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教学大纲

2014-12-15 12:41| 发布者:奇思妙想| 查看:9841| 评论:0

摘要: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72   周学时数:2   学分:2   课程类型:必修   开课系:学前教育系   执笔人:   审核人:   一、教育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幼儿 ...

  课程编号:

  课程总学时:72

  周学时数:2

  学分:2

  课程类型:必修

  开课系:学前教育系

  执笔人:

  审核人:

  一、教育目的与要求

  1、教学目的:培养学生综合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让学生学习到最基本的、最实用的知识和技能。

  2、教学要求: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育制度、教育课程和幼儿园活动最基本的要素,从而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我国学前教育思想中的精华分析学前教育活动案例并指导学生的学前教育活动设计实践

  二、教学内容及学时安排

  教学内容                                   理论课时         实践课时

  绪论                                         1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             6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         14                3

  第三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设计           26                10

  第四章  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技能             8                 4

  总课时  72                                   55                17

  绪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明确学习的意义,学会学习的方法。

  【重点与难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学习方法

  【教学时数】1

  【本章主要内容】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是幼儿园教师设计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指导用书。它是以我国的教育方针为指导,以《规程》为出发点,以《纲要》为依据,以幼儿的全面发展为根本而编写的教材。本书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

  这部分内容主要概括阐述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特点和基本类型,以及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

  这部分内容主要从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应具备的基本要素入手阐述了教育目标的设计、教育活动计划的制定、教育活动方法的选择与运用、幼儿园环境的创设等。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设计

  这部分内容主要按照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分别阐述了各自的目标、内容、组织方法,以及幼儿在上述各领域的发展特点,并以案例及点评的方式说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法。

  (四)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技能

  这部分内容主要阐述了幼儿园教师在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时应具备的基本技能,如导入、讲解、提问、观察等,以及这些技能的综合运用,并特别就新教师如何适应幼儿园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说明。

  二、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意义

  (一)幼儿园教师进行教育活动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二)为新教师从事和胜任幼儿园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础

  (三)有助于幼儿教师形成科学的幼儿教育理念

  三、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方法

  (一)要密切联系相关学科的基础知识

  (二)要培养自己多方面的能力与技能

  (三)要联系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实际

  (四)养成搜集整理教育信息的良好学习习惯

  【参考书目】

  [1]张琳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黄瑾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思考题】

  1、为什么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主要内容

  3、学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的方法

  第一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

  【重点与难点】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6

  【本章主要内容】

  o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o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o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

  《纲要》第三部分"组织与实施"的第二条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这里的"教育过程"可以说包括了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是广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而狭义的幼儿园教育活动则是指教师在一定时间内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幼儿为主体的教育活动过程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一)广泛性和启蒙性

  (二)趣味性和游戏化

  (三)综合性和整合型

  (四)随机性和潜在性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类型

  (一)按特征分类

  1、生活活动

  生活活动是指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的进餐、饮水、睡眠、盥洗、如厕等,几乎占了幼儿在园的一半时间。

  2、区域活动

  区域活动又称活动区(活动角)活动,是指幼儿在活动区内进行的以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之一,是满足幼儿不同兴趣和需要的最好途径。常见的活动区有:角色游戏区、积木区、音乐角、嬉水区、沙池区、科学区、语言角、美工区、故事角、图书区等

  3、教育活动

  教育活动是指由教师依据目标专门设计组织的有目的、有计划的活动,主要包括教学、节日的庆祝、做操、劳动、参观、运动会、郊游等。

  (二)按教育内容分类

  1、分学科式教学活动

  分学科教学历史久远,自20世纪50年代起至90年代初,受苏联幼儿园教育思想的影响,按学科划分的课程成为我国普遍采用的一种课程模式。

  学科课程是指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即把有价值的知识系统化,形成一定的科目或学科,将这些知识传授给学生,以达到教育目标的课程。幼儿园的学科课程具有启蒙性的特点。幼儿园一般开设计算、语言、常识、音乐、体育、美术等学科。

  对于新教师来讲,掌握分科教学的方法仍是组织教学活动的基础,待具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之后再进行综合、整合,灵活地运用。

  2、综合主题式活动(或称单元式主题活动)

  综合主题式活动主要是指以某一主题为中心组织课程,打破学科或领域的界限,把学习内容融会成一种新的体系。 综合主题式活动的特点 在于建立各学科之间的自然的、有机的联系。其教学内容既可以是以某一学科知识为线索,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的知识体系,又可以是以幼儿兴趣为出发点的有益的系列活动内容。

  3、按领域分类的活动

  《纲要》在"教育内容与要求"中明确规定:"幼儿园的教育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五大领域,各领域的内容相互渗透,从不同的角度促进幼儿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

  (三)按组织形式分类

  1、集体活动:一般是在教师的直接指导组织下进行的活动。它的特点是全班幼儿在同一时间内做同样的事情,活动过程以教师的引导和组织为主。此种形式最为普遍,效率也较高。

  2、小组活动:就是将全班幼儿分成几个小组进行的活动。分组可以使教师安排的,也可以是自发组织的活动。小组活动的特点是容易调动幼儿主动积极的操作材料,促进幼儿和小伙伴、教师的谈话或交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此种方式越来越受到幼儿的欢迎。

  3、个体活动:一般是由一个教师面对一两个幼儿进行指导的活动,也可以是幼儿自发的、自由的活动。这种活动形式更易于教师增强对幼儿的了解,因材施教。

  集体、小组、个体活动有着不同的教育功能,必须互相配合、合理交替、互相补充。

  (四)按学习方式分类

  1、接受式学习:指幼儿通过教师呈现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过程。这种方式相对简单,易于操作。

  2、体验式学习:指幼儿亲身介入实践活动中,通过认知、体验和感悟,在实践过程中获得新的知识、技能、态度的方法。特点:情境性和活动性。这种方式的组织适宜教师在比较了解幼儿的基础上进行。

