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幼儿园保教知识与能力最新版完整版

2015-1-26 17:01| 发布者:海棉宝宝| 查看:13752| 评论:0

摘要:  《保教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 (黑体为考查重点)   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涵义和影响因素-理解)   1、涵义: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包括生理 ...

  《保教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学前儿童发展  (黑体为考查重点)

  第一节婴幼儿发展(涵义和影响因素-理解)

  1、涵义:指婴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身体和心理方面有规律地进行量变与质变的过程。包括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生理发展是心理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身体发展包括形态的增长和功能的成熟,心理的发展指婴幼儿的认知过程、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发展。(儿童身体发展与心理发展密切相关---年龄越小,其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之间的相互影响也越大)

  2、发展过程:婴幼儿发展的过程指从胚胎形成到出生,从出生到幼儿期不同阶段的连续生长发育的过程。其生长发育规律是年龄越小生长发育越快,年龄大了以后则减慢。孩子出生后第一年的前半年是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后半年速度变慢,以后速度再逐渐慢下来。

  3、婴幼儿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遗传

  (二)环境: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三)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人的主观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和能动作用

  备注:A  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3、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对儿童心理发展起主导作用

  B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作用:主观能动性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1、儿童在发展过程中,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外部环境的影响,而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他们对环境的刺激有较强的选择性,并表现出作为独立的生命体所具有的能动性。

  2、同样的环境对于不同的儿童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

  3、从儿童的心理发展来看,儿童认识外界是儿童内部的主动活动的过程

  4、没有儿童主观能动性的体现,其他因素的作用也难以完全得到实现

  补充知识:

  1、婴幼儿(0-3)的概念:婴幼儿是婴儿和幼儿的统称,婴儿指0-1岁的儿童,幼儿指1-3岁儿童。

  2、学前儿童的概念:广义的"学前儿童"指从出生到上小学之前(0-6、7岁)或从受精卵开始到上小学之前的儿童;狭义的学前儿童指从进入幼儿园开始到上小学之间(3-6、7)的儿童。

  第二节儿童发展理论(识记理论流派的基本观点和代表人物---了解)

  一、成熟势力说(成熟论):代表人物美国心理学家格赛尔

  基本观点:支配儿童心理发展的是成熟和学习两个因素,但成熟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他认为成熟与内环境有关,而学习则与外环境有关。儿童心理发展是儿童行为或心理形式在环境影响下按一定顺序出现的过程。这个儿童发展顺序与成熟(内环境)关系较多,而与外环境关系较小,外环境只是给发展提供适当的时机而已,成熟才是推动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脱离了成熟的条件,学习本身并不能推动发展,因此,当个体还没有成熟到一定程度时,学习的效果很有限。

  启示:

  1、不要认为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完全是你的责任,你不要抓紧每一分钟去教育他

  2、学会欣赏孩子的成长,观察并享受每一周,每一月出现的发展新事实

  3、不要老是去想"下一步应发展什么了",而应该让你和孩子一道充分体会每一阶段的乐趣

  4、尊重孩子的实际水平,在尚未成熟时,要耐心等待

  二、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华生  环境决定论 (hh)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华生

  主要观点: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行为是可以预测和控制的,已知刺激能预测反应,已知反应能推断出刺激,这就是"刺激s-反应r"理论。这一理论最突出的观点是认为人的发展完全是由外界环境决定的。否认遗传作用,否认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认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认为教育和环境是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强化  通过强化塑儿童行为

  创始人: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  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解释行为的习得。

  主要观点: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正强化是由于一个刺激的加入而增强了一个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是由于几个刺激的排除而加强了某一操作性行为发生的概率作用。无论正负,结果都是增强反应的概率。

  (三)班杜拉的社会认知----观察学习

  创始人:班杜拉  在华生和斯金纳基础上,弥补前者的不足,即忽略行为的社会因素。

  主要观点:1、观察学习:

  直接的观察学习-对示范行为的简单模仿 幼儿的主要学习方式

  抽象性观察学习-观察他人行为   得出规则或原则表现也某种类似的行为

  创造性观察-对各个不同榜样的行为特点进行新的组合,从而形成一种全新的行为方式

  2、观察学习的过程:新行为的习得过程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

  注意过程  保持过程  再现过程  动机过程

  3、强化的种类-直接强化(观察者因表现出观察行为而受到强化)替代性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他人行为所带来的奖励性后果而受到强化)自我强化(人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一定的评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和自我监督,由此强化或处罚自己)

  三、精神分析理论

  (一)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创始人:奥地利弗洛伊德  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主要观点:在人格发展上存在三个主要的,连续的阶段,这些阶段主要反映在本我,自我与超我的发展过程中

  1、本我:遵循快乐原则 婴儿行动是原始本能冲动,为获得某事物可以不顾一切地追求来满足欲望与需要

  2、自我:遵循现实原则 本我的冲动与现实之间的冲突导致人格的第二种水平,即自我,是人类人格中的理性水平,理性面对现实条件,从而调节、控制或延迟本我欲望

  3、超我:遵循道理原则,是人格的社会成分 超我是人格中的最高部分 儿童努力像他人一样,接纳别人的价值观与信念,将他人对他们的要求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形成规则并自觉遵守。

  (二)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

  创始人:德国精神分析学家 埃里克森 改进了弗洛伊德的个性发展理论

  主要观点:根据人一生中出现的心理社会问题 把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

  1、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8个月

  2、自主对羞怯或疑虑18个月---2、3岁

  3、主动感对内疚感2、3---6岁

  4、勤奋对自卑  6---11岁

  5、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11岁---青少年时期

  6、亲密对孤独  成年早期

  7、创造对停滞  成年中期

  8、完善对失望   成年晚期

  三、认知发展理论---皮亚杰

  创造人: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 儿童发展既不是先天结构的展开,也不完全取决于环境影响

  (一)发展的影响因素

  1、成熟:机体的成长,特别是大脑和神经系统的成熟

  2、自然经验:主要是通过与外界物理环境的接触而获得知识

  3、社会经验:在社会交往中获得的经验,主要有语言、教育和社会生活等

  4、平衡化:认识或思维既不是单纯来自客体,也并非单纯来自于主体,而是来自于主体对客体的动作,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果

  (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幼儿3-6岁的儿童)

  第一阶段:感知运动阶段0---2岁  儿童只能协调感知觉和动作活动

  第二阶段:前运算阶段2---7  词的功能开始出现 儿童能用表象和语言作为中介来描述外部世界  本阶段思维主要有三个特点:(1)以自我为中心,(2)不可逆性,没有守恒概念(3)相对具体性,依靠表象进行思维,但不能进行运算思维

  第三阶段:具体运算阶段  7---11  标志是守恒概念形成,儿童思维具有可逆性,开始独立组织各种方法进行逻辑运算思维,但仍离不开具体事物和形象的支持

  第四阶段:形式运算阶段  11岁  思维具有可逆性 补偿性 灵活性

  四、文化历史理论

  创始人:维果斯基 苏联心理学

  主要观点:

  (一)文化的重要性

  (二)语言的角色

  (三)最近发展区:儿童现有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即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达一的解决问题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最近发展区大的大小是儿童心理发展潜能的主要标志。

  第三节婴幼儿的身心发展-(解幼儿身心发展年龄阶段特征、发展趋势)

  婴幼儿身心发展包括身体发展和心理发展两方面。身体发展是心理正常发展的基础,而心理的正常发展又会促进身体发展。

  一、婴幼儿发展的一般特点

  (一)连续性与阶段性(个体的心理发展由低级向高级演进,具有连续性,累积性,也是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定向性与顺序性(身心发展按一定的先后顺序,且顺序不可逆,也不可逾越。感知能力-运动-言语-抽象思维能力。首尾规律,近远规律)

  (三)不平衡性(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

  (四)差异性

  二、婴幼儿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发展趋势

  (一)婴儿期的年龄特征(0---1岁)

  1、新生儿期(0-1个月)本能动作,幼儿先天就有许多应付外界刺激的本能,无条件反射

  2、婴儿早期(1-6个月)视听觉迅速发展;手眼协调动作开始发生;主动招人;5-6月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的变化,感知辨别能力和记忆能力的发展,人际关系发展上的重大变化

  3、婴儿晚期(6-12个月)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和手眼协调动作同时发展);言语开始萌芽;依恋关系发展

  补充:

