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实践研究

2015-1-26 17:08| 发布者:丑小丫| 查看:10197| 评论:0

摘要:  摘 要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良好的心理健康它表现为:有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分享不仅仅属于社会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 ...

  摘 要现今社会对幼儿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日趋成为热点。良好的心理健康它表现为:有良好的意志;积极的情绪;对现实的态度(如分享、谦让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其中"分享"不仅仅属于社会教育,也是心理健康教育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它是幼儿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分享意识与能力的培养,对幼儿健康心理的形成意义重大。

  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性行为,也是社会行为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可以通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来培养孩子自发的分享行为,让幼儿充分体验给予及被给予带来的快乐和满足以及人与人这间的温暖和爱。这样,对于全面提高幼儿素质,将来做一个有利于社会的人都将具有深远的意义。然而,中班幼儿在分享行为上的发展特点表现为:儿童分享行为虽年龄增长而逐渐提高;儿童分享行为没有显着行为差异;幼儿对不同分享对象的分享具有显着差异,即通过努力获得的奖品分享最多,自带的心爱玩具次之,意外获得的食品分享最少。

  本研究从我园中班幼儿的发展情况出发,对幼儿结构游戏的指导策略进行研究。研究从2012年9月持续到2013年12月,采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行动研究法。为研究的开展,我们制定了详尽的研究计划。整个研究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理论研究和前期准备阶段、理论假设及研究方案设计阶段、实践研究阶段、和最后的总结反思阶段。

  经过一年多的年级组教师共同、全过程参与的摸索和实践,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体现在我们对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现状和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总结和归纳了在一日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良好分享意识的方法,提炼了教师指导中的途径和策略。课题的开展有效的培养了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主要体现在幼儿与同伴合作分享的愿望被激发、争抢玩具的现象明显减少等。课题的开展提升了教师的研究能力,主要体现教师对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特点和教育作用有了较深的认识,在长期的探索研究中,教师从发现问题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教师的观察力、分析概括能力、研究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

  【关键词】  一日生活   分享行为    指导策略

  问题提出分享意识的重要性1.是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国的教育一向有重视德育的传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工作始终列在教育的首位,并取得显着成绩,这是公认的事实。2001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提出了我国新时期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方针、原则和主要内容等,为落实以德治国奠定了基础。《纲要》指出,今后要在全社会大力倡导"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基本道德规范,努力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一代又一代的"四有"公民。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就是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这些目标的实现,必然体现在社会生活更加文明、更加井然有序上。社会生活的井然有序需要人们具有更高的民主意识、法律意识以及相应的自觉地按照民主和法制原则行事的行为方式。换句话说,就是要求每个人养成按照民主原则、法律规范、道德规范等做人、做事等方面的、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良好行为习惯。这些习惯一旦养成,就转变成社会群体共同的稳定的行为方式,也就会转化为良好的社会风尚。因此,我们提出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发展。

  2.是满足本园内涵发展的需要我园在合并几年中,通过《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心的实践研究》、《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培养幼儿责任心实践研究》等课题的研究,积累了一定的经验,逐步以责任教育作为本园的特色项目。同时在研究过程中也发现一些新问题:责任教育口子太大,面太广不便于将研究做深入;教师的方法和策略比较保守,没有创新的意识等等。缺乏课题和课程整合的现象等。因此,我们缩小责任教育的内容,以习惯为切入口,加强课程的建设,以幼儿园的一日生活四大板块为途径开展研究,实现渗透习惯养成的园本化课程建设的研究。

  其次,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教师存在着专业上的诸多问题:由于教师的年轻化缺乏基础性课程中渗透习惯培养的能力,更别说在选择性课程中对习惯培养内容的挖掘和落实,说明教师的课程意识淡薄;教师在培养幼儿习惯的全面性不够,往往是顾此失彼,影响教师自身对课程实施经验积累……等问题。针对教师年轻化与课程园本化之间的矛盾,本园设想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开展多层次、多元化、多途径的培训活动;针对课程实施资源的缺乏,要充分挖掘社区资源和家长资源,以拓展幼儿活动的场所和空间,为本园的课程服务,有利于促进幼儿园责任教育的发展。