  3、探究式学习:指以幼儿自主的发现、探究和解决问题为主的学习方式。这是目前在幼儿园教育中越来越提倡的一种学习方式,但这一学习方式更需要教师具有较高水平的组织能力、探究能力,并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

  4、合作式学习:指以共同目标的设计和达成为先导,以互动合作为基本动力,以小组合作为基本形式的学习活动。这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运用的较多的一种学习方式,也比较适合中大班幼儿。

  (五)其他形式的活动

  1、全园活动:全园活动是指根据某一主题、某一类的教育内容而开展的全园性的集体活动。

  2、亲子活动:亲子活动是指对婴儿及家长实施亲子同乐、亲子互动的活动。一般以3岁以下的婴幼儿为主。亲子教育是幼儿园与家庭教育相结合的一种早教模式。

  另外,组织幼儿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参观博物馆、为社区服务、救助小动物等,都可以成为幼儿全面发展的必不可少的形式和内容。

  以上介绍的种种教育活动形式具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它们之间不是互相排斥的,而是交叉融合的,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教育目标加以灵活运用,更好地发挥它们各自的功能和作用。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幼儿园课程

  (一)幼儿园课程

  幼儿园课程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的的手段,是帮助幼儿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以促进其身心全面和谐发展的各种活动的总和。

  (二)二者的关系

  1、从广义的角度理解,幼儿园课程包含幼儿在园的一切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两个等同的概念。

  2、从狭义的角度理解,幼儿园课程为一门一门的学科,那么幼儿园课程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则是两个互为关联的概念。幼儿园课程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及实施的依据和基础,幼儿园教育活动则是幼儿园课程得以实现的中介和途径。

  第二节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一、我国幼儿园教育目标概述

  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各级各类教育事业培养人的统一的质量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国家的教育目的在幼儿园教育这一阶段的具体化,是国家对幼儿园提出的培养人的规格和要求,是全国各类型幼儿教育机构统一的指导思想。

  (一)我国幼儿园教育总目标

  《规程》第一章第三条明确规定,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即幼儿园的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二)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目标

  《规程》第一章第五条规定幼儿园保育和教育的主要目标是:

  1、促进幼儿身体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协调发展,增强体质,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和参加体育活动的兴趣。

  2、发展幼儿智力,培养正确运用感官和运用语言交往的基本能力,增进对环境的认识,培养有益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培养初步的动手能力。

  3、萌发幼儿爱家乡、爱祖国、爱集体、爱劳动、爱科学的情感。培养诚实、自信、好问、友爱、勇敢、爱护公物、克服困难、讲礼貌、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以及活泼、开朗的性格。

  4、培养幼儿初步的感受美和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三)五大领域目标

  1、健康领域目标:身体健康,在集体生活中情绪安定、愉快;生活、卫生习惯良好,有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知道必要的安全保健常识,学习保护自己;喜欢参加体育活动,动作协调、灵活。这一领域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形成身心和谐的健康观念。

  (2)养成保护和锻炼并重的健康方式。

  (3)注重健康行为的形成。

  2、语言领域目标:乐意与人交谈,讲话礼貌;注意倾听对方讲话,能理解日常用语;能清楚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事;喜欢听故事、看图书;能听懂和会说普通话。这一领域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重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2)提倡早期阅读能力的培养。

  (3)关注语言教育环境的创设。

  3、社会领域目标:能主动地参与各项活动,有自信心;乐意与人交往,学习互助、合作和分享,有同情心;理解并遵守日常生活中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能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事,不怕困难,有初步的责任感;爱父母长辈、老师和同伴,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这一领域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

  (2)促进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

  4、科学领域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这一领域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层含义:

  (1)保持、鼓励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

  (2)发展幼儿实际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

  (3)提高表达与交流能力。

  (4)数学与科学的有机融合。

  (5)关爱环境,珍爱生命。

  5、艺术领域目标:能初步感受并喜爱环境、生活和艺术中的美;喜欢参加艺术活动,并能大胆地表现自己的情感和体验;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进行艺术表现活动。这一领域的目标主要包含以下几层含义:

  (1)通过艺术活动激发情趣、体验审美感、体现成就感。

  (2)艺术活动是幼儿自我表达的重要方式。

  (3)幼儿艺术活动是一种精神的创造活动。

  以上五大领域的目标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了促进幼儿在情感、态度、能力、知识、技能等方面的发展,而且各领域之间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健康领域是幼儿成长的基础;语言领域是幼儿交流交往、提高认知水平的基本条件;社会领域是幼儿发展的组成部分;科学、艺术领域是培养幼儿全面素质的重要方面。

  二、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体系

  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结构体系可分为五个层次:幼儿园教育总目标→幼儿在五大领域的发展目标→各年龄班幼儿发展的学期目标→各年龄班幼儿发展的月目标→各年龄班幼儿发展的具体活动目标

  三、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途径

  (一)幼儿教师是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

  (二)幼儿园一日活动实施是幼儿园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

  (三)创设良好的幼儿园环境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基本条件

  (四)幼儿园与家庭、社区的合作是实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必要手段

  目标的实现是自然的、流畅的,每一个"即时目标"的达成,都是以"中、长期目标"为方向的,各目标均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发展。目标又是可调整、可生成的,在活动过程中,教师要不断分析幼儿的各种行为,接纳幼儿生成的各种有价值的信息,适时调整自己的预设目标。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纲要》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是全面的、启蒙性的,可以相对划分为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并提出了各自的内容和要求。但这些内容和要求仍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实际上是一种观念性、方向性、指导性的内容,而不是具体的、直接可操作的内容。具体的教育内容是落实教育目标的载体,因此,本教材依据《纲要》的精神,根据幼儿园的实际,将幼儿园教育内容进一步具体化,使初学者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有一个全面而初步的了解。

  一、幼儿园健康教育

  (一)保健方面

  1、日常生活习惯:主要包括掌握洗手、刷牙的基本方法;养成穿脱、整理衣服的习惯;会使用手帕或纸巾;坐、站、行、睡姿势正确;按时排便;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会整理活动用具;保持玩具清洁;关心周围环境的卫生等。