  抓握反射又称达尔文反射,物体触及掌心时,新生儿立即把它紧紧握住

  巴宾斯基反射:物体轻触新生儿脚掌,他本能竖起大脚趾,伸开小趾,五个小趾形成扇形

  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

  (二)幼儿前期的年龄特征(1-3岁)

  1、言语的形成:初步掌握本族语言的时期

  2、思维的萌芽: 见下

  3、自我意识的萌芽:2岁时,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最重要的标志是掌握了代名词我

  补充:幼儿前期1-3岁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儿童学走路,开始说话,出现思维,有了最初的独立性。

  思维萌芽:这段时期儿童的认识过程已基本形成,同时也引起原有的低级认识过程的质变;知觉不再单纯反映事物的外部特征,也开始反映事物的意义和事物之间的关系,成为"理解性的知觉"即思维指导下的知觉;记忆的理解性增强了,有意性也出现了;情绪情感逐渐深刻,意志行动产生了;儿童的心理开始具有最初的系统性。但幼儿的思维总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不开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动作,具有直觉行动性。

  (三)幼儿期的年龄特征(3---6岁)幼儿园

  1、幼儿初期(3-4岁)的心理特点:行为具有强烈情绪性;爱模仿;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幼儿前期的典型特点,小班幼儿仍保留这个特点)

  2、幼儿中期(4-5岁)心理特点:爱玩、会玩、活泼好动;思维具体形象;开始接受侨务 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幼儿晚期(5-6岁)心理特点:好学好问;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个性初具雏形;开始掌握认知方法

  补充:

  (1)幼儿中期思维是典型的幼儿思维,他们较少依靠行动来思维,但是其思维过程还必须依靠实物的形象做支柱。

  (2)4-5岁幼儿的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其增长程度比3-4和5-6岁都大,在日常生活中,4岁以后的幼儿对于自己所担负的任务已经出现最初的责任感

  (3)游戏是最适合幼儿心理特点的活动,4岁左右是游戏蓬勃发展的时期。从4-5岁开始,幼儿的人际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同伴关系开始打破了亲子关系和师生关系的优势地位,开始向同龄人关系过渡。

  (4)幼儿晚期5-6岁幼儿,抽象概括能力开始发展,大班幼儿思维仍是具体形象的,但已有了抽象概括性的萌芽。5-6岁幼儿出现了有意地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方法,在认知活动方面,无论是观察、注意、记忆过程或是思维和想象过程,都有了方法。

  第四节幼儿身体发育与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掌握幼儿身体发育、动作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和特点

  (一)幼儿身体发育的特点

  1、身长中心点随年龄增长下移

  2、体围发育的顺序是由上而下,由中心而末梢

  3、婴幼儿各器官系统的发育不平衡,有先后快慢的差别(神经系统最先发育成熟-大脑,而后生殖系统到儿童期末才加快发育;儿童肌肉发育有两个高峰,一个是5、6岁以后,一个是性成熟期以后)

  (二)幼儿身体发育的规律

  1、幼儿身体发展是连续和阶段性的统一二抬四翻六会坐,七滚八爬周会走

  2、幼儿身体发育的速度是波浪式的-----有快有慢 呈波浪式的,在人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共有两个生长发育的高峰,这两个高峰期称为生长发育的突增期,第一个在2岁以前,第二个在青春期。

  3、幼儿身体发育是具有程序性的--0-6岁幼儿的发育有两个规律,一个是头尾律,一个是正侧律。正侧律指从人体中部到人体边缘的发展。

  4、各系统的发育是不均衡的但又是统一协调的-------先神经系统发育,再淋巴系统发育,一般系统的发育(呼吸系统,消化,泌尿,肌肉等),最后生殖系统的发育

  5、生长发育是有个体差异的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一)儿童动作发展的特点

  1、儿童头部动作的发展

  2、儿童躯体动作的发展

  3、儿童行走动作的发展

  4、儿童抓握动作的发展---抓握动作的动作是手的动作发展的重要标志

  (二)幼儿动作发展的规律

  1、从整体动作到局部的、准确的、专门化的动作----翻爬  站着走路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笼统的,弥散性的,以后儿童动作逐渐分化,向着局部化、准确化专门化发展

  2、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抬头 俯撑 翻身 坐爬 站和走,这种发展趋势为首尾规律

  3、从中央部分的动作到边缘部分的动作---靠近头部和躯体的部分先发展,然后远离身体中心部位如双臂 腿部后发展,后手的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称近远规律

  4、从大肌肉动作到小肌肉动作----粗动作发展到精细动作,这种发展趋势称大小规律。

  5、从无意动作到有意动作-----儿童动作发展方向是越来越多地受心理意识支配,这种趋势是从无意向有意发展的趋势

  第五节幼儿认知发展(重点也是难点,掌握幼儿认知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一、幼儿注意的发展

  (一)注意的概述:注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指向性和集中性是注意的两个基本特点。

  按照有无预定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分为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

  (二)幼儿注意发展的主要特征:无意注意占优势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3岁前儿童的注意属于无意注意,其诱因有两类:一是刺激比较强烈,对比鲜明,新颖和变化多动的事物;二是与幼儿兴趣,需要和生活经验有关的事物。

  2、幼儿有意注意初步发展,有意注意产生的条件如下:1、依赖于丰富多彩的活动的开展2幼儿对活动目的,活动任务的理解程度3、幼儿对活动的兴趣与良好的生活方式4、言语指导和言语提示5、幼儿的性格与意志特点

  (三)注意的规律

  1、注意的选择性

  (1)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在很大程度上由幼儿的兴趣和情绪引起

  (2)幼儿注意选择性与幼儿的理解水平和幼儿的经验有密切关系

  (3)幼儿注意的选择性受强化方式的影响

  2、注意的稳定性

  (1)幼儿注意的稳定性比较差

  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教育环境下,3岁幼儿能集中注意3-5分钟左右,4岁持续10分钟左右,5-6岁幼儿可保持20分钟左右。

  (2)活动中影响幼儿注意稳定性的因素:注意对象新颖生动形象鲜明,活动的游戏化,注意与幼儿操作活动的结合,幼儿的身体状况

  (3)幼儿注意和稳定性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

  3、注意的分配

  4、注意的广度(范围)

  在1/20秒的时间内,成人一般能注意到4-6个相互之间没有联系的黑点,而幼儿则只能看到2-4个。

  (四)幼儿注意的分散与防止

  1、引起幼儿注意分散的主要原因

  (1)无关刺激的干扰(2)疲劳(3)目的要求不明确(4)注意转移的能力差(5)不能很好地进行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转换

  2、幼儿注意分散的防止

  (1)避免无关刺激的干扰(2)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要组织活动(3)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的交互作用(4)合理地组织教育活动

  二、幼儿感觉的发展

  (一)感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如颜色,声音,味道,气味,温度等各种属性。感觉是一切高级心理现象的基础,它起着个体和环境之间的基本桥梁的作用,是个体认识世界的开端。

  (二)幼儿感觉的发展(重点)

  1、视觉的发展

  (1)视敏度-视觉敏锐度,并非年龄越小,视力越好,4-5岁幼儿平均距离为2米10厘米;5-6岁为2米70厘米;6-7岁为3米。

  (2)颜色视觉-辨色力

  幼儿初期3-4岁:已能初步辨认红、橙、黄、绿、蓝等基本色,但在辨认紫色等混合色,如蓝与天蓝等近似色时,往往较困难,也难以说也颜色的正确名称

  幼儿中期4-5岁:大多数能认识基本色、近似色,并能说出基本色的名称

  幼儿晚期5-6岁:不仅能认识颜色,而且在画图时,能运用各种颜色调出需要用的颜色,并能正确地说出黑、白、红、蓝、绿、黄、棕、灰、粉红、紫等颜色的名称

  2、听觉的发展

  (1)听觉感觉性:包括听觉绝对感受性和差别感受性。绝对感受性是指分辨最小声音的能力,差别感受性指分辨不同声音的最小差别的能力。幼儿听觉感受性有很大的个别差异。儿童在12-13岁以前,听觉感受性一直在增长,8岁比6岁儿童的听觉感受性几乎增加一倍。

  (2)言语听觉: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方面的缺陷,尤其注意"重听"现象。重听指有些幼儿虽然对别人所说的话听得不清楚,不完全,但是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的动作及当时说话的情境,正确地猜到别人所说的内容。