  3.是符合幼儿健康成长的需要从小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人一生有重要意义。许多名人的造诣与他们的良好习惯密不可分,孔子的博学与他的"每事问"的习惯;诸葛孔明的神机妙算与他"一生唯谨慎"的习惯,鲁迅的"随便翻翻"习惯,孙中山的"天天读书"习惯、毛泽东的"多思"习惯等,都是极有说服力的典范。幼儿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可以说是幼儿踏入社会、迈出人生的第一步,由于幼儿来自不同的家庭,所受的教育千差万别,本着"先入为主"的原则,在幼儿初步接触一些规则时、在处理与同伴、教师的关系时、在学习适应集体生活时,得到及时地引导和良好地教育与培养,有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因此,幼儿期可以说是人的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一时期加以训练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效,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为幼儿将来的生活、学习、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其终生受益。

  分享意识的作用1.养成晨间活动中规则意识晨间活动是幼儿来园的第一个活动,通常由家庭的散漫状态过渡到幼儿园中有规矩的状态,所以这一环节尤为重要。

  为了养成孩子们带手帕、剪指甲、打招呼的意识,我们班就特别制作了一个晨间卡,其中分了星期一到星期五共五天,每天中有指甲、手帕、打招呼三小格,并用图片表示,每天由第一个来幼儿园的小朋友检查记录。之后来的小朋友都需要排队检查。这一环节的加入,最大的收获就是养成了孩子们天天主动打招呼的习惯,培养了幼儿的礼貌意识。

  2.养成户外活动中规则意识户外活动,环境相对比较轻松,这容易导致孩子们太过兴奋而变得不守规则,所以这一环节我们也是相当的重视。

  我们从户外活动的第一个环节--排队入手,培养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开学第一天,我们就为这事绞尽脑汁,因为孩子们高矮不一,既要考虑到班级里的座位问题,又要涉及到方便排队出操,以及操场上的队形,综合种种因素,我们排出了比较适合的队形。在以后的出操中,我们只需要喊口令:起立--向左向右转--齐步走,就可以整整齐齐地来到操场,排成做操队形。

  在游戏中,我们也有一定的规矩。比如说集体游戏。本来我们的集体游戏是一个一个玩的,一个完成后回来,换另一个玩,可是这样玩的话,等的时间很长,真正游戏的时间却很短,活动的量也没有达到。于是后来我们就换成了鱼贯式的集体游戏,这样以后,孩子们大大减少了等待时间,不但活动的时间达到了,活动的量也能完全达到。更重要的是,以前在等待的时候,孩子们都无所事事,所以后面等待的小朋友完全没有沉浸在游戏状态中,要么自顾自的玩,要么索性几个人一起玩。这样,孩子们没有纪律更无从谈规矩。但是换成鱼贯式集体游戏后,孩子们个个都在参与游戏,当然也有了一定的秩序。

  分散活动中,我们也要求幼儿不要过分地跑动,玩具不能随处丢,不玩了要放回篮子里。对于这样的规定,我们也是有一定的执行办法。比如说老师会当小警察,抓住跑动厉害的,乱丢玩具的,然后请他一起来当小警察,继续抓人,这样以后,孩子们的自觉性提高了不少,久而久之就养成了习惯。

  3.养成集体教学中规则意识集体教学活动,是最能体现孩子们在幼儿园中所学习的知识,所以这一方面也成为家长们最最重视的一个环节。在这一环节培养出孩子们的规则意识,能够大大提高解体教学的质量。这些规则意识,不仅体现在活动中,也体现在准备活动以及结束活动的种种细节中。

  例如:听信号搬椅子。什么意思呢?或许很多老师不理解,但是这已成为我们班甚至使我们幼儿园的一大特色。原本没有这个规矩的时候,每次上课之前,老师都需要花5-10分钟的时间,一个个帮助孩子们把椅子搬到固定的位置。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老师累,孩子们也比较混乱。后来我们采用"听信号搬椅子"这一规定:老师有一段孩子们都非常熟悉的音乐作为搬椅子信号,分为五段,分别告诉孩子们:起立--搬起椅子--走到固定位置--放下椅子--请坐。自从运用了"听信号搬椅子"这一规定,大大提高了孩子们活动前的座位准备效率。更让我们自豪的是:家长会当日,当家长们看到这一情形,非常的惊讶,都说:"老师们太神奇了,在家怎么也叫不动,在学校,居然一段小小的音乐,就能让他们把座位摆放得如此整齐"。