  2、饮食与营养:主要包括情绪愉快,愿意独立进餐;认识常见的食物,平衡膳食,少吃零食,主动饮水;按时进餐,保持清洁,进餐习惯良好等。

  3、身体认识与保护:主要包括了解自己身体的外形和主要器官,认识与保护五官;初步掌握换牙、护牙的知识;用眼卫生;积极配合疾病预防与治疗;具有探索生命现象的兴趣;知道快乐有益于健康,逐步学会调节不良的情绪情感,形成积极开朗的性格。

  4、自身安全:主要包括对日常生活中安全常识与规则的了解及遵守,在过马路、乘坐交通工具、玩大型运动器械时能注意安全;认识有关的安全标志,遵守交通规则,初步形成自我保护意识;了解应对意外事故(如火灾、雷击、地震、台风等)的常识,具有基本的求生技能。

  (二)体育方面

  1、基本动作发展

  2、基本体操和队列队形

  3、器械类活动和游戏

  4、形成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愿意参加体育活动,积极参加户外体育锻炼,知道体育锻炼对身体发展的积极作用。

  二、幼儿园语言教育

  幼儿语言教育主要培养幼儿在倾听、表达、欣赏文学作品和早期阅读方面的能力。

  1、学习说普通话

  2、语言交往能力

  3、学习文学作品

  4、早期阅读

  5、日常生活中渗透语言的学习

  三、幼儿园社会教育

  1、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2、爱护自然环境,适应社会环境

  3、遵守社会规范,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习惯

  4、加强对自我的认识、对他人的认识

  四、幼儿园科学教育

  (一)科学方面

  1、认识周围的自然环境

  2、认识常见物品和材料

  3、认识常见的科学现象

  4、探索发现活动

  (二)数学方面

  1、量与计量

  2、数与数量关系

  3、几何图形

  4、空间方位

  5、时间

  五、幼儿园艺术教育

  (一)音乐方面

  1、歌唱活动

  2、韵律活动

  3、打击乐器演奏活动

  4、音乐欣赏活动

  5、识谱

  (二)美术方面

  1、绘画活动

  2、手工活动

  3、欣赏活动

  【参考书目】

  [1]张琳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杨文尧主编,《幼儿园活动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何幼华主编,幼儿园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许卓娅主编,幼儿园课程理论与实践,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5]冯晓霞主编,幼儿园课程,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石筠韬主编,学前教育课程论,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思考题】

  1、什么是幼儿园教育活动,它有何特点?它有多少种类型?

  2、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什么?

  3、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有哪些?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要素

  【教学目的与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理论,树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幼儿教育观。

  【重点与难点】幼儿园教育目标和具体内容

  【教学时数】17

  【本章主要内容】

  o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o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

  o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的设计

  o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法的设计

  o幼儿园环境的设计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概述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教师在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在了解和掌握幼儿的现有水平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对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实施步骤的预期;或是追随幼儿的兴趣,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选择一定的教育内容和方法,对幼儿实施教育影响的方案。

  不同类型的教育活动设计体现了不同的教育理念和课程设计思想,但首要的和贯穿始终的设计原则是以幼儿为本,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发展的经验。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原则就是教师指导幼儿园活动的一般原理和设计教育活动方案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和指导思想。它是以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为核心、以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为前提、以幼儿的年龄特点为依据制定的,是建立在选择教育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创设教育活动的环境、调动多方面因素的基础之上的,也是幼儿园教师长期教育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同时也是评价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依据之一。在进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时一般遵循以下原则:

  (一)思想教育性原则

  思想教育性原则是指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过程中发挥各种因素的教育功能、作用及影响,培养幼儿形成对待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

  这就要求教师选择的内容必须是积极的、正面的、能引起幼儿愉快情绪的内容,使幼儿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发展他们良好的道德情感和审美情感,形成对周围事物的正确态度。在各种教育活动中,教师还要注意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以及勇于和善于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

  (二)科学发展性原则

  科学发展性原则是指向幼儿传授的知识、观点、技能等应该是正确的、准确的,要符合幼儿认识规律,能够促进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使幼儿从现有的水平向"最近发展区"发展。(注:最近发展区是20世纪30年代,苏联著名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创造性地阐明了教学、学习与发展之间的辩证关系。他指出,儿童发展任何时候不是仅仅由成熟的部分决定的。他说,至少可以确定儿童有两个发展的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儿童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教师提出的智力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可能的发展水平,即儿童还不能独立完成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痛过模仿和自己努力才能完成的智力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差异则为"最近发展区"。)

  1、教师在选择活动内容时要充分考虑幼儿的可接受性,符合幼儿的认识规律,注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2、教师向幼儿传授的观念、知识技能应是正确的、准确的。

  3、由于幼儿神经系统易兴奋、易疲劳,因此设计活动时要科学合理的安排幼儿的活动时间、活动强度,一日活动中注意动静交替,在同一活动中注意采用多种方式有动有静地开展活动。

  (三)趣味直观性原则

  趣味直观性原则是指组织活动时要利用幼儿的各种感官和已有经验,根据幼儿思维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充分运用各种直观教学手段或游戏的方式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形成愉快的学习气氛。

  教师应根据教育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幼儿的实际,恰当地运用直观手段、生动形象的语言等,增加活动的趣味性。常用的直观手段有观察实物和模具、电化教学、语言描述、动作示范等。

  (四)启发探索性原则

  启发探索性原则是指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善于启发诱导,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幼儿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引导幼儿积极思考,提高幼儿主动获取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教师应多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如提问、比较、观察、游戏、示范、讲解、创造问题情境和联想等,让幼儿多看、多听、多想、多说、多做,积极进行想象、思维和创造性的智力活动,去获取知识和技能。特别是在语言技能上,教师要善于运用通俗、准确、简练有趣的语言讲解知识、设计问题。

  (五)主体活动性原则

  主体活动性原则是指在教师的组织、启发、引导下,通过幼儿自身的实践活动、探索活动来学习并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