  3、触觉的发展

  触觉是肤觉和运动觉的联合,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主要有两种形式:口腔探索和手的探索。(口腔-手)

  (1)口腔探索:1岁前,尤其是手的活动形式之前,口腔探索实质上是婴儿最重要的学习方式

  (2)手的探索:婴儿真正的手的探索活动大约出现在出生5个月左右,而眼手协调动作的出现,使婴儿手的探索活动更加准确。积极主动地触觉探索,是在7个月左右发生的。手的探索是继口腔探索之后婴幼儿 的重要的学习方式。

  (三)感觉规律

  1、感觉适应:洗澡时,开始感受水很烫,但经过几分钟后便觉得不那么烫了

  2、感觉对比:不同性质的刺激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产生相互作用,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喝糖水后接着吃橘子,会觉得橘子很酸

  3、联觉: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如红色类似于太阳,往往给人温暖的感觉,故又称为暖色。

  4、感觉的补偿作用:某种感觉缺失后由其他感觉加以弥补的现象。如盲人的听力很敏锐。

  三、幼儿知觉的发展

  (一)知觉的概念: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受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其实质是回答作用于感官的事物"是什么"的问题。它和感觉一样,都是对直接作用于脑的客观事物的反映,但又有区别:感觉是对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而知觉却是对事物的整体反映。

  (二)幼儿知觉的发展

  1、形状知觉:实验表明,3岁儿童基本上能根据范样找出相同的几何图形,5-7岁儿童的正确率比3-4岁儿童高。幼儿对不同图形辨别难度由易而难的顺序是:圆形-正方形-半圆形-长方形-三角形-八边形-五边形-梯形-菱形。当视觉、触觉、动觉相结合时,幼儿对几何图形感知的效果较好。

  2、大小知觉:据研究,2.5-3岁是孩子判别平面图形大小能力急剧发展的阶段。儿童判断大小的能力还表现在判断的策略上。

  3、深度知觉:研究表明,6个月大的婴儿已有深度知觉。

  4、方位知觉:研究表明,儿童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认识经历一个较长的发展过程。一般来说,3岁儿童能正确辨别上下方位,4岁能正确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岁后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镜面示范:由于幼儿只能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方位,因此,幼儿园教师面向幼儿做示范动作时,其动作要以幼儿的左右为基准,即镜面示范。

  5、时间知觉: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大约到7岁,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估计时间。

  (三)知觉规律

  1、知觉的选择性:人受自己的需要和兴趣等因素,有意或无意地把某些刺激信息作为知觉对象而把其他事物作为背景的现象。

  2、知觉的理解性:人对于知觉的对象总是以自己的过去经验予以解释,并用此来把它标志出来

  3、知觉的整体性:一首乐曲由很多单音组成,但是人们将其知觉为一首乐曲,而不是一个个的音符。

  4、知觉的恒常性:当知觉条件在一定范围改变了的时候,知觉的映像仍然保持相对不变。如红旗,无论白天或晚上,都会被知觉为红色。

  四、幼儿观察力的发展(3岁以后较明显)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的知觉过程,是知觉的高级形态。观察力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目的性加强

  (二)持续性延长

  (三)细致性增加

  (四)概括性提高

  (五)观察方法的形成:从依赖于外部动作,向以视觉为主的内心活动发展。即刚开始视知觉以手的动作为指导。幼儿的观察从跳跃式,无序的,逐渐向有顺序性发展。

  五、幼儿记忆的发展

  (一)记忆的含义

  1、记忆概念: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是一种较复杂的心理过程。过去经验存储在人脑中,并在一定条件下无需加以练习即可重新得到恢复。

  2、记忆环节: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再现三个基本环节

  识记是记忆的开端,又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保持是记忆的重要标志,也是再认或回忆的重要条件。再现或回忆既是记忆的目的,也是检查记忆效果的指标。若没有识记,就淡不上对经验的保持,更谈不上再加或回忆。回忆是识记和保持的结果。

  补充:遗忘的原因

  (1)记忆痕迹衰退

  (2)干扰抑制:前摄抑制  后摄抑制(后来学习的材料对先前学习的材料回忆有干扰)

  遗忘规律: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进程不均衡,即先快后慢

  (二)记忆的各类

  1、根据内容不同,可分形象记忆,运动记,情绪记忆 ,逻辑记忆

  2、根据保持时间,可分瞬时记忆 ,短时记忆 和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对信息保持时间1秒钟,它按刺激的物理特性以感觉形式进行编码,信息容量大

  短时记忆:信息容量为7+-2个组块,其对刺激信息的编码方式以听觉编码为主,也存在视觉编码和语义编码

  长时记忆:在头脑中保持时间超过1分钟,乃至一生,没有容量限制。长时记忆以意义编码为主。

  (三)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

  1、记忆保持时间的延长(幼年健忘-3岁记忆不能永久保持;记忆恢复现象-儿童最好的回忆成绩不在当时,而在识记后1-2天内,儿童在识记后1-2天的保持量比识记当时的保持量要高6%-9%。

  2、无意识记占优势,有意识记逐渐发展:根据识记的目的性和自觉性可分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3岁前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识记,整个幼儿期,无意优于有意。2-3岁儿童出现有意识记的萌芽,但是有意识记在学前末期才真正发展起来。

  3、较多运用机械识记,意义识记开始发展

  4、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在儿童语言发生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形象,整个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要地位。

  5、幼儿记忆的意识性和记忆 策略逐渐发展

  6、幼儿记忆能力的培养

  (1)为幼儿提供形象、鲜明、生动、富有深厚情绪色彩的识记材料

  (2)向幼儿提出具体明确的记忆任务

  (3)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幼儿理解识记的材料(意义识记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4)教给幼儿运用记忆策略(重复和复习是巩固幼儿记忆,提高记忆能力最佳方法)

  六、幼儿想象的发展

  (一)想象的概念: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想象两大特点是形象性和新颖性。

  (二)想象的种类

  1、无意想象-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在一定条件刺激下,不由自主地进行想象,是一种最简单、触及形式的想象

  2、有意想象-随意想象,根据预定目的,在一定意志努力下自觉进行想象。

  根据有意想象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不同,可分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前者依据现有描述或图形符号进行想象,后者根据一定目的和任务不依据现成的描述,如设计新型宇宙飞船形象。

  (三)幼儿想象的特点(重点)

  1、以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开始发展

  2、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3、想象有时和现实混淆

  补充:再造想象从内容上分为五类:

  1、经验性想象

  2、情境性想象

  3、愿望性想象

  4、拟人化想象

  5、夸张性想象

  (四)幼儿想象发展的策略

  1、丰富幼儿表象,发展幼儿的语言表现力

  2、在文学艺术等多种活动中,创造幼儿想象发展的条件

  3、在游戏中,鼓励和引导幼儿大胆想象

  4、在活动中进行适当的训练,提高幼儿的想象力

  七、幼儿思维的发展

  (一)思维的内涵

  1、思维概念: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概括的反映,它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的联系。思维是人类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在感知基础上实现的理性认识形式。通过事物表象认识事物本质和规律。

  2、思维特点:概括性和间接性

  (二)幼儿思维发展的趋势

  幼儿思维发展呈现三种不同形态,分别是直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幼儿早期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中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幼儿晚期抽象逻辑思维开始萌芽。

  1、直觉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

  3、抽象逻辑思维

  简述幼儿思维发展变化趋势:

  从思维发展的方式看,儿童最初的思维是直观行动的思维,然后出现具体形象的思维,最后发展起来的是抽象逻辑思维。

  (1)直觉行动思维,也称直观行动思维,是最低水平的思维。这种思维的进行离不开儿童自身对物体的感知,也离不开儿童自身的动作。2岁前的幼儿头脑中几乎没有多少表象和经验,也不会进行逻辑推理,他们必须而且只能通过自己的动作才能发现事物间的内在联系。因此,幼儿早期的思维属于直觉行动思维。

  (2)具体形象思维:依靠表象即事物在头脑中具体形象的联想进行,是幼儿思维的典型方式,是在直观行动性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般认为2.5-3岁是幼儿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转化的关键年龄。3-6、7岁幼儿的思维主要就是具体形象思维。其主要特点是:具有具体形象性和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

  (3)抽象逻辑思维:是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性联系的思维,是运用概念、根据事物的逻辑关系进行的思维。它是靠语言进行的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方式。幼儿阶段抽象思维仅仅开始萌芽。幼儿开始获得可逆行性思维,开始能够去自我中心化,能够同时将注意力集中于某一物体的几个属性,并开始认识到这些属性之间的关系,开始使用逻辑原则。