  4.养成自主性游戏中规则意识自主性游戏看似比较随意,幼儿比较自由,但其实在自由之中,也包含了非常多的规则。

  例如:排队来去。这是因为我们的班级离游戏区有一段距离,如果孩子们不排好队出去的话,非常的混乱,所以我们班规定,凡是去游戏区的,来去都得排好队,这样的话就比较有秩序。

  再如:买东西排队、打招呼。孩子们去买任何东西,如果顾客多的话,都需要排好队伍,并且跟老板打招呼。这样一方面培养了孩子们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幼儿的礼貌意识,并希望幼儿能够把游戏中养成的规则,带到生活中,在生活中也做一个有规则之人。

  5.养成餐点管理中规则意识午餐时间段,由于两位老师交替用餐,加之孩子们的吃饭速度不一样,幼儿比较分散,这一时间段是非常难管理的,所以就更需要培养孩子们良好的规则意识。

  重点介绍一下我们班餐后管理情况。首先请最快的一个人在门口检查幼儿的小碗。因为有部分幼儿会挑食,所以趁老师不注意的时候,会把小碗里的饭菜全部倒了,请小朋友检查小碗,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够把饭菜吃饭,长得高高壮壮,并减少浪费现象,减轻孩子们的挑食现象。其次再请一位小朋友检查漱口。孩子们吃完饭都需要漱口,可是这时候,老师往往只会关注教室里吃饭的幼儿和吃完饭在走廊里的幼儿,而忽视了厕所里的幼儿。厕所里漱口的孩子往往也会利用漱口的时间和机会,在厕所里玩起了水,把地板和衣服弄得湿哒哒的。而请一位小朋友检查漱口,是为了孩子们养成正确的漱口习惯,减少孩子们在厕所里玩水的现象。吃完饭在外面走廊里休息的小朋友也会越来越多,缺乏老师的管理,他们也会吵吵闹闹。我们班就结合本班特色--折纸,利用吃完饭的空余时间,帮助孩子们巩固、加强折纸技能。我们班就专门请了一位吃饭比较快,管理能力较强的幼儿管理好的小朋友,来管理外面的小朋友。

  6.养成午睡管理中规则意识午睡管理中的规则体现在自理能力方面。我们尽量放手,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完成自己的事情。

  例如:睡前,在自己脱衣服的同时,也要把衣服叠整齐,放在自己的床尾。起床后,我们也鼓励孩子们自己叠被子。刚开始,很多小朋友都不会叠被子,或者叠出来的被子不整齐。遵循"授之于渔不如授之于鱼"的道理。对于不会叠被子的孩子,我们就手把手地教他,经过一次、两次之后,他们总是能够叠出整齐的被子。以后,我们也不需要再一个个的帮忙,而全部由他们自理,我们负责检查。这样一来,孩子们有事可做,也安静了许多。

  7.离园活动中规则意识的养成策略离园虽然是一个小环节,但是如果处理不当,就很容易出现安全隐患,在离园这一环节,不仅我们老师要严格把关,也引导幼儿和家长遵循一定的规则,这样才能安全地接走孩子。

  例如:事先,我们就教育孩子们,家长进来拉着你的手后,就带着家长从后门出,这样不会与前门进来的家长拥挤。而且在前门的老师,也能够及时检查到家长的接送卡。从升中班起,我们一直沿用这样的方法,接孩子的时候都非常有序。

  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现状经过近阶段对我班幼儿的观察了解,发现我们班的大部分孩子有所进步在生活方面:

  1、用餐:现在我们的所有孩子基本上能够自己用餐,但有部分幼儿习惯不好,比如拿勺的方法不正确、有的孩子边进餐边讲话、有的孩子挑食、有的孩子进餐过慢等,都需要老师的帮助。我们基本上以鼓励为主,正面提出要求,许多幼儿在老师的帮助下吃完了饭菜,保证了幼儿需要的营养。在这里,我要求家长们在家也要求孩子不挑食,在一定的时间内吃饱足量的饭菜,以保证为幼儿提供足够的营养。用餐后应自觉擦嘴,但有的孩子餐后擦嘴的习惯还未形成,常常需要老师提醒。外出活动时或天气变化时,我们会随时为孩子增减衣服,在合适的时间中让孩子喝水,希望各位家长在家也培养幼儿的良好习惯。

  2、午睡:这一方面孩子们的进步很大,现在大部分幼儿都能够进卧室后找到自己的小床,然后自己把鞋脱掉放好。午睡时间是12:00,20分钟孩子们几乎都能入睡,但也有个别幼儿入睡较慢,同样希望家长周末在家安排好幼儿的午睡,以便养成良好的习惯,尿裤子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在学习方面: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培养孩子的倾听习惯与专注性也非常重要。因此,我建议家长在家开展15―20分钟的倾听活动或安静活动,对孩子良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积极的促进。有的家长可能在家让孩子写字或拼音,其实这不符合中班幼儿的年龄特征,因为中班的幼儿的小肌肉群还不发达,对笔的控制能力还很弱,不能如愿地把握笔的运行。由此很容易导致错误的握笔姿势,进入小学后很难纠正。所以,我们不赞成教中班的幼儿写字或拼音。但可以尽心简单的绘画、涂色练习,练习时注意孩子的握笔姿势,这样会给孩子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一日生活中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意义1.理论意义(1)通过分析中班幼儿分享行为的特点,提炼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培养中班幼儿良好分享行为的策略、总结多种内容手段与实践方法。

  (2)对幼儿园的品德教育进行了定位,提出了分享教育要注重情感教育并涉及了幼儿社会性教育。

  2.实践意义首先,理解并能主动利用一日生活中的各环节培养中班幼儿良好分享意识的内在机制。

  其次,形成创设环境、选择内容与实践活动养成中班幼儿良好分享意识的方法。

  最后,提升教师养成幼儿分享意识的机智,提高教师养成幼儿分享行为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的分享意识的研究更有它的价值所在。

  研究的实践价值1、使孩子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心态。

  2、让教师在中更有研究的意识,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

  相关概念界定与研究综述、理论基础(一)概念鉴定1、分享行为是一种综合行为,也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分享是把属于自己的东西,慷慨地分给别人 ,让别人共享,包括自己的财富、权利、智慧、思想和感情。在幼儿园发生的分享纠纷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物质上的分享纠纷,如食品、玩具、用具等、这是幼儿园比较常见的;另外是一种精神上的分享纠纷,如不愿把快乐、伤心、委屈、生气等各种情绪体验与他人分享。从小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有利于其健全人格和人际关系的发展,适应社会生活的要求。分享教育是幼儿园德育内容之一,对幼儿的健康成长将发挥重要的作用。

  2、一日生活是指幼儿在园的全部生活,幼儿园规程指出:幼儿园一日生活都是课程,课程的目标与内容都将渗透在一日生活的全部中,教师将随时、随处、随机地来把握。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1、蒙台梭利的教育观点意大利着名教育家蒙特梭利博士曾指出:我们无法将"忍耐"的美德教给三岁的幼儿,但是靠幼儿本身在现实环境中体会却是可能的。实践证明:我们只有通过适当的方法引导幼儿,在主观上让幼儿产生分享的内在动机与愿望,使幼儿的分享行为更加稳定,有序,才能让幼儿最终自觉产生分享行为。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教育必须围绕四种基本能力――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这样,有了良好的分享行为后,幼儿才会成为有四种基本能力的新一代,这是孩子面对未来世界挑战所必须具备的条件及能力。

  2、威廉·杰姆斯美国心理学家威廉·杰姆斯曾说过:"人性最深处的需要是渴望别人的赞赏,这是人类之所以有别于动物的地方。"孩子也一样,因此,不管孩子是物质分享还是精神分享,当它一旦有了分享行为,就应当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及时用鼓励、赞赏、奖励向幼儿点头、微笑、竖起大拇指等方式的方法来强化孩子的分享行为,加强幼儿与别人分享就得到老师的肯定而带来快乐和满足,让他们的分享行为得到及时强化。