  (六)全面渗透性原则

  全面渗透性原则是指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有教育价值的因素对幼儿进行教育,将各项教育任务和内容渗透到幼儿一日的生活活动之中,做到幼儿事事、时时、处处皆能接受生动而规范的教育,这样才能高质量的实现幼儿园教育的目标。

  (七)艺术创造性原则

  艺术创造性原则是指教师能够艺术性地、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法、手段、形式等组织各类教育活动。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程序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是有一定程序和规律的。可以简化为一个公式:

  目标+兴趣、需要和经验+环境和材料→活动

  "目标"是指幼儿园教育的目标;"兴趣、需要和经验"是指幼儿感兴趣的、需要的或者已经具备的经验和技能及年龄特点;"环境和材料"是指可利用的具体的环境因素、材料等;"活动"是指活动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等。

  教育活动的设计虽然有较大的灵活性、变通性,但可以灵活变通的只是设计的程序,而不是其中的要素。

  (一)以"目标"为起点设计的活动程序

  在每一个教育阶段都有比较具体的教育目标。一般从目标出发设计的活动主要是针对全班幼儿的。

  (二)以"兴趣、需要和经验"为起点设计的活动程序

  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常常是一个新的活动的起点,关键在于教师要敏感地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物中所具有的内在价值,这类活动可以是针对全班或某个幼儿。

  (三)以"环境和材料" 为起点设计的活动程序

  一年中的季节和节日、生活中的偶发事件、一件随手可得的材料等都可作为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

  (四)以"活动方案"为起点设计的活动程序

  选择他人已经设计好的活动,或参照自己以往组织的较成功的案例,并在此基础上进行重新设计。

  四、巩固练习

  根据以下图中提供的内容设计其活动方案的简明线索

  (一)以目标为起点的活动设计

  培养幼儿身体的协调性

  (二)以环境和材料为起点的活动设计

  各种包装纸,如糖纸等

  (三)以幼儿的兴趣需要为起点的活动设计

  幼儿喜欢玩沙、玩水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

  一、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意义

  (一)教育目标指明了幼儿全面发展的方向

  (二)教育目标指导着幼儿园教育的全过程

  (三)教育目标是评价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依据

  二、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依据

  (一)依照相关的政策法规

  1、199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

  2、1989年《幼儿园管理条例》

  3、1996年《幼儿园工作规程》

  4、2001年《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

  (二)反映社会的要求

  (三)遵循教育的总目标

  (四)符合幼儿生理、心理发展的需要

  三、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要求

  (一)要科学的分解教育目标

  分解教育目标即将幼儿园总的教育目标层层分解为可执行、可操作的具体的活动目标,不仅要考虑各领域的目标,还要考虑各年龄班的特点。例如健康领域中体育运动的基本动作"跑":会一个跟一个跑;会手脚协调地向指定方向跑;会变向跑;会听信号变速跑;会灵活躲闪跑。

  (二)教育目标的内容要全面

  无论制定哪一层次的教育目标,一般都要包括幼儿全面发展的各个方面和每个方面的全部内容,比如体、智、德、美,或态度、情感、知识、技能、方法,或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等。例如中班科学活动"丰富多彩的塑料制品"的目标是:(1)通过对具体实物的观察比较,让幼儿在探索中认识各种塑料制品,知道他们的特点;(知识目标)

  (2)幼儿自主了解塑料制品在人们生活、生产中的用途;(能力目标)(3)幼儿通过亲身体验和观察,建立初步的环保意识。(情感态度目标)

  (三)教育目标的实施要有连续性和一致性

  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分为若干个不同的阶段来完成。每个阶段目标之间要互相衔接,体现幼儿心理发展的渐进性和连续性;同时,不同层次的目标之间要协调一致,使每一层教育目标都能成为实现上一层目标的有效环节。

  (四)要适时调整教育目标

  教育目标可以根据幼儿的特点、表现、兴趣、"最近发展区"等进行适时调整。这就要求教师有较强的随机应变的能力,因势利导,灵活地对幼儿进行教育,而不是拘泥于事先制定的计划或方案。

  (五)教育目标的表述要准确

  在幼儿园教育的目标体系中,教育活动目标是最具体的,是完成幼儿园教育任务和总目标的基础。因此,教师学会恰当地制定和表述教育活动目标,既是切切实实实现幼儿园保育目标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教师能力的重要途径。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在活动过程的设计之前完成。目标是活动过程的依据,又是评价活动的一项重要指标。幼儿园活动过程的设计是围绕它的活动目标展开的,因此要注意活动目标与活动过程的统一,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目标在前,活动在后"。另外,目标的设计一定要具体、明确、可操作性强,突出重点,符合幼儿的经验水平,避免过于笼统、概括和抽象,脱离幼儿实际。

  教育活动目标一般应包括三个方面,即三个维度:情感态度目标、知识技能目标、能力培养目标。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的设计

  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是指为实现幼儿教育的目的任务,由幼儿园教师根据《纲要》所规定的内容和要求,结合幼儿园的实际和幼儿的特点,设计安排向幼儿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工作方案和实施规划。

  一、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的要求

  (一)体现《纲要》精神

  1、终身教育的理念

  2、幼儿为本的理念

  3、面向世界的理念

  (二)符合幼儿特点

  1、3~4岁是学前初期,也是幼儿园小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1)生活范围扩大;(2)认识依靠行动;(3)情绪作用大(4)爱模仿

  2、4~5岁是学前中期,也是幼儿园中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

  (1)活泼好动;(2)思维具体形象;(3)开始接受任务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

  3、5~6岁是学前晚期,也是幼儿园大班的年龄,其主要特点

  (1)好问、好学;(2)抽象能力明显萌发;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4)个性初具雏形

  幼儿之间不仅存在明显的年龄差异,还存在着智力发展的差异、动作水平的差异、语言发展的差异等,因此幼儿教师在制定计划时必须以幼儿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为出发点,以幼儿教育的基本理论为指导,制定出符合幼儿实际水平的教育计划。