  (三)幼儿思维发展的特点

  1、具体性

  2、形象性

  3、经验性

  4、拟人性

  5、片面性

  6、固定性

  补充:具体性和形象性是具体形象思维的两个最为突出的特点。

  (四)幼儿概念的发展

  1、幼儿概括的特点:概括内容贫乏,概括特征是外部的、非本质的。

  2、幼儿具体形象概念的形成:幼儿的概念往往是具体形象的概念,而不是反映事物本质特征的抽象概念。

  3、幼儿数概念的发展

  第一阶段(2-3岁)-对数量的感知动作阶段1、对大小、多少的笼统感知

  2、口说10以下的数词,数5以下的实物

  3、逐步学会手口协调地小范围不超过5点数

  第二阶段(3-5岁)-数词和物体数量间建立联系的阶段1、点数后能说出物体的总数,有了最初的数群概念

  2、能认识第几和前后顺序

  3、能按数取物(5-15)

  4、借助实物进行10以内的数的加减运算

  第三阶段(5-7岁)-数运算的初期阶段1、对10以内的数保持守恒

  2、逐个计数向按群计数过渡,表象运算向抽象数字运算过渡

  3、运算能力扩展,能计算100或100以上,及20以内的加减运算。

  幼儿数概念掌握顺序:从对实物的感知来认识数;其后凭借实物的表象来认识数;最后,在抽象概念的水平上真正掌握数的概念。

  (五)幼儿判断、推理的特点

  1、幼儿把直接观察到的事物的表象作为判断事物的依据

  2、幼儿会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作为判断和推理的依据

  3、幼儿的判断推理有时不能服从于一定的目的和任务

  4、幼儿判断推理的依据逐渐明确化,并开始趋于合理

  (六)幼儿理解发展的特点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的关系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事物,发展到依靠语言说明来理解

  3、从对事物做简单、表面的理解,发展到理解事物较复杂、深刻的含义

  4、从理解与情感密切联系,发展到比较客观的理解

  5、从不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发展到逐渐理解事物的相对关系

  (七)幼儿思维能力的培养

  1、创设直接感知和动手操作的机会,根据幼儿思维的直观行动性进行培养1、提供可以直接感知的活动材料

  2、创造活动与操作的条件和机会

  3、引导幼儿由表象代替动作,逐步向具体形象性过渡

  2、不断丰富幼儿的感性知识,根据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进行培养1、丰富幼儿的感性经验

  2、选择适应的活动材料和教学方法---提供鲜明形象生动直观的玩具教具,教学方法以游戏法、观察法、操作练法、实验法等为主

  3、尊重和理解幼儿的思维特点--片面 表面化

  八、幼儿言语的发展

  (一)言语的含义

  语言与言语的关系:

  联系1、言语离不开语言,言语以语言为载体

  2、语言离不开言语,任何一种语言都必须通过人们的言语活动才能发挥它的交际功能

  区别1、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人的心理现象

  2、语言是交际活动的工具,言语是交际活动的过程

  (二)言语活动的种类:外部言语(口头、书面)  内部言语(思考问题 打腹稿)

  (三)婴儿言语的发生和发展

  1、婴儿言语的发生(0-1岁)1、简单发音阶段-(初生-3月)

  2、连续重复同一音节阶段(4-8月)

  3、模仿发音-学话萌发阶段(9-12月)

  2、婴儿言语的形成(1-3岁)1、不完整句阶段:单词句阶段1-1.5岁  双词句阶段(1.5-2岁)

  2、完整句阶段(2岁后)3岁时,孩子已能掌握1000个词左右,儿童的言语基本形成

  (四)幼儿言语发展的主要特征

  (五)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第六节幼儿情绪、情感发展(重点,掌握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1、情绪情感的功能:适应功能   动机功能  组织功能  信号功能   保健功能

  2、幼儿依恋的发展

  幼儿依恋发展的阶段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出生-3个月)

  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个月)

  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6-2岁)-恋母

  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后)

  依恋的类型1、安全型依恋-视母亲为安全基地,母亲在场时主动去探索环境,母亲离开时探究活动减少,母亲返还时,积极表达依恋半主动寻求安慰

  2、回避型依恋-在陌生环境中,母亲在与不在都无所谓,没有明显的焦虑

  3、反抗型依恋--- 在陌生环境中,难以主动探究周围环境,儿童抗拒母亲返还给予的安慰和接触,对母亲缺乏信心,不视母亲为安全基地

  影响依恋的因素1、抚养质量

  2、儿童特点

  3、文化因素:在西欧国家,回避型依恋的儿童比美国多,德国父母鼓励儿童独立;日本及以色列,反抗型儿童比美国多

  4、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趋势

  (一)幼儿情绪的发展1、情绪的社会化

  2、情绪情感的丰富和深刻化

  3、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化

  4、情绪控制与掩饰成分增加

  (二)幼儿高级情感的发展1、道德感:评价自己乖不乖,知道打人咬人是不对的,关心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标准,而且开始关心别人的行为,如告状行为,对好与坏、好人与坏人,有鲜明的不同感情。

  2、理智感:特殊的表现形式-好奇好问,喜欢进行各种智力游戏,探索好奇

  3、美感

  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易冲动性-自制能力弱,5-6岁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逐渐降低,学会调节自己的情绪

  2、情绪的不稳定性:两种对立的情绪在短时间内互相转换

  3、情绪的外露性-情绪表露在外,丝毫不加控制和掩饰,想哭就哭,想笑就笑

  第七节幼儿个性、社会性发展

  一、幼儿个性

  (一)个性的心理结构1、个性倾向性: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表明人对周围环境的态度,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成分

  2、个性心理特征:气质、性格、能力

  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调节系统的核心

  (二)个性的基本特征1、独特性

  2、整体性

  3、稳定性

  4、社会性

  (三)个性的形成2岁前,未掌握语言,思维未形成,在这一阶段,幼儿个性不可能发生。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幼儿个性开始形成,主要表现为四个方面:心理活动整体性的形成,稳定性的增长,独特性的发展,能动积极性的发展

  (四) 幼儿个性倾向性的发展

  1、个性倾向性:决定人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动力系统,主要反映在需要、动机和兴趣的发展方面。两个基本特征是积极性和选择性。

  2、幼儿需要和动机的发展

  需要分生理需要和社会需要两种。年龄越小,生理需要越占主导地位,幼儿期儿童的社会性需要逐渐增强。进入幼儿期后,幼儿活动动机有了较大发展,表现为三个方面:从动机互不相干到形成动机之间的主从关系;从直接、近景动机占优势发展到间接、远景动机占优势;从外部动机占优势发展到内部动机占优势。

  (五)幼儿气质的发展

  幼儿气质的类型胆汁质:幼儿精力旺盛,反应迅速。脾气暴躁,容易冲动,情绪明显表露于外,但持续时间不长

  多血质:活泼好动,反应敏捷。喜欢与人交往,善于适应环境变化,注意与兴趣容易转移,情绪表现明显,但易变

  黏液质:安静稳定,反应缓慢,沉默寡言,交际适度,能克制自己,注意稳定但不容易转移

  抑郁质:行为孤僻,反应迟缓;具有较高感受性,善于觉察他人不易觉察的细节;情绪反应深刻、持久,但不表现于外,具有内倾性

  幼儿气质的发展两大特点1、稳定性:在个性心理特征中,气质最早出现,也是变化最缓慢的

  2、可塑性:受后天的生活环境与教育影响

  幼儿气质对其心理活动和行为发展的意义1、幼儿气质是幼儿个性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气质对智力的影响,气质对性格的影响(气质不能影响幼儿的智力发展水平,但可以影响智力活动的方式

