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如何让幼儿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

2015-1-26 16:51| 发布者:神经病| 查看:17554| 评论:0

摘要:  二期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珍视孩子的生成,使我们的幼儿拥有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面对36岁的孩子,生成性课程的资源从哪里来?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 ...

  二期课程改革让我们每一位教师珍视孩子的生成,使我们的幼儿拥有的真正属于自己的课程。面对3"6岁的孩子,生成性课程的资源从哪里来?叶澜教授曾说过:"课堂应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现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孩子的思维带有明显的跳跃性和随意性,常常会跳出教师预设的内容,常会有与课前预设不一致甚至相矛盾的意外情况发生。幼儿在活动中的学习状态,包括他们的兴趣、积极性、注意力、学习方法与思维方式、合作能力与质量、发表的意见、建议、观点,提出的问题与争论乃至错误的回答等等,无论是以言语,还是以行为、情绪方式的表达,都是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生成性资源。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 面对如此之多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我们又该如何实施呢?下面是我在实施过程中形成的一些粗浅的经验。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是恒古不变的真理,方案教学中的"生成活动",是孩子们最喜欢的活动,之所以受到孩子们的喜欢,正是顺应了这个原则。作为一种具有先进教育理念的活动--生成活动,最大的特点是活动的生长点与孩子的兴趣紧密相连,活动的展开以孩子内在的需求做动力,课程常常表现为"计划不及变化快"。通过参与方案教学的实施,也使我认识到,在生成活动中,我们一方面要尊重孩子的兴趣需要,另一方面要重视教师的支持、帮助、引导,而老师的观察力是激发孩子在预设课程中生成新的活动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捕捉教育契机,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促成生成和预设的相互转化,在更高层次上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

  《幼儿园课程指南》中明确指出:

  教师"预设"与孩子"生成"是幼儿园课程形成的主要方式。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加强"预设"与"生成"的相互渗透,有机结合。生成课程是在孩子的学习活动、游戏活动、生活活动等中由孩子自发生成的问题而形成的课程内容或主题。教育实践证明:孩子的生成活动往往是以幼儿生成问题引发而来的。因此,关注孩子的生成活动,必须要关注孩子生成的问题。所以,生成课程在新课程中的凸现,赋予了孩子更多的生成问题的机会和条件。教师的"回应"就是指教师从孩子中捕捉有价值的问题,适时适宜地回应,并引导他们去探索、去挑战。意大利的瑞吉欧方案教学思想中有这样一句话:"接过孩子抛过来的球,并抛还给孩子。"它告诉我,作为一名教师,要随时注意观察孩子,及时捕捉孩子有价值的问题,然后再把问题"还给"孩子,让他们"接过球",投入新一轮的思考、探索,从而使活动不断深入。

  在孩子"生成活动"时,教师"如何处理"是二期课改需要研究和突破的难点,也是幼儿园教师最困惑的一个问题。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边摸索、边实践、边反思、边总结,形成了粗浅的经验。

  一、聆听、分析孩子心声

  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伴随着大量的言语谈话,信息交流。孩子是一本书,是一本丰富多彩的书,是成人永远读不完、读不透的书。孩子们好奇好问,其中包含了许多能促进孩子发展的内容,而这时教师就应该是一位细心的聆听者,去聆听孩子谈论的热点话题。在聆听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并能适时地给予积极的回应与适当的指导。我们良好的态度直接影响孩子说的信心,我们支持和赞赏有助于孩子树立成就感和

  价值感。在参与中,我们注重与孩子互动,使他们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丰富语言、学会聆听、表达、学会围绕话题交谈,积累相互对话的经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如在预设的主题"秋天"活动中,我带孩子到外面去捡落叶,但是在捡落叶时,小朋友只是关注的是:垃圾桶上为什么画图案?马路上红颜色写的30T是什么意思?公用电话上为什么要画一个话筒?……针对孩子们的好奇心,我就让他们收集小区、商场、马路边等各种各样的标志,通过收集,孩子们提出了很多问题:"我想了解标志有什么用?""我想了解为什么标志要这么多?……"孩子那一瞬间生成的主题火花,十分有教育价值,孩子们是那么的感兴趣,而且标志对于孩子们来说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他们有话可说,有问题可问,我想孩子们不会感到遥不可及的,于是"会说话的标志",这一主题活动就生成了。

  正是由于我的留心观察、聆听才发现了来自孩子生成的活动主题。当活动的内容是他们所喜欢和感兴趣的时候,孩子所表现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是我难以想象的,孩子的潜能得到了真正的发挥。在二期课改中,孩子是主体,但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应充分地发挥。不要认为课程改革了就盲目地追随,反正孩子生成的就对,教师的主导意识就不需要了。其实在我的教育过程中,不是所有孩子生成的问题都轰轰烈烈地推动和开展,而是捕捉孩子生成的东西是否有价值,如果孩子生成的内容对其自身的发展并没有价值时,我就予以转化或淡化,如果个别孩子还是十分的感兴趣,怎么办呢?就进行个别指导,满足一下孩子的需要即可。