  (三)保持系统性和统一性

  在安排幼儿园的教育活动中,应做到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各年龄班之间、各学期之间,甚至月、周、日都要保持衔接,保证教育过程的连贯性。同时,在对幼儿教育的过程中,即在日常生活活动、教学活动以及室内外的游戏活动、与家长的配合工作等方面,要注重发挥教育工作的整体作用。另外,幼儿园的所有工作人员,尤其是同一班级的工作人员要统一认识、步调一致,保证教育工作的一致性和统一性。

  (四)具有可行性

  制定教育计划必须因地制宜,结合地区环境、季节特点、本园实际,特别是师资条件、设备情况等,使计划具有可行性,如某一课程模式的实施、教具的使用等,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同时,作为指导教育工作的依据,计划必须具体,突出重点,并有实施的具体措施、要求、步骤和方法等,便于执行和检查。

  (五)坚持创新型

  制定教育计划必须适应幼儿园教育改革的发展形势,如对人才培养的要求的变化、教育理念的更新、课程模式的创新等,要具有一定的时代性。因此,在制定幼儿园教育计划时,教师除了要不断总结整理自己的实践经验外,还应不断学习尝试新的教育模式,提高幼儿园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二、制定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的步骤

  (一)全面了解分析情况

  1、了解本园的基本情况,如办园思想、管理方法、现行的课程模式、工作重点、设施状况、玩具资料等。

  2、了解本班的具体情况,主要采用观察、调查等方法正确评估本班幼儿的智力、体质的发育程度及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等;分析前一阶段执行计划、完成任务的情况,取得成绩、经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等;现有器材、玩具、书刊、经费等物质条件;,明确本学期的季节特点及本地区的社会人文特点等。

  (二)明确任务

  在掌握实际情况的基础上,按照《纲要》中规定的教育内容和要求,明确计划期内的具体任务,经过层层分解,最后具体落实到诸项计划之中。

  教育任务不但要具体,而且要全面。幼儿园的日常生活活动、教育教学活动、节日庆祝活动及家长工作等,都应在计划中不同程度的反应。

  (三)选定内容

  幼儿园教育目标是通过教育活动的内容来实现的。因此,明确了任务以后,必须广泛收集有关资料,有比较的选择那些符合幼儿实际的,科学的、思想性和趣味性相统一的教育内容;或对指定的内容进行挖掘、综合、创新,以增添活动的情趣,产生对幼儿的吸引力,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幼儿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幼儿在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四)安排时间

  根据确定的教育内容,结合幼儿园和班级的实际情况、地区和社会的客观环境、季节特点以及前期的实践经验,本着全面照顾、保证重点的原则,将教育内容分解,并计算出教学时数,在时间上给予科学合理的安排。特别是对于专项教育活动,在时间安排上应统筹安排,如"六一"庆祝活动、参观旅游活动、运动会等。

  (五)编写计划

  编写计划是教师制定教育计划的最后形成阶段。计划的编写应有一定的规范,可以用文字说明,也可以用表格、网络图式显示;可以简述,也可以详述。但是,不管采取哪种编写形式,都要注意目的明确、要求具体、条理纲目清楚、简明扼要、重点突出、切实可行、便于检查。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的种类

  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是多种多样的,它们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纲要》所规定的任务、内容和要求,是幼儿教师开展教育工作的依据和全面实现幼儿教育任务的基本保证。

  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可以按照不同的角度分类。本教材根据计划的时间,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计划分为学年计划、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日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

  (一)班级学期计划

  在每学期开始前,由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制定。班级学期工作计划大致包括以下内容:本班情况分析、男女比例、幼儿智力水平、道德和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及家庭教育状况等;对本班幼儿在体、智、德、美各方面的教育要求、对个别幼儿的教育要求,教材内容的确定以及按要求完成教育任务的具体措施,家长工作的内容要求和联系方式等;班级学期教育的总体目标,包括身体发展目标、认知发展目标、社会性发展目标以及个别教育目标等;新班幼儿的接待工作或大班幼儿的入小学前的准备工作等。

  (二)班级月工作目标

  班级月工作计划,是在每学期开始前按年龄班,由幼儿教师根据班级学期工作计划,紧密结合本班幼儿实际情况和季节特点制定的月工作计划。大致内容包括:上月幼儿情况分析、各领域活动(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大领域)、对幼儿的个别教育、环境设计、家长工作等。一般是由有经验的教师参与制定。

  (三)班级周工作计划

  班级周工作计划,是根据班级月工作计划制定的周教育工作计划(或活动安排),它是在上一周计划执行的基础上制定的,一般是在前一周末设计完成并由园长审阅后执行。它是通过每日活动安排体现一周的教育工作重点、内容要求和具体措施,是各年龄班教师每周教育工作的依据。

  每周工作计划是幼儿园比较具体的一种教育计划。它包括从幼儿入园到幼儿离园期间幼儿每日活动的各方面和各环节。其中,幼儿生活与组织的常规内容及要求,如晨检、早操、睡眠、进餐、卫生要求等,不必天天写,只需要将要求综合写在计划的相应栏内,每天按预定的方式进行即可。但新的教育内容和要求必须详细写在计划内,如一周的工作重点和每日的工作重点、对个别幼儿教育的要求、家长工作等。其中教育活动主要包括有组织的活动、区域活动等,这些都要通过周计划清楚地反映出来。

  (四)班级一日活动计划

  班级一日活动计划是按照周工作计划的安排进一步详细制定的每日活动计划。具体包括:入园,早操,早餐,活动区游戏(美工区、计算区、益智区、科学区、玩具加工区、表演区、语言区、棋类区等),教学活动前准备(如厕、喝水),教学活动,过渡环节(如厕、喝水、外出服装及鞋的检查、自查),户外活动,午餐前活动,午餐,散步,午睡,起床(午检、穿衣服、梳理头发等),午点、户外活动、晚餐,离园等。

  (五)单项活动计划

  1、教学活动计划(又称课时计划或教案等)