  2、幼儿的气质影响父母的教养方式,从面影响幼儿的个性发展

  3、根据不同气质特点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

  (六)幼儿性格的发展

  性格是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特征,它是个性的核心。

  婴儿性格的萌芽-3岁左右,幼儿出现了最初性格方面的差异,表现为:1、合群性-有些随和,有些有攻击行为

  2、独立性-2-3岁表现变得明显

  3、自制力

  4、活动性

  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1、活泼好动

  2、喜欢交往

  3、好奇好问

  4、模仿性强

  5、好冲动

  幼儿期性格的发展-性格发展具有连续性,后期发展离不开早期发展的影响

  影响幼儿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因素1、遗传作用

  2、家庭影响----直接的影响作用

  3、幼儿园教育作用----主导作用

  4、社会环境影响----文化媒介传播,如图书、报刊、影视作品,音像制品等

  5、社会实践活动的作用

  (七)幼儿能力的发展

  根据布卢姆的智力发展理论,幼儿期儿童的智力发展极为迅速,4岁时就完成了智力发展的50%,8岁时已完成了80%。7岁前幼儿脑发育的研究证明幼儿期是儿童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八)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自我意识的结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节

  自我意识的结构1、自我认识自我观察

  自我分析

  自我评价

  2、自我体验自尊感

  自信心和羞愧感

  3、自我调节自我检查

  自我监督

  自我控制

  幼儿自我认识的发展1、主要依赖成人的评价幼儿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常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特别是幼儿初期,幼儿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

  2、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幼儿往往不从具体事实出发,而从情绪出发进行评价,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的好。幼儿一般过高评价自己。

  3、自我评价受认识水平的限制1、幼儿自我评价一般笼统

  2、局限于对外部行动的评价

  3、从只有评价没有论据,发展到有论据的评价

  幼儿自我体验的发展有一定顺序性,愉快感发展较早,自尊感和委屈感发生较晚

  幼儿自我调节的发展逐渐产生和发展的,逐渐按照成人的指示和要求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心理。

  考题再现:

  东东打人没拿到小红花,而其它小朋友都拿到了。当妈妈来接时,他不肯回家,非要拿到花才肯离开。从第二天起,他自觉控制自己的行为,每天问老师我今天表现好吗。一天,老师说他有进行,给他奖励一朵小红花,东东高兴极了。

  答:1、、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有的身心状况以及与周围人或物的关系的意识。自我评价是自我认识的核心成分。自我评价就是一个人在对自己认识的基础上对自己的评价。

  3、幼儿还没有独立的自我评价,他们的自我评价常常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特别是在幼儿初期,往往不加考虑地轻信成人对自己的评价,自我评价只是成人评价的简单重复。

  4、幼儿自我评价常常带有主观情绪性,过高评估自己,自我评价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

  5、东东对自己的评价也体现了幼儿的自我评价依赖于成人对他们的评价,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等特点。

  二、幼儿社会性发展

  幼儿社会性发展的内容:亲子关系、同伴关系:既是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内容,又是影响幼儿社会性发展的重要因素

  性别角色:是作为一个有特定性别的人在社会中的适当行为的总和,是社会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亲社会行为、攻击性行为:属于儿童道德发展的范畴

  亲子关系:父母与子女,也含隔代亲人的关系,一种血缘关系

  亲子关系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1、民主型:民主型亲子关系最有益于幼儿个性的发展:父母对孩子提出合理要求,耐心化倾听孩子观点并鼓励孩子参与家庭决策。独立 主动 自我控制力 乐观积极 自信  社会成熟度高,学习勤奋,学业成绩好。

  2、专制型:父母对孩子要求严格,有很高的行为标准,有严格惩罚措施。孩子缺乏生气 创造性受到压抑,无主动性 情绪不安 不易与同伴交往

  3、放任型:父母对孩子充满爱与期望,但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与控制。孩子自控能力差,生活不自理,不独立,很强依赖,缺乏恒心和毅力

  亲子交往的影响因素1、父母性格爱好教育观念及教养行为---直接影响

  2、父母受教育水平、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及父母关系

  3、幼儿自身的发育水平和发展特点

  同伴关系的意义:

  同伴交往的类型:受欢迎型13%,女孩>男孩;被拒绝型14%,男孩>女孩,被忽视型19%,女孩>男孩,一般型占53%1、有助于幼儿学习社交技能和策略,促进其社会行为向友好、积极的方向发展

  2、是幼儿积极情感的重要后盾

  3、促进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

  4、有助于幼儿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幼儿性别角色发展1、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2-3岁:能准确说出自己的性别,女孩要玩娃娃,男孩要玩汽车

  2、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3-4岁:认识会有偏差,如认为男孩穿裙子也很好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区别越清楚,开始认识一些心理因素,如男孩要胆大,女孩要文静

  幼儿社会性行为的发展:1、亲社会行为包括分享合作谦让帮助他人。亲社会行为是幼儿道德发展的核心问题,是儿童具有良好个性品德的基础,是提高集体意识建立良好人际及助人为乐的良好品质的重要条件社会生活环境

  幼儿日常生活环境A家庭的影响

  B同伴相互作用

  C移情:是导致亲社会行为最根本最内存的因素,是基础、前提

  2、攻击性行为工具性攻击

  敌意性攻击

  1、父母的惩罚:惩罚不能抑制攻击型幼儿的攻击性,反而会加重他们的攻击性行为

  2、大众传播媒介

  3、强化:不加制止即强化

  4、挫折:挫折是攻击性行为产生的直接原因

  独生子女社会性的发展溺爱加过分保护

  1、任性

  2、依赖性强

  3、自私

  4、不合群

  5、胆小

  第八节幼儿的个体差异

  (一)幼儿智力发展的差异性

  智力是个体先天禀赋和后天环境相互作用的结果,个体智力发展存在明显差异,智力的个体差异包括智力发展水平差异、智力类型差异和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

  1、智力发展水平差异:个体智力水平呈正态分布,即中等水平智力占大多数,智力极高或极极低占少数

  2、智力类型差异:加德纳研究,每个人至少有7种智力中心,即语言智力、逻辑或数学智力、音乐智力、空间或视觉智力、运动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教学应因人而异

  3、智力表现早晚的差异:早慧儿童  大器晚成

  (二)幼儿性格差异性

  性格是人与人相互区别的主要方面,是人格的核心。性格个别差异表现在:

  性格特征差异个体对现实态度、个体的理智特征、个体性格的情绪特征、个体性格的意志特征等的差异

  性格类型差异外向型与内向型、独立型与顺从型等

  幼儿期是儿童性格初步形成的时期,性格的好坏作为一种动力因素会影响幼儿学习的速度与质量,重视幼儿良好性格的培养。

  (三)幼儿性别差异

  (四)幼儿学习类型差异

  学习类型差异主要包括认知风格、学习策略、内外控制点等。个体认识风格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场独立型和场依存型、冲动型与沉思型。

  场依存型:对客观事物的判断易受外界因素影响,社会敏感性强

  场独立型:倾向对事物进行独立判断

  冲动型:认识问题速度快,但错误多

  沉思型:认知问题时,谨慎全面,错误少

  二、个性差异形成原因

  遗传+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社会生活条件、教育条件)

  三、针对个别差异的适宜性教学

  适宜性教学法的主要方式1、资源利用模式充分利用幼儿长处,以求人尽其才。多元智力理论所述,有的擅长语言,有的擅长音乐和视觉智能等,尊重差异

  2、补偿模式幼儿在某一方面会有所不足,可以改由另一方面的强项去补偿,以求"失之东隅,收之桑榆"。针对没有机会享受正规教育的儿童进行,弥补其语言、阅读、认知、社会性的不足

  3、治疗模式针对儿童某一方面能力缺陷,给予针对性的教育

  4、个别化教育方案为每个幼儿提供个别化、适宜的教育方案,其教育特色在于"评价-教学",即先了解其学习情况,后提供相应教学;最常用的是档案袋评价

  5、性向与教学处理交互作用模式克隆巴"教学相知"理论:教学应配合儿童的性向,教师对不同性向儿童提供不同教育措施,以发挥最大教学效果。

  教育启示:没有任何一种教学与教材可以适合所有儿童,教师不应轻易放弃儿童,而要采用适宜的教学方法。

  补充:个别化教学的策略大体有三种:

  1、通过调整儿童的学习速度适应其需求

  2、为不同的学生设计与提供不同程度的多样性教材

  3、适当调整教师的角色,减少教师的权威色彩,以温馨、尊重、包容的态度面对儿童,启发儿童主动学习。

  (二)学前教育阶段应如何实施适宜性教学

  学前教育阶段应如何实施适宜性教学1、幼儿园1、平衡协调发展多种智能

  2、进行个别化学习

  3、社区化学习

  4、自由探索,完整记录

  5、有多元化思维和多元角色扮演的专业师资

  6、家长和教师良好互动

  3、教师

  (教学方式3点+评价方式3点)1、在探索型主题活动中促进幼儿多元智能的发展

  2、从多元智能的各个方面对幼儿给予综合的、全面的评价

  3、在课程实施中让幼儿按照自己的方式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1、从多种领域评价幼儿的发展