  二、宽容、理解孩子心理

  1、对孩子要有信心、有耐心,不急于求成。

  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结构有一个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无论是动作的内化,还是新的概念的形成都依赖于儿童反复作用的过程,都需要一定的时间。根据这一观点,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我做到:对孩子自己的探索活动不直接指点;对孩子的疑惑不急于表态;孩子在活动中碰到困难不急于帮助、代替,让孩子自己去探索,自己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在活动过程中,我注意观察孩子的发展水平,在教育中等待,在等待中观察,在观察中寻找教育的契机。

  例如:在主题活动"春天"中,有这样一个活动,孩子们在幼儿园内寻找春天发芽的树。正当大家争相把自己发现发芽的树告诉老师的时候,几个"小顽皮"却离开了"大部队",偷偷的钻在大松树下。只见吴雨杭小朋友用小手帕在包着什么东西,然后往裤子的口袋里塞,于是我挥挥手向他示意,问到:"小雨杭,你发现了什么宝贝?" 小雨杭拿出他的小手帕打开,小朋友们马上叫了起来:"小雨杭把小芽苞摘下来了,小芽苞要疼的呀……"我看了看小雨杭说:"小雨杭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把小芽苞摘下来好吗?" 小雨杭被小朋友们说的有点害怕,看到我鼓励的眼神,他说:"我想把小芽苞带回家种。"我马上问小朋友们:"小雨杭把小芽苞带回家,小芽苞能发芽吗?"孩子们马上议论开来,意见分成了两派,于是我请小雨杭将小芽苞分给别的小朋友一点,让他们在教

  室里试一试。过了几天,孩子们的答案开始一致起来,有的是问了爸爸妈妈,有的是自己做了试验,他们都认为小芽苞离开了大树是不能发芽的。小雨杭也表示以后不摘小芽苞了。

  小雨杭摘小芽苞的行为,在寻找春天发芽的树的活动中,似乎是一个极不和谐的音符。面对这一"另类"的声音,教师的处理是尊重的、民主的。一句"小雨杭,你发现了什么宝贝?"充满了童趣;"小雨杭你告诉我们,为什么要把小芽苞摘下来好吗?" 亲切地询问拉近了师生的心理距离。教师以一个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身份参与孩子平等对话,聆听孩子的心声,让孩子在一种轻松、活跃的心理状态下敞开心扉。因此,要让孩子敢于生成,教师就要尊重孩子,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问题,蹲下身子来与之平等对话,建立亦朋友亦师生的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孩子在教师的面前敢于大胆的发表自己的想法见解,听到这些"另类"的声音往往就是孩子生成的活动的资源。

  2、平等对待孩子引发孩子自主发展

  教师如果以高高在上的教育者的身份出现在孩子的面前,势必使孩子与教师之间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孩子们对教师从心底里敬畏,那么,孩子或沉默不敢发表见解;或人云亦云没有新意。那么教师就听不到来自孩子内心深处的"声音"。因此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是孩子敢于"生成"的第一环。在一次"有趣的果实"整个主题活动过程中,孩子自主地收集、分析、处理有关果实的信息资料;自主地交流分享着有关果实的经验;自主观察、发现、探索着果实的秘密;自主地对未来的果实进行想象和创造一种孩子充分自主的学习方式。孩子不再是被动的受教对象,而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更多地顺应着孩子的兴趣和需求,观察了解孩子,聆听支持孩子。如本次活动原来教师预设的分享交流环节:孩子分果实的特征、分类、用途、生长几个内容进行交流,但孩子的兴趣点却始终集中在玉米及一些高科技农业成果上,教师也就顺应着孩子的需要走,让孩子充分交流、质疑、分享。

  三、质疑、调控教师适时

  新《纲要》指出:要"善于发现儿童感兴趣的事物、游戏和偶发事件中的隐含的教育价值,把握时机、积极引导。关注孩子在活动中的表现与反应,敏感地觉察他们的需要,及时以适当的方式应答,形成合作探究式的师幼互动"。

  教师是孩子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我们关注生成不能仅停留在捕捉到教学实践中即时生成的生动情境,充满童趣的问题,孩子反馈的信息。如果不进行价值引导,他们只是一个情境,一个问题,一个信息而已,毫无价值可言。生成活动对教师价值判断提出了新的挑战。在大量生成与预设的交替进行中,教师要对孩子的反应作出快速的价值判断,这对教师是一个极大的挑战。就像上面举到的"小芽苞"的例子,如果教师只是捕捉到了孩子的这一行为而不加以引导,那么孩子非但没有后续精彩的试验与探索,而且很可能使这个孩子遭到小朋友的责备,使他的探索热情扑灭在萌芽阶段。