  教学活动计划主要指教师根据学期计划、月计划、周计划中的教学内容安排,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而制定的具体的教学活动方案。它阐明在一定的活动时间内要做什么、怎么做、完成什么目标等。教学活动计划应在教学活动之前完成,一般包括以下内容:

  (1)活动名称:指本次活动的具体名称或主题。注意应标明班级、幼儿人数、活动日期。

  (2)活动目标:主要阐明期望幼儿通过这一活动能达到的目标。包括情感态度或行为习惯目标、能力培养目标、知识技能目标等方面。叙述要具体明确、重点突出、操作性强。

  (3)活动准备:主要包括经验准备,如幼儿学习画汽车,那么就可以到马路边对汽车进行实地观察;如果画小动物,就可以到动物园参观,加深对动物的了解。此外,还包括活动的材料准备,如材料的名称、所用的数量、场地的安排等。

  (4)活动过程:主要体现目标的实施过程和步骤。一般包括开始、基本、结束三个部分。

  开始部分:又称导入部分,主要目的是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可以通过猜谜语、讲故事、提出生活中的问题、出示教具、设置情景等方式导入。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提出问题,为启发幼儿的思考和下一步的活动做准备。强调自然导入,时间占整个活动的1/6。

  基本部分:是完成各项活动目标的主要过程。可采用不同的方法和形式,如操作、练习、讨论、实验、谈话等。

  要求围绕目标、循序渐进、层次清楚,这一部分的时间相对较长,约占整个活动的2/3。

  结束部分:主要是归纳整理本次活动的内容。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可以进行整个活动的评价、小结或展示活动的成果,也可以让幼儿参与归纳整理、总结和评价。时间不宜过长,约占整个活动的1/6。

  (5)活动延伸:如果有未完成的内容或其他相关的内容,可以利用其他时间继续进行。

  (6)活动评价:一般在活动结束后由教师本人或其它教师对整个活动过程给予客观的评价。

  【活动案例赏析】

  小班音乐游戏活动:《小兔和狐狸》

  2、家长会工作计划

  家长会是幼儿园普遍采用的一种家园合作方式,有全园性的,有年级与班级的,还有其他不同类型的家长会。

  案例1:家长会工作计划(中班)

  会议时间:2011年9月1日

  会议地点:中一班教室

  参与对象:带班教师、全体家长

  会议内容:

  (1)介绍班级教师。

  (2)新学期工作计划。

  教育教学:本学期,根据幼儿年龄特点及家长的需求,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将从生活中选题,以节日、季节、自我保护、民间艺术、我的家乡等主题开展活动。其间穿插了数学方面的知识,包括数字的认知、数量、时间、空间、方位等知识的传授。本学期内容比较丰富,学习量大。同时还请家长准备练习本,孩子做练习,对增强孩子的理解能力会有很大的帮助。这也可为孩子进入小学顺利适应小学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3)家园共育。

  ①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②幼儿园教育与家庭教育互相配合。

  (4)幼儿在园生活情况介绍。一杯二巾制。每个孩子都有自己固定的小毛巾、小杯子。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标识(或小动物或水果),便于幼儿认识。

  (5)学习自己吃饭。孩子在幼儿园要学会自己用筷子吃饭。

  (6)自己穿脱衣服、叠被子。

  (7)懂礼貌、讲文明。孩子每天入园要和老师问好,和小朋友问好。平时要学会礼貌用语。其实孩子的学习很大部分来源于模仿,所以不管是我们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孩子树立好榜样。

  家长如有疑问或有何意见、建议,请提出来以便我们共同探讨。让我们本着"一切为了孩子"的共同目标,携起手来,把我们的孩子培养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

  3、运动会工作计划

  运动会是幼儿园经常举行的综合体育活动,有全园性的,有年级与班级的;有按季节举行的,如春季运动会、秋季运动会;也有其他类型的,如亲子运动会等。

  运动会之前的筹备工作是非常重要的,如器械、场地、时间安排、安全措施、教师分工等,需要幼儿园各部门的全力配合。

  案例2:运动会计划(大班)

  时间:2011年5月16日上午9:30

  参加范围:大班全体幼儿,家长(自愿参加)

  活动目标:

  (1)能积极参与自己选择的运动项目。

  (2)能较好地与同伴配合,共同完成比赛项目。

  活动准备:

  (1)和幼儿一起设计运动会项目,并制作运动项目胸牌和奖牌。

  (2)幼儿自由报名,每人选择2到3个项目参加运动会。

  (3)在每天的晨间锻炼活动中,提供所需要的运动器械,让幼儿反复练习,为运动会做准备。

  (4)《运动会进行曲》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1)运动员入场

  幼儿挂着自制的运动项目胸牌,在《运动员进行曲》的音乐声中,精神抖擞地入场。

  幼儿集体进行早操表演。

  (2)小小运动会开幕

  根据运动会项目表,逐项进行比赛。①小兔搬家:跨障碍物跑;②我是解放军:投掷赛;③小牛拉车:接力赛跑;④亲子游戏:花样拍球????

  运动器械的准备、更换、收拾等,由参加该项目比赛的幼儿协助教师共同完成。

  鼓励幼儿积极参加比赛,争当文明观众。

  (3)运动项目

  (4)举行颁奖仪式

  在雄壮的进行曲音乐声中,颁发各个项目的金、银、铜牌或小奖品。

  采访个别运动员,请他们谈谈自己的感受。

  活动建议:

  (1)在设计运动会项目时,教师可启发幼儿回忆看过的体育比赛或玩过的体育游戏,动脑筋设计,要求有一定的速度、力度。与此同时,还可给运动项目起个有意思的名字,如蚂蚁搬豆、小牛拉车、小老虎下山等,曾强趣味性。

  (2)如有接力赛,可引导幼儿规定每组人数,并事先选好队员,共同练习。

  总之,在以上各类计划中,新教师主要应先学会制定班级一日工作计划和具体活动计划,其他各种计划一般在具备了一定的工作经验之后才能逐渐掌握。值得注意的是,计划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还要根据各班的实际情况、季节的变化、偶发事件的发生等,进行及时的调整。