  2、展示儿童的优势

  3、评价凸显激励作用,珍视和鼓励每一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

  第九节幼儿教育研究的基本方法

  一、观察法: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所要研究的现象或行为进行观察、记录和评价的一种方法。观察法所得材料自然、真实。观察法是科学研究最基本的方法

  优点:1、通过观察直接获得资料,不需要其他中间环节,观察的资料比较客观、可靠

  2、在自然状态下进行,不需要幼儿做出超越自身的反映,对幼儿身心发展特点最为尊重

  3、研究者可以考察幼儿身心发展的各个方面,关注个体差异,对幼儿做出恰当的判断和评价

  局限1、受到研究者限制,难以做到绝对客观,所得资料不免带有一定主观性

  2、需要大量时间和精力,不适用于大样本研究,会影响研究结果的代表性

  3、无法探究事物内部联系、内部核心问题等较为隐蔽的问题

  4、自然状态下的观察缺乏控制,无关变量混杂其中,影响观察结果的有效性

  二、谈话法:研究者根据研究目的,寻访被调查对象,通过谈话的方式了解被访者对某个人、某件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谈话法是科学研究中重要的收集资料的手段之一,可用于研究幼儿个性,家庭情况,教养方式及教师教学方法意见和建议。

  优点:谈话法最大的优点是灵活性强

  局限1、比较费时,一般不适合大范围调查

  2、极易产生偏差,既可能受到谈话对象年龄 外貌社会地位,文化等诸多因素影响导致偏差,也可能因研究者的问题带有偏见或自相矛盾导致偏差

  三、作品分析法:研究者运用一定的心理学,教育学原理和有效经验,对研究对象专门活动的作品进行分析研究,从而了解研究对象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是一种非常有效收集资料的方式 。它辅助观察法谈话法等,也是一种独立、完整的研究方法

  特点:1、以作品为依据,具有客观性

  2、按科学程序分析,具有系统性

  3、受研究者自身的"倾向性"影响,作品分析的视角和结果具有多样性

  四、实验法:教师根据研究目的对某些条件加以控制,有计划地改变某种教育因素,从而考察该因素与随之产生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可分实验室实验与自然实验。实验室实验可有效控制无关变量获精确结果,但结果推广受到限制;自然实验进行实验较长,但其结果便于推广。

  优点:1、实验法可人为地创设条件,对某此在自然观察中不易观察到或不易集中观察到的情景现象进行研究,从而扩大研究范围

  2、可以揭示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这是其他研究方法难以达到的

  3、可以重复验证,提高结论的科学性

  4、实验结果以较为精确的数据说明问题,令人信服

  局限1、实验法由于高度控制会带来环境"失真"

  2、会由实验人员和实验过程带来负效应

  3、不可避免地存在样本不足和选择误差

  第十节幼儿身心发展中出现的问题

  幼儿身体发展中常见问题1、发育迟缓体格、运动、智力、心理迟缓,发病率6%-8%

  2、肥胖症多食、少动是主要诱因。体重超过正常20%以上的营养过剩性疾病。20%-30%轻度;30%-50%中度;超过50%高度肥胖症

  3、佝偻病维生素D缺乏引起体内钙、磷代谢紊乱

  4、营养性贫血缺乏造血所需的铁、维生素D B12、叶酸等营养物质所致,血红蛋白或红细胞生成不足。多发于6个月至2岁的婴幼儿即3岁以下

  5、弱视远视力经矫正低于0.9,发病率为2%-4%。形觉剥夺性弱视-长时间遮盖某只眼睛,该眼因缺少光刺激而致视觉发育停顿,形成弱视

  幼儿心理发展中的常见问题1、自闭症倾向言语发育、社会交往障碍,行为异常,兴趣奇特,还可能伴有感知障碍、癫痫发作等表现

  2、口吃学龄儿童真正患口吃的只有1%-4%,其中50%-80%的儿童不用治疗而自动痊愈,男孩子口吃比女多4倍

  3、多动症又称"轻微脑功能失调"或"注意缺陷障碍"最突出表现是注意障碍,最主要特征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冲动性行为,活动过多,好打架惹是生非,学习困难等表现

  4、攻击性行为"模仿"和"强化"是儿童攻击性行为发生、发展和维持的重要机制。

  第一章强化训练 错题汇总

  一、1、先学前期也称先幼儿期或幼儿前期,指1-3岁

  2、格赛尔通过爬梯实验说明了生理成熟对儿童学习技能的重要作用,格赛尔认为幼儿的遗传基因决定了他们的发展和行为,而且内部的成熟因素决定了幼儿的生长和发展。

  3、深度知觉是指人对深度的知觉,是距离知觉的一种。

  4、儿童最先学会抬头,然后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走。这种从上部动作到下部动作的发展趋势称为"首尾规律"。

  5、皮亚杰观点:感知阶段(0-2岁)不能脱离实物;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具有自我中心性和不可逆性;具体运算阶段(7-12岁),儿童逐步掌握了守恒的概念,思维具有可逆性,但仍旧不能脱离具体实物;形式运算强调的是一种抽象逻辑思维。

  6、智慧感,即理智感,是指人在智力活动过程中,认识和追求真理时,需要能否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幼儿期理智感的表现之一就是好奇爱问。

  7、自我意识包括自我认识、自我评价、自我调节,是个性调节系统的核心。

  8、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是幼儿期(3-6岁),2岁左右,个性逐步萌芽;3-6岁幼儿的个性开始形成。

  9、"顾此失彼"注意的分配,同一时间把注意分配到两种或几种不同的对象上;"一目十行"注意的广度,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地觉察和把握对象的数量。

  三、简答题

  1、简述最近发展区概念及其意义

  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其困难发展到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发展区的发展。

  2、简述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特点

  3、幼儿常用的记忆策略有哪些

  4、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发展的阶段和特点

  5、运用观察法研究幼儿心理时的主要操作步骤有哪些

  第二章学前教育原理

  第一节 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的概述

  (一)教育概念及本质属性

  教育的概念广义:泛指一切能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和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主要指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让其朝所期望的方向发展的活动

  教育的本质属性: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具有三方面特点1、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

  2、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3、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以及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育的起源

  学说代表人物主张

  神话起源说所有宗教都支持教育是由上帝或天创造的

  生物起源说利托尔诺,斯宾塞,柿西能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模仿"

  劳动起源说米丁斯基,凯洛夫教育起源于劳动过程中社会生产需要和人的发展需要的辩证统一

  教育发展:

  按生产力发展水平划分:古代教育

  现代教育

  按生产关系划分:原始社会的教育

  奴隶社会的教育

  封建社会的教育

  资本主义社会的教育

  社会主义社会的教育

  (四)教育功能

  1、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

  2、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3、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二、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政治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教育对政治制度具有反作用(政治功能)---教育为政治经济培养所需要的人才,教育通过传播思想,形成舆论来作用于政治,教育是社会政治关系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三、教育与经济生产力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受生产力发展水平所制约1、生产力发展制约着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2、制约教育目的即人才培养规格

  3、制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4、促进教学方法、手段和教学组织形式的改进

  教育发展推动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功能)1、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之一,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从而促进生产的发展

  2、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把科学知识转化为生产力

  3、教育是生产新的科学技术、发展科学的重要手段

  补充:决定教育事业发展规模和速度的直接和最终因素是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四、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

  (一)影响人身心发展的因素

  1、遗传遗传素质是先天的,是人身心发展的物质前提

  2、环境广义:包括教育在内的人们生活的全部环境

  狭义:除学校教育以外的社会环境

  3、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其中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个体的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人身心发展的动力,是促进个体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补充:良好的社会环境是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之一,但社会环境不起决定作用:

  A:社会环境的影响是自发、偶然、零碎的,没有好既定目的,也不按一定方向长期系统影响儿童,所以它不能决定儿童身心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B:人们接受环境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过程

  为什么说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1、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培养人的活动

  2、学校教育是通过专门训练的教师来进行的,相对而言效果较好

  3、学校教育能有效地控制、影响学生发展的各种因素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表现在:1、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做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二)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

  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内容教育启示

  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和阶段性由低级到高级,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如身体发展是按"从头部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到全身的边缘方向"发展的,人的思维是从形象到抽象,记忆是从机械记忆到意义记忆发展等。