  3、陈鹤琴的"教育思想"陈鹤琴说:"活教育的教育方法也有一个基本的原则。什么原则呢?就是: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活教育"的教学不重视班级授课制,而重视室外活动,着重于生活的体验,以实物为研究对象,以书籍为辅佐的参考。即注重直接经验,不重视间接知识。"活教育"把直接经验当作为人们进步的最大动力。所以"活教育"的教学过程分为四个步骤:第一是实验观察,第二是阅读参考,第三是发表创作,第四是批评研讨。

  陈鹤琴还详细阐释了"活教育"的原则,他提出:"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你要儿童怎样做,就应当教儿童怎样学","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积极的鼓励胜于消极的制裁","积极地暗示胜于消极的命令"等等。这是我国现代儿童教育中有价值的思想。

  教师的责任是:引发、供给、指导、欣赏。

  4、陶行知的"幼儿教育"理论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为了使幼儿真正认识到和理解到"分享"的意义,在每天的教育教学活动中,我们老师都有意识地选择教育内容与目标相对应、相匹配的一些活动。让孩子在活动中感受分享的快乐,知道分享的意义。

  (三)我们对幼儿园一日活动相关研究的解读下面就有两组现象的描述:

  现象描述一:在我见习的时候,一次听小班上体育课时,上课期间老师拿着皮球问:"球怎样玩?"幼儿回答说:"轮着玩。"老师问:"怎么轮着玩?"大多数的幼儿回答:"我玩完了他玩。"等玩具出现时,95%以上的幼儿就抢着先玩,根本控制不了自己,表现出独霸意识。

  现象描述二:一天下午吃苹果,在无意的观察中,我发现孩子们到苹果盘前,拿苹果时都是仔细端详一番后,伸手拿走了其中的大苹果,而只有个别不爱吃苹果的孩子拿了小的。

  通过这两件事的表现,我发现孩子的分享意识还不明显,甚至没有与人分享的观念,而导致这种现象的出现并不仅仅是孩子自身的问题,还取决于孩子的家庭因素物质因素、策略问题。而新《纲要》把让孩子学习分享明确列入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中。从幼儿的长远发展来看,一个能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同别人分享自己东西的人,才是一个心理健康、人格健全、 为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影响分享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家庭环境因素近年来,家庭居室独门独户化,为幼儿"独占"、"独享"行为的滋生提供了温床。孩子们一生下来就成为家庭的"核心",缺乏兄弟姐妹共同生活以及谦让友爱的经验。家庭环境的独立化、小型化和家长的不良教养态度,对孩子的分享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物质因素除了家庭环境以外,有部分原因是由物质本身造成的。有时我们会发现,孩子表现得非常小气,不愿与他人分享,很可能是他拥有的东西太少了,或者是太喜欢这个东西了。还有的孩子不肯分享是因为太珍惜自己的东西,怕别人弄坏他的玩具。

  (3)幼儿自身的心里因素有很多孩子在玩同一玩具及交换时发生争吵,往往是因为不懂得恰当的商议、沟通及分享的方法。有些孩子只愿意和少数特定的人分享。还有些幼儿即使已有了分享与谦让的意识,但在用行动表达时却截然相反,这充分说明了幼儿品德发展中出现了言行不一致的现象,要将分享转化为自觉的行动,还需要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分享能力。

  研究目标、内容、过程和方法(一)研究目标本课题通过观察分析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现状,通过一日活动中学会关心他人,与他人分享物品、情感体验等,总结引导教育的方法,从而培养幼儿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二)研究内容1、对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及教师指导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造成幼儿现状的根本原因。

  2、探索在一日生活中培养中班幼儿良好分享意识的方法。

  3、总结并提炼如何利用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帮助幼儿养成良好分享意识的指导策略。