  第四节  幼儿园活动方法的设计

  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法的设计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基本要素中最核心、最灵活的要素。同样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效果会明显不同。初学者首先要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常用的一般方法,在有了一定的初步认识和实践之后,才有可能进一步灵活地选择和运用,达到"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的境界。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方法概述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是指为了完成一定的活动任务,师生在共同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既包括教师教的方法,也包括幼儿学的方法。根据不同的角度,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会有不同的分类,一般分为以下各类:

  直观类方法:包括观察法、演示法、示范法、范例法、欣赏法等;

  语言类方法:包括讲述法、讲解法、谈话法、描述法等;

  实践类方法:包括练习法、操作法、游戏法、表达法、发现法、记录法等。

  组织教育活动时选择和使用哪些方法,要根据目标和任务来决定,还要考虑活动的性质、活动内容的特点、幼儿年龄特点、幼儿园环境和设备条件等。一般在教育活动中应综合运用各种方法,以取得较好的效果。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方法

  (一)直观类方法

  直观类方法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方法。它是教师在教育过程中配合讲述、讲解向幼儿显现事物、教具或作示范性实验和表演,借以说明和印证所讲授知识的一类方法。

  这类方法的最大优点是可以使幼儿直接获得感性认识,形成清晰而深刻的表象,便于理解和记忆;同时,还有助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引起他们的兴趣,更好地巩固所学的知识。

  1、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教师有计划、有目的的引导幼儿感知客观事物的一种方法。(对个别事物的观察、比较性观察、长期系统性观察)。

  运用观察法的要点:

  (1)观察前,要创设观察的条件,提供观察对象,确定观察的内容。

  (2)观察开始时,教师要向幼儿提出观察目的,引起观察兴趣,引导幼儿自始至终有目的地进行观察(即观察什么)。

  (3)观察过程中,教师要运用语言和手势进行指导,教幼儿按顺序观察或运用比较的方法观察,同时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参与观察,并有意识地在观察活动中发展幼儿的语言(即怎么观察)。

  (4)观察结束时,要总结幼儿观察的印象,让幼儿将观察到的知识进一步巩固和条理化。同时还应组织幼儿做观察记录,记下他们的感受、体验、发现和认识。记录可采用笔录、磁带、绘画等多种形式。

  运用观察法时,还应强化感官训练,让幼儿看一看、听一听、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年龄越小的幼儿越应加强感官训练。

  2、演示法

  演示法是指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向幼儿出示各种实物、教具、模型进行示范性操作的一种方法。这种方法常与讲述法、谈话法一起使用。(分步演示、连续演示、局部演示、对比演示、反复演示等)。

  运用演示法的要点:

  (1)使全体幼儿都能看清演示的对象,把注意力集中在对象的主要方面。

  (2)辅以简明扼要的讲解,使演示的事物与所学的知识紧密结合。

  (3)演示要技巧熟练、造型准确、程序正确、动作清楚、速度适宜。

  3、示范法

  示范法是指教师通过自己的语言、动作所做的教学表演,为幼儿提供具体模仿的范例。如在语言活动中,教师应经常运用语言示范,发展幼儿的叙述、描写、创造性讲述及朗诵能力;在美工、音乐、体育教学中,则通过动作示范,帮助幼儿掌握学习内容和动作。(完整示范、部分示范、分解示范、不同方向示范等)。

  运用示范法的要点:

  (1)运用示范动作时,要选择好位置,使每个幼儿都能看清楚。

  (2)示范动作要慢一些,而且要清楚准确,并适当加以解释。

  (3)进行语言示范时,要声音洪亮、吐字清楚、用词准确、速度适中,富有表现力。

  4、范例法

  范例法是指按教学要求提供给幼儿一种可模仿的榜样,它是形象的、具体的。在思想品德教育中,可以优秀

  人物为范例;在教学活动中,可向幼儿出示各种样品,如绘画、纸工、泥工样品等,供幼儿观察、模仿学习。这种方法多用于美术、美工的教学。

  范例包括图片、模型、玩具、画册、实物标本以及教师画的图画或做的手工,贴绒样品等。

  运用范例法的要点:

  (1)教学中范例的大小以让每个幼儿看清楚为宜。

  (2)范例的难易程度要与幼儿实际水平相适应。

  (3)范例要色彩鲜艳、画面清晰、形象突出、具有典型性。

  (4)范例要多样化,能从不同角度反映事物的面貌,以开阔幼儿的思路,为其创造性表现提供基础。

  (5)范例的运用要恰当,一般不宜多用,以免影响幼儿想象的发挥。

  5、欣赏法

  欣赏法是指教师指导幼儿体验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借以陶冶情感的方法。如艺术美和自然美的欣赏,有助于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丰富精神生活;道德行为的欣赏,有助于培养道德品质和高尚的理想情操;理智品质的欣赏,有助于培养求知兴趣、科学态度、创造精神。

  运用欣赏法的要点:

  (1)引起幼儿欣赏的兴趣。欣赏前联系幼儿的经验和当前的情景,启发诱导幼儿欣赏的愿望。

  (2)利用各种情境激发幼儿强烈的情感反应,如"惊讶、赞叹、钦佩、敬仰"等,使幼儿受到感染和教育。

  (3)培养幼儿欣赏美好事物的能力和鉴别真与假、善与恶、美与丑的能力。

  附:活动片段

  【例1】认识蝴蝶(小班)

  (在自然角)观察蝴蝶标本,让幼儿观察蝴蝶的外形特征,教师启发性提问:蝴蝶的身体像什么?蝴蝶头部有什么?和跌身体两侧有什么?(观察法)

  【例2】小白兔和大黑熊(大班)

  欣赏《小白兔和大黑熊》的音乐。教师引导幼儿认真倾听音乐,从音乐的高低、快慢的变化上感知音乐所塑造的两种不同的音乐形象:表现大黑熊的音乐低而且慢,表现小白兔的音乐高而且快。(欣赏法)