  阶段性即人一生经历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少年期、青年期和成年期。每一阶段都是前一阶段延续,又是后一阶段的准备。1、其顺序性决定了教育工作的顺序性,教师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循序渐进",而非"拔苗助长"。

  2、其阶段性要求教育需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提出不同要求,采用不同内容和方法,切忌"一刀切"

  2、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1、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速度不同(身高)

  2、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逻辑思维)教师应抓住儿童儿童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进行教育 ,以取得最佳 效果

  3、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1、稳定性:顺序性、年龄特征等大体相同稳定

  2、可变性:稳定是相对的,在不同教育条件下,同一年龄阶段儿童身心发展水平不一样教师看到稳定性,把它作为施教出发点和依据;同时看到可变性,尽量创造良好的社会和教育条件,充分挖掘潜力,使之更快更好地发展

  4、身心发展具有个别差异性同一年龄阶段儿童,由于遗传素质、环境影响和教育不同,身心发展速度和水平因人而异教师要因材施教,长善救失

  第二节 幼儿教育

  一、什么是幼儿教育

  1、对3-6岁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幼儿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后半段,前面与0-3岁婴儿教育衔接,后面与初等教育衔接,是一个人教育与发展的重要而特殊的阶段。

  2、广义: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方面发展有目的的活动,如看电影,参加社会活动,均属此类;

  3、狭义:幼儿园和其它相关幼儿教育机构,对幼儿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活动。

  二、幼儿教育性质(重点)

  幼儿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幼儿教育性质

  1、基础性学前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是终身教育的开端,是国民教育体系重要组成部分

  2、公益性学前教育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我是教育是一项公益性事业,任何组织个人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举办教育机构

  三、幼儿园教育目标

  目标: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多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幼儿园目标具体表现: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和体育活动兴趣

  2、发展智力,正确运用感官和语言能力,培养有益兴趣和初步动手能力,增强对环境的认识

  3、爱家乡,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等良好品德

  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四、幼儿教育的任务(重点)

  0-3岁早教机构任务培养小儿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得到发展:进行爱、诚实、勇敢良好品德教育;模仿和语言能力以认识周围环境事物,使智力发展;小儿基本动作锻炼,增强抵抗力;培养良好生活习惯及美学的观念。

  幼儿园的任务3-6岁1、促进幼儿身心和谐发展:实施保育和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全面发展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2、为幼儿家长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3、为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打好基础:幼儿园与小学密切联系,应互相配合,注意两个阶段的相互衔接

  五、幼儿园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依据(重点)

  为什么以游戏为基本活动要点

  1、游戏是幼儿最喜爱的活动,是幼儿生活的主要内容幼儿常把生活,学习和劳动变成游戏活动,幼儿喜欢游戏,还喜欢把一切活动游戏化

  2、游戏是幼儿对生长的适应,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为解决幼儿身心发展与实际能力间的矛盾,应让幼儿参与游戏。幼儿身心发展水平决定了幼儿游戏水平,其游戏内容与其身心发展水平是一致的

  3、游戏是幼儿的自发学习游戏不仅仅是一种消遣,还是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幼儿在游戏中学习,在游戏中健康成长

  六、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重要性(重点)

  环境创设是根据幼儿园教育目的及幼儿发展特点进行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精心创设的。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不仅是美化需要,而是将教育意图隐含在环境中,有效促进幼儿身心发展。

  为什么要开展环境创设要点

  1、幼儿园环境可以启发幼儿智力参与创设中,激发其学习兴趣,增强求知欲,启发智力,最终获得认知学习的内在动机

  2、~~可以提高幼儿感受美、欣赏美的能力参与创设中,体验创造美的乐趣,感受合作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3、~~可以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参与创设中,通过与教师同伴的交流互动中,逐渐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实现从"自然人"到"社会人"的转变。

  第三节 幼儿教育发展

  1、1816年欧洲最早的,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幼儿教育机构是欧文于1816年在苏格兰的新拉纳克创办的幼儿学校。

  2、世界上第一所以"幼儿园"为名的幼儿教育机构是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倍尔于1840年在勃兰根堡创办的。

  3、1903年,我国创办了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湖北武昌的湖北幼稚园

  4、1923年陈鹤琴创办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

  国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著作

  1、夸美纽斯-17世纪 捷克1、人文主义儿童观(儿童比金银珠宝更珍贵,金银有价,儿童无价,是上帝的生气勃勃的现象)1、《母育学校》世界上第一部论述学前教育的专著

  教育史上的"哥白尼"和"现代教育之父"2、重视早期教育:儿童是无价之宝,一切有赖开端,早教是今后的美好的基础)2、《世界图解》1658 世界上第一本依据直观原则编写的课本,看图识字带有插图的百科全书

  3、遵循自然(儿童不论贫富都应接受教育)

  4、提出"泛爱"主义的教育主张

  5、学前教育统一学制(6---- 6-12---12-18-----18-24)

  国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著作

  2、卢梭-法国1、强调儿童的发现(儿童期具有独立性的价值)1、《爱弥儿》

  2、强调教育应当尊重自然,反对揠苗助长,提出自然教育思想,从而形成教育史上的自然主义教育

  3、教育阶段论(0-2---2-12-----12-15----15-成长)

  4、提出"否定教育"观点(教育要与儿童自然性发展一致起来)

  国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著作

  3、裴斯泰洛齐-19世纪 瑞士1、教育实践活动《隐士的黄昏》

  世界上第一个明确提出"教育心理学化"的教育家

  西方史上第一位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付诸实践的教育家2、提倡爱与实施爱的教育《林哈德和葛笃德》

  3、提出要素教育理论(数目、形状、语言为教学基本要素)《葛笃德怎样教育她的子女》

  《母亲读物》

  《我对人类发展中自然进程的追踪考察》

  国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著作

  4、福禄贝尔-德国1、创建了世界上第一所幼儿园《人的教育》

  "幼儿园之父"2、明确提出了幼儿园的任务《母亲与儿歌》

  3、创制了"恩物"-活动玩具"来吧,为我们的儿童生活吧"

  4、强调游戏在幼儿园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游戏是儿童内部需要和冲动的表现)

  5、强调作业的重要性

  国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著作

  5、杜威-20世纪影响最大的教育家 美国1、提倡以儿童为中心-"儿童中心主义"《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学校"-美国幼儿教育发展的经典性记录2、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经验的改造《儿童与课程》

  3、提出以经验为基础的课程-"做中学"教学原则《学校与社会》

  国外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著作

  6、蒙台梭利-20世纪 意大利1、推崇遗传,重视引导儿童的自发冲动---(遗传第一位,环境第二位,它能改变,肋长抑制,但它从来不能创造)《童年的秘密》

  确立感觉教育、语言教育、纪律教育、数学入门教育2、提出教育必须与儿童发展的敏感期相吻合(行为规划-2-6岁;对颜色声音触摸敏感期-2-4岁)《教育人类学》

  3、注重感官教育(通过感官对幼儿进行智育)

  4、通过"工作",使自由与纪律相协调---由内而外而非由外而内的强加,强调儿童的自发活动

  5、爱护信任儿童,细心观察和机智、及时地指导儿童

  6、提供有准的环境

  国内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著作

  1、陶行知-生活教育1、农村幼儿教育事业的开拓者

  2、重视幼儿教育

  3、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4、教学做合的的教育方法

  5、解放儿童的创造力

  国内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著作

  2、陈鹤琴-活教育1、反对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幼儿教育,提倡适合国情的中国化幼儿教育

  2、反对死教育,提倡活教育(以自动代替被动,做中教,做中学;凡幼儿能做的能想的,让他自己去做去想)

  3、幼儿园课程理论-五指活动 :健康,社会,科学,艺术,文学活动

  4、重视幼儿园与家庭的合作(家庭+学校)

  国内著名教育家教育思想著作

  3、张雪门-生活即教育,行为即课程,行为课程理论1、幼稚园行为课程的组织《幼儿教育新论》

  2、幼稚园行为课程的教学方法(以行为为中心,以设计为过程)《中国幼稚园课程研究》

  3、论幼稚师范的见习和实习

  第四节 学前教育的原则与特点

  一、学前教育的原则(重点)

  (一)教育的一般原则1、尊重儿童的人格尊严和合法权益的原则

  2、发展适宜性原则

  3、目标性原则

  4、主体性原则(儿童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儿童学习的创设者、观察者、引导者)