  4、探索并形成一套具体的中班幼儿分享意识养成的方法集锦。

  (三)研究过程与步骤表1研究阶段计划表研究阶段时间主要内容详细任务第一阶段2012.9-2012.11理论研究和前期准备1、使用情报搜集法调查分析我园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现状与问题等进行综述,确定研究方案;2、动员班组成员参与、知晓课题,学习相关理论,了解本课题研究的重要意义,确定相关负责人;3、完善研究计划、开题报告设计,请园科研室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2012.12-2013.5研究方案设计与实施1.通过更多的文献研究、经验讨教以及自己的探索,不断尝试通过一日活动的不同环节来跟踪培养幼儿的分享意识。

  2.开题论证,推进式改进调整并完善方案。

  3.主动与同行前辈交流,争取他们的指导。也可通过发表研究成果,与更多的人交流。

  第三阶段2013.6-2013.9实践研究1、梳理与提炼如何利用一日活动的各环节帮助中班幼儿养成幼儿良好分享意识的机制与策略,并加以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加以调整,总结出更有效的策略。

  3、研究、提炼第四阶段2013.10-2013.12总结、反思阶段1、对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后测,评估课题成效;2、整理各专题资料、梳理原则和策略;3、撰写研究报告。

  (四)研究方法1、教育调查法:通过访谈、观察幼儿对分享的理解及交往过程中存在的分享问题,根据幼儿现状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

  2、文献研究法:查阅书籍资料学习引导幼儿分享的经验。对近几年来发表的关于幼儿分享的文章,培养幼儿分享意识的文献资料,特别是介绍幼儿分享意识幼儿分享品质的形成是一个从认识到行为,并且逐渐内化的成功经验的文章进行系统归类,并作比较性研究,在此基础上,筛选出有效经验由本课题借鉴。

  3、案例研究法:设计关于分享的活动方案和教育个案,选取有代表性的学生作为长期观察对象,在不同阶段有计划运用不同教育手段,观察并分析其发展动态,进行科学对比,最终得出结论。

  4、行动研究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采取具体的行动实践研究,观察、研究幼儿在教师和家长的引导下行动是否有改善、学会分享。

  5、经验总结法:对实践活动中的具体情况及时进行归纳与分析、研讨,撰写总结或实验报告,使实验更趋系统化、理论化,以此提高实验操作质量。

  研究结果(一)对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水平及教师指导现状的调查与分析1、对中班幼儿分享行为水平的前后调查分析在期初,对班级幼儿进行结构游戏测试,了解幼儿结构游戏的水平和创新意识如下。

  调查表明,我国的学龄儿童是缺乏分享行为的。我在近几年的幼儿实践工作中发现,幼儿的独占霸道的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象。我曾就我班幼儿的分享行为进行调查:在40人中拿到玩具就自己玩,不愿意给别人玩的幼儿约占60%;有争夺玩具行为的幼儿约有57%;想玩但没有达到目的的就打人、踢人的幼儿约有50%。这些触目惊心的数据表明了本班幼儿十分缺乏分享的意识与行为。而这些表现出强烈独占倾向的幼儿大多数是大人们宠着他,在家一个人玩。孩子是家中的"小皇帝"、"小太阳",处处是以他们为中心,因而养成了自私霸道的习惯,不会与他人相处,这使我意识到这一问题必须给予解决。

  分析中班幼儿的分享行为情况(1)幼儿的独占霸道的行为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现在(2)缺乏分享意识与行为(3)幼儿强烈独占倾向比较严重(4)养成了自私霸道的习惯(5)不会与他人相处,以自我为中心经过一学年的探索与研究,我们创设相应的环境,提供不同的方式,加强对幼儿分享意识的指导,总结梳理了不同的策略。一年后,我们又一次对幼儿的游戏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见下面图表。

  内  容物质分享乐意与人分享食物,感受分享的快乐。

  逐渐学习一些使用玩具的正确的方法,懂得爱护玩具,体验共同使用玩具给自己带来的快乐和乐趣,从而养成自觉共同使用玩具的态度与习惯。

  精神分享乐意帮助同伴解决困难,对同伴的进步和成功感到高兴。

  能和同伴愉快的游戏,感受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满足。

  从后测可以看出,前后两次测试对比我们明显看出通过教师的指导,幼儿发生的变化:

