛盾,继而幼儿通过实验自主地发现“重的东西加上适当的辅助材料也能浮于水面”这个问题。

 二、设置矛盾,让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方法

当幼儿发现问题之后就会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幼儿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看作是假设阶段,但是由于假设是一个思维内化的过程,对于幼儿来说很难独立完成,因此需要教师的引导。教师可以采取设置矛盾这个策略,帮助幼儿运用初步的逻辑推理进行假设或猜想。

1.提出矛盾性的问题

 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并让幼儿尽情发表对问题的看法,引导幼儿对问题进行思考。可以让幼儿自主动脑、动手、学习表达想法,与别人分享。也从别人的想法中得到新的思考方向。例如:在“小白兔要搬家”活动中,教师提出矛盾性的问题:“小白兔要搬家了,可是商店里的东西太多,它没车,只有塑料袋、绳子、小篮子等工具,你们能帮助小白兔想想办法吗?”这是教师运用提出矛盾性的问题,让幼儿主动思考用什么工具搬物品 能既快又省力。

2.提出矛盾的事实

教师除了要支持和鼓励幼儿的想法外,有时还需指出矛盾的事实,使幼儿看出原有的错误或问题的更多方面。例如:在“蜡烛的燃烧”活动中几个幼儿拿瓶子扣到蜡烛上,蜡烛熄灭了,幼儿说:“冷瓶子扣到蜡烛上,蜡烛熄灭了”教师拿来一个温热的杯子,让幼儿试,通过再次试验,幼儿发现热杯子也可以使蜡烛熄灭。在这个环节中教师指出了矛盾的事实,使幼儿认识到以前的结论是错的,开始自主地思考新的原因并进行探索。

三、引导幼儿进行主动探索,并得出自己的结论

当幼儿产生并表达一种观点时,教师并不直接指出对和错,而是让幼儿通过主动探索,让自然结果和客观事实来挑战幼儿的认识,证明或推翻原有的想法,自己得出结论。因为直接告诉幼儿答案,直接纠正幼儿的对错或是直接代替幼儿去做,容易使幼儿疏于思考,失去探索的兴趣和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1.将幼儿的错误作为探究的契机

当幼儿在探索中出现了错误时,教师若直接进行纠正,。则会阻碍幼儿进行深入的探究。此时教师应作出发展性反应,生成新的探究活动。例如:在“蜡烛的燃烧”活动中,幼儿说:“老师,我的蜡烛滴水了。”教师并没有立即纠正幼儿,而是拿来了水,让幼儿一起来观察蜡油和水有什么不同。幼儿通过自己的探索形成了对拉由于水的特点的认识。只是一个让幼儿更深入地认识拉有的好方法。

2.当幼儿的探究无法进行时提供必有的帮助

当幼儿确实因自身经验和能力的局限,致使探究无法进行下去时,教师要给予一定的帮助,否则会使幼儿放弃探索,失去自信。在探索过程中幼儿常常产生认识冲突,教师要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帮助幼儿理清思路。

四、引导幼儿主动表达自己得出的结论

当幼儿针对一个问题进行探索,得出了自己的结论后,教师要引导幼儿对活动中获得的新经验进行处理。教师可以分两个阶段来进行,即安排团体讨论和开展各种展示活动。

1.安排团体讨论

探究结束阶段的团体讨论可以使幼儿对自己的想法和做法进行一次梳理,以此强化新获得的经验,而当幼儿能够用语言表达自己的行为和想法时,说明幼儿的行为在逐步内化。  例如在:“可爱的小白兔”活动中,幼儿进行了“小兔搬家”的角色游戏后,教师问幼儿:“你们搬得是什么,是怎么搬的?”并让幼儿用完整的语言表达出来。幼儿争先恐后地说:“我我捧着球”“我把水果装到袋子里,拎过去的”“我扛着饮料瓶”“我和朱宝一起用箱子抬过去”等等。接着教师有让幼儿讨论用哪些方法更省力。

2.开展各种展示活动

教师开展各种展示活动的真正意义在于活动中幼儿可以运用多种表证方式。幼儿的思维具有表面性和片面性,而当他们运用不同方式去表现同一种现象时,就会发现新使用的方式注意到了前一种方式没有注意的问题。这样,在连续运用不同方式的过程中,幼儿对同一事物的理解就会更加全面和深刻。教师可以组织开放参观、成果发布会和演出三种方式,鼓励幼儿运用语言、身体动作、绘画、建筑、泥工、剪贴、角色扮演等表征方式,进行探索成果的表达和交流。

 幼儿自主探究它是一个主动建立新的理论、在实践中探究、近一步形成理论的不断循环的过程。教师在幼儿学科学的过程中,应该扮演积极的支持者和平等的合作者的角色。用多尔的话说,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为此,教师要通过提供幼儿探究的材料、环境及表达和交流的机会,为幼儿创造自主探究学习的条件。同时,教师也是师友关系的领导者。教师要坚持理解、宽容、平等。对话的主题间性的行为,让师友双方在平等的对话中相互理解,共同发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