  5、科学性、思想性原则

  6、充分发展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学校,家庭,社区,街道,市场,田野,广播,电视,游戏,旅游等)

  7、整合性原则(活动目标、内容、过程的整合,教育资源的整合)

  (二)学前教育的特殊原则1、保教合一的原则

  2、以游戏为基本活动的原则(游戏最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是儿童最愿意从事的活动,最满足儿童需要,具有其它活动所不能替代的教育价值。游戏是儿童最好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内容和形式的结合)

  3、教育的活动性、多样性和直观性原则

  4、生活化和一日活动整体性的原则

  补充:发展适宜性原则包含四层含义

  (1)教育设计、组织、实施既符合儿童的现实需要,又有利于其长远发展

  (2)教育设计、组织、实施循序渐进,既适合儿童的现有水平,又有一定的挑战性

  (3)教育必须促进儿童德智体美诸方面全方面发展

  (4)面向全体,关注个体差异

  补充:科学性、思想性原则,应做到以下几点:

  (1)教育内容健康,科学:对儿童有积极向上的引领作用,利于儿童正确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形成正确的概念和对事物的科学的态度

  (2)教育要从实际出发,对儿童健康发展有利:从实际出发,对儿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教育形式活泼,教学方法多样;教师和家长以身作则,言行一致,身教重于言教。

  (3)教育设计和实施要科学、正确:教师和家长了解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认识事物的规律,因势利导地安排教学;教师对知识准确掌握,注意各学科、各知识间的联系,选择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科学地组织幼儿一日活动,合理安排活动时间和活动质量。

  补充:充分发展教育资源,坚持开放办学的原则

  (1)与家长合作共育

  (2)开门办学,与社区合作

  (3)学前教育机构、家庭、社区一致的教育

  补充:保教合一的原则

  1、保育和教育是学前教育两大工作重点

  保育主要是为儿童生存、发展创设有利环境和提供物质条件,给予儿童精心照顾,助其身心健康发展;教育重在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发展儿童认知、情感、社会性等,引导儿童学习必要的知识技能-----保育和教育是学前教育全部内容

  2、 保育和教育工作互相联系、互相渗透

  二、学前教育的基本特点(重点)

  1、学前教育的非义务性(入围是自愿非强迫)

  2、保教结合

  3、启蒙性(生理发育、心智发展、个性萌芽的初级阶段)

  4、直接经验性(认知水平低,故认知事物主要通过感官和动作,获取直接经验,其思维方式主要通过具体形象思维,为其提供丰富的实物材料和真实的生活情形,帮助其获得直接经验)

  第五节 幼儿园班级管理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内涵

  (一)内涵:班级管理是学前教育机构管理的核心工作。

  (二)目的:1、发展幼儿的自律行为的有序性

  2、发展幼儿良好的情绪和情感

  3、幼儿园正常生活学习的保障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内容、方法和原则

  (一)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内容1、生活管理

  2、教育管理

  3、物品管理

  4、其它管理

  (二)幼儿园班级管理的方法1、规则引导法---最常用的方法

  2、情感沟通法

  3、互动指导法-注意师生互动的适当性、适时性、适度性

  4、榜样激励法-健康、形象、具体、权威

  5、目标指引法-目标与行为要清晰、具体

  (三)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原则1、主体性原则-幼儿作为学习者的主体地位

  2、整体性原则-全体幼儿及其它管理要素的管理

  3、参与性原则-教师参与

  4、高效性原则-人力、物力和时间投入最小化,效益最大化

  三、幼儿园班级管理的功能

  班级是学前教育机构的基层组织,也是一个多功能的整体组织,其功能和作用如下:

  (一)生活功能-生活集体有序

  (二)教育功能-教育集体,共同价值观和目标,提高效率和教学质量。约束儿童行为,增强集体意识,克服儿童自我中心,儿童间相互交流相互影响,为实现"人人教我,我教 人人"提供条件

  (三)社会服务功能---幼儿园同时为家长参加工作、学习提供便利条件

  第六节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客观题以及结合幼儿园活动设计)

  一、总则

  1、幼儿教育的性质和根本任务:幼儿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学校教育和终身教育的奠基阶段。

  幼儿园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

  3、幼儿教育的外部原则:幼儿园必须适应社会发展变化,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同时促进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的进程。

  4、幼儿园教育内部原则: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重点,以游戏为重本活动,保教并重,关注个别差异,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

  5、幼儿园教育自身特点: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需要,使其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教育内容与要求

  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求

  该领域重点追求什么教师应做什么 ,怎样做点明该领域知道主要特点,其教和学的主要特点

  其主要的价值取向教育内容点明该领域特别应当注意的有普遍性的问题

  健康领域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

  1、身体健康,情绪安定愉快1、建立良好师生关系,营造温馨愉快的环境1、保护幼儿生命及身体和心理健康

  2、生活习惯良好,有基本生活自理能力2、学校+家庭培养良好生活和卫生习惯2、鼓励自理、自立尝试

  3、基本安全保健常识,会保护自己3、安全、保健教育3、尊重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组织活动

  4、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4、开展丰富户外游戏及体育活动4、根据幼儿特点组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体育活动

  语言领域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已考过)

  1、乐意与人交谈,礼貌1、创造自由宽松语言环境,支持幼儿与教师同伴间交谈1、语言能力是在运用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发展幼儿语言的关键是创设一个幼儿想说敢说喜欢说并得到积极应答的环境

  2、倾听对方 理解日常用语2、养成幼儿注意倾听的习惯,发展语言理解能力2、幼儿语言的发展与其情感、经验、思维等方面发展密切相关,因为发展语言的重要途径是互相渗透各领域教育,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扩展幼儿的经验

  3、清楚表达自己的想法,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3、鼓励大胆表达想法3、教师与幼儿的个别交流,幼儿间自由交谈等,对语言发展有特殊意义

  4、喜欢听故事看图书4、接触优秀儿童作品4、对有语言障碍的儿童给予特别关注,家庭+家长密切配合,提高其语言能力

  社会领域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

  1、主动参与各项活动-自信心1、引导其参与集体活动1、社教具有潜移默化的特点,故应渗透在多种活动中,创设一个幼儿关爱支持喜爱的环境,避免单一的言语说教

  2、乐意与人交往,互助合作-同情心2、提供表现其长处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2、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交往、游戏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3、遵守日常社会行为规则3、努力解决困难,学习自律及尊重他人3、社会学习是一个漫长的积累过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密切合作,协调一致共同促发展

  4、爱父母、老师、同伴,祖国,不惧困难-责任感4、爱公物、玩具、爱祖国

  科学领域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

  1、对周围事物、现象感兴趣-好奇心,求知欲1、引导幼儿对周边事物进行探究,为其探究创设宽松环境,支持鼓励每个幼儿的想法1、幼儿的科学教育是科学启蒙教育,重在激发幼儿的认识兴趣和探究欲望

  2、运用感官,探究问题2、提供丰富可操作的材料 ,方便其运用多种感官、多种方式进行探索2、要尽量创造条件让幼儿参加探究活动,使其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体验发现的乐趣

  3、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体验数学的重要和有趣3、引导其对数、量、形、时间产生兴趣,引导其积极参加讨论3、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实际生活,利用身边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的对象

  4、爱护动植物,珍惜自然资源-环保意识4、帮助其了解自然、环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从小事入手,培养环保意识和行为

  艺术领域目标内容与要求指导要点

  1、初步感觉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1、引导其接触周边美好的人事物,丰富其感性经验和审美1、艺术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应充分发挥艺术的情感教育功能,促进其健全人格的形成。避免仅看重活动结果,忽视过程。

  2、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表现自己的情感2、在艺术活动中针对不同特点和需要,让幼儿得到美的培养和发展其艺术潜能2、幼儿的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地表达,克服过分强调 技能技巧的倾向

  3、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3、展示自己的作品,相互交流,自由表现,用不同艺术形式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肯定、分享和尊重每位幼儿的想法和创造3、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表达过程中逐渐发展的,教师的作用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

  4、鼓励用身边物品美化自己的生活,帮助幼儿提高表现技巧和能力

  三、组织与实施

  新《纲要》第三部分,明确了幼儿教师的角色定位,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应尊重幼儿权利、发展规律、特点、水平、个体差异;教师要以关怀、接纳、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