  ?树立分享意识,懂得分享意义?能够在分享中得到快乐?有良好的生活氛围?养成分享习惯2、对中班教师指导幼儿分享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我们通过问卷形式,对幼儿园中班4位教师进行访谈,发现不少教师在指导结构游戏中存在不少问题,具体表现如下。

  (1)没有事先收集与专题相关的资料与教育内容。

  (2)没能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符合幼儿身心特点的目标,将专题的年目标、学期目标、月目标、周目标、与每日目标层层相扣、紧密结合。

  (3)要有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手段与方法,不能教育单一化。

  (4)没有把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二)探索中班分享行为的环境创设与材料提供分享教育中创设良好的班级氛围,以及教师保育员的为人师表、正面教育也很重要,起到隐形影响幼儿的作用。因此,创设适宜的环境,提供开放的区域活动空间,促进幼儿主动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包括物质环境(操作的材料)和心理环境(知识经验)。活动区最重要的就是创造能鼓励幼儿自由选择、大胆操作、大胆探索的环境,以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幼儿在游戏中的自主性。

  环境的独特而富有情趣性。幼儿对富有新意的环境总是表现出特别敏感而有兴趣,他们对每次富有新意的事物,多想看看、听听、摸摸、问问,这时他们的思维活动与探索精神也处于最佳状态,如果教师抓住时机,对幼儿进行启发、诱导,幼儿就能主动地,不断地获得信息。

  材料是幼儿开展活动区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建构知识的依托,是促进幼儿发展的载体,幼儿在操作材料的过程中获得信息,积累经验和发展能力。在开展主题活动中如何科学地投放各种材料,充足挖掘教育价值,是开展好活动区的主要保证。目前,我们在开展区域活动的过程中存在着材料贫乏或是投放的材料与幼儿发展不适应,各班在活动区的材料投放较欠缺,形式较单一,种类不多,数量不足。主要包括成品材料(主要以积塑、积木、拼图板为主)、自然材料(主要以石子、布、树叶、贝壳、稻草、种子)、自制材料(主要是纸类、编织类、美工活动和操作活动类的材料)。

  (三)提炼一日生活各环节中培养中班幼儿分享意识的指导策略1、应该清楚告诉孩子分享的真正意思。

  2、和孩子探讨分享的意义。

  3、家园合作,保持一致的态度,使合作与分享成为幼儿的习惯。

  4、成人做好榜样作用,激励幼儿分享行为的学习。

  5、创造机会培养孩子的分享行为研究成效与思考本研究后续思考在教育教学中,我们习惯于把对幼儿的评价重心放在教育的结果上,以其结果来评价幼儿的学习智能,忽略幼儿在发展中存在的个体差异。在此,我们要以《纲要》的评价指导思想为纲,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儿童观、发展观,才能做到正确评价,促进每一个幼儿的发展。因此,我们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要像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副司长朱慕菊希望的那样:"通过贯彻《纲要》,更好地跟上时代变革的步伐,与全社会一起,共同为幼儿教育改革创造一个坚实的平台,在此平台上精心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无愧于时代的优质的幼儿教育来。"我想:只要我们认真地学习、贯彻、执行《纲要》的精神,我们的目的一定会达到!幼儿教育的辉煌就一定会实现!

  参考文献1、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编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年2、张博主编 《 幼儿园素质教育课程设计与实践导引》 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3、虞莉莉主编 《 幼儿园教育案例专题研究》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年7月





1、下载 幼师帮手机APP,百万幼师同分享!幼儿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
2、下载 亿妈汇手机APP,百万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妈妈育儿的必备工具!
3、下载 孕妇宝手机APP,百万孕妇面对面交流!孕妇必备的孕产工具!
4、APP安装方法:手机打开亿师官网(www.yishiwang.net )网页最底端选择客户端安装!

5、关注"幼儿园教育"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幼儿园教育"-关注带有幼师帮图标平台
6、关注"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号 qq23419676)
7、加我微信:qq835226297(每天分享幼教资源) 联系QQ:2870247344(注明幼师身份) 幼师Q群:107616762 (注明信息来源及幼儿园名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