  《幼儿百科辞典》中对探索的界定是:"探索是个人主动的从多方面探讨求答案,解决问题。"这里的"寻求答案"首先就是要有问题,因为有了问题,才有可能带着问题去寻求答案,所以在探索活动中的"质疑"--既探索活动展开时发现问题,是至关重要的。但是仅有孩子的"质疑"是不够的,教师的"质疑"也是回应孩子的一种良好催化剂。在一次户外活动时,孩子们在大型玩具边玩,沈少杰小朋友突然在滑滑梯下专注地寻找着……孩子们也围了过去,看到这种情况,我就问孩子们:"你们在找什么呀?"孩子们奇怪地问我:"这里的蚯蚓跑哪儿去了?"我对他们笑笑,说:"那么还有什么地方你们看见过蚯蚓的?"孩子们又到种植园地、草地、操场旁等地方去找,可是还是没有找到,我又提出了第二个问题:"想一想你们以前是在什么时候找到的呢?"通过两个"质疑",我促进了孩子的思考,并使孩子产生了许多自己的想法,而且这些想法完全不受成人的影响。孩子有自己的理论,教师的不断"质疑"就是促进孩子用自己的头脑、用自己的观点,去思考和解决问题,使生成和回应步步相扣,假如我不"质疑",那么孩子的生成火花就有可能自生自灭,所以这时教师的回应作用就是让他们的探索兴趣越来越浓、越来越持久、越来越深入,不断提高孩子的探索意识,培养探索精神,为孩子的探索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调控"要求教师因人而异,当孩子由于能力的原因而遇到困难无法进一步发展时,教师要伸出手帮一把,"调控"还要求教师事先从孩子的角度出发,对孩子有可能出现的状况有预算,并做好准备,当孩子出现问题时,能适时地"调控"。"调控"的方法很多,看你老师如何随机应用。在一次给兔子喂食物的过程中,我想到有可能孩子

  会说兔子喜欢吃肉、吃鱼,所以在准备时我提供了鱼和肉,在孩子们提出兔子喜欢吃鱼吃肉时,我就让幼儿自己去试一试,同时帮助孩子在认知冲突中解决问题,获得有益的经验,有效地推进了主题。假如没有教师的"调控",就有可能影响活动的进展方向和进展速度,也就根本谈不上激发孩子的生成活动了。教师的"调控"和"质疑"把孩子的生成活动和教师的回应推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对教师的我也面临着一种更大的挑战。

  四、体验、感受社会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社会是个大舞台,更是一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活教材。它为我们的新课程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也为孩子们的活动贡献了更详尽、更生动、更感性、更富有人情味的环境,从而使知识变得活起来,在社会中得到拓宽、发展、延伸,让幼儿有问题可问、有话可说。为此,我就带领幼儿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进自然。不仅引导幼儿要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说,用手操作,更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思考,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从超市物品的摆放到包装;从马路车辆的行驶、停放到各种标记;从自然中的花草虫鱼;从家庭中的井水到自来水等孩子们在亲身体验和感悟中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对于孩子们生发的种种问题,老师及时予以支持和鼓励,在点点滴滴、日积月累之中,孩子自主生成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

  在超市里,面对包装精美的物品。孩子们问"为什么有的物品包装是透明的,有的是不透明的?为什么有的用纸包装,有的用尼龙袋包装?物品要包装,人要不要包装呀?"菜场里,"为什么有的萝卜是红颜色的,有的是白颜色的?为什么美国的芹菜大,中国的芹菜小?"小河边,"为什么这条河里的水黑糊糊的啊?小鱼生活在这条河里会不会死掉啊?"等等。

  如同旅游一样,我们一定不会喜欢一段索然无味的旅程,我们渴望的是精彩的、奇妙的、充满激情的经历。二期课改犹如精彩的旅程,孩子们的变化显而易见,他们开朗、自信、敢想敢说、富有想象、对学习及新奇的事物充满探索欲望,二期课改非常关注孩子,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过程和孩子的生成活动,在孩子体验到"学习是快乐"的同时,我也体验到了教学是如此美好。我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幸运儿,我期盼着新的收获,我愿与新课程同行!





1、下载 幼师帮手机APP,百万幼师同分享!幼儿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
2、下载 亿妈汇手机APP,百万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妈妈育儿的必备工具!
3、下载 孕妇宝手机APP,百万孕妇面对面交流!孕妇必备的孕产工具!
4、APP安装方法:手机打开亿师官网(www.yishiwang.net )网页最底端选择客户端安装!

5、关注"幼儿园教育"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幼儿园教育"-关注带有幼师帮图标平台
6、关注"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号 qq23419676)
7、加我微信:qq835226297(每天分享幼教资源) 联系QQ:2870247344(注明幼师身份) 幼师Q群:107616762 (注明信息来源及幼儿园名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