  【例3】我帮爷爷奶奶做事(中班)

  示范排图讲句子。教师:今天要学习把几张图片排成横排,然后讲一句话,先看老师怎么做的。教师挑选小朋友、报纸、爷爷的图片排成横排,然后讲:我帮爷爷拿报纸。视情况再示范一次,如我帮奶奶挂衣服。

  (示范法)

  (二)语言类方法

  语言类方法是指通过教师的语言表达,向幼儿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说明道理,使幼儿直接获得知识的教学方法。这是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应用最为经常和普遍的一类方法。

  语言类方法最大的优点是不仅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也便于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系统、完整的知识。这种方法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直观法、游戏法、操作法等配合使用。

  1、讲述法

  讲述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生动地叙述、说明要讲解的教学内容、教材的一种教学方法。是语言教学活动的主要方法。讲述法包括叙事、描述、解释等表述方式,类型有讲述实物、看图讲述、编故事等多种。

  运用讲述法的要点:

  (1)讲述的语言要正确、生动、形象、富有感情,能引起幼儿的兴趣,要把握好语言的速度、语音的变化、感情的色彩等。

  (2)讲述要简明扼要、重点突出,要运用儿童化语言,让儿童能听懂。

  (3)讲述之前,教师要交代清楚讲述的要求;讲述过程中,要提醒幼儿围绕讲述对象进行讲述。

  (4)教师要注意倾听幼儿的讲述,及时给予鼓励和必要的帮助,但切忌用过多的指点干扰幼儿的讲述。

  4、讲解法

  讲解法是指教师通过口头语言向幼儿解释和说明知识、材料、规定、要求等的教学方法。它经常伴随演示、示范、范例、谈话等方法一起使用。如说明观察对象的特征,口头指示怎样观察,解释知识的难点,解说操作的方法等。讲解法可以帮助幼儿了解事物或现象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征,把不认识的事物转化为能理解的内容,是幼儿学习和巩固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的重要方法。

  运用讲解法的要点:

  (1)讲解要抓住重点、难点和关键,深入浅出,必要时可适当重复讲解。

  (2)教师讲解的语言要准确、清晰、简练、形象、生动、通俗易懂,符合幼儿的理解能力和接受水平,能引起幼儿的兴趣。

  (3)讲解要条理清楚,便于幼儿记忆。

  4、谈话法

  谈话法是指用提问、答问、讨论等方式进行教学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提问,引导幼儿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回答问题,借以获得新知识或检查知识、巩固知识。这种方法容易集中幼儿的注意力,激发幼儿积极的思维活动,发展语言表达能力,提高教学效果。该法在各类教育活动中被广泛运用。

  运用谈话法的要点:

  (1)要在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进行。

  (2)所提的问题需经过周密思考,要围绕主题、紧扣活动目标,具体明确,负有启发性、逻辑性,既要面向全体幼儿,又要照顾个别幼儿水平。

  (3)教会幼儿注意听清问题,针对问题用响亮声音回答,培养幼儿回答问题的能力和良好习惯。

  (4)教师要注意耐心倾听幼儿的回答,及时肯定、补充,作出明确的结论,并鼓励幼儿向教师质疑。

  4、描述法

  描述法是指教师运用形象化的语言描绘、讲述所教授知识内容的教学方法。它会唤起幼儿头脑中鲜明的表象和丰富的联想,帮助幼儿理解事物,获得间接知识,发展形象思维能力。描述法适用于幼儿园的各种活动。

  运用描述法的要点:

  (1)语言要绘声绘色、优美而富于感情,把事物描述的生动、具体、形象鲜明。

  (2)描述要有一定的顺序,可与观察相结合。

  附:活动片段

  【例4】下雨前(中班)

  结合图片,讲解为什么下雨前小动物的活动会发生变化。

  (1)出示图片一,讲述小白兔碰见蜻蜓姐姐的情节(讲解蜻蜓下雨飞得低的原因)。下雨前,空气很湿润,小虫子的翅膀沾了水,飞不高。蜻蜓要捉虫子吃,所以飞得很低。

  (2)出示图片二,讲述小白兔碰见小鱼的情节(讲解为什么下雨前小鱼游到水面上来)。下雨前,水下氧气少,小鱼在水底闷得难受,就只好游到水面上来透气。 (讲述法与讲解法相结合)

  【例5】好吃的早餐(小班)

  早餐之后……

  教师提问:(1)刚才咱们早餐吃的是什么?(2)你还吃过哪些早餐?(3)你最喜欢吃什么早餐?(4)吃了早餐后你感觉怎么样?

  这些问题可让幼儿自由结伴交流,也可让全班有耳机中潭。教师参与谈话活动,引导幼儿围绕主题,运用提示和平行谈话的方法,始终将幼儿的注意力集中在"早餐"上,并逐步扩展谈话范围,让幼儿学习新的谈话经验,提高谈话水平。(谈话法)

  (三)实践类方法

  实践类方法是指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创设多种以幼儿为主体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训练幼儿的各种感官,达到进一步理解知识、巩固技能、加深记忆的一类教学方法。

  实践类方法最大的优点在于幼儿是学习的主体。幼儿在实践活动中反复练习、动手操作,调动了各种感官的协调活动,促使幼儿的大脑处于积极状态,使幼儿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准确、系统、完整的知识,而且记忆深刻,兴趣深厚。实践类方法包括练习、操作、游戏、表达、发现、记录等具体方法。

  1、练习法

  练习法是指在教师的帮助、辅导下,通过多次重复地练习,使幼儿熟练地掌握知识和技能的一种方法。它是巩固新知识、形成技能技巧和习惯的基本方法。

  运用练习法的要点:

  (1)使幼儿明确练习的目的、任务和具体要求,在理解的情况下自觉练习。

  (2)教会幼儿运用正确的练习方法,使幼儿获得有关练习方法和实际运用的清晰表象,并鼓励幼儿的创造精神,防止盲目模仿和机械重复。

  (3)练习的方式要多样化、游戏化,由少到多、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逐步提高要求,以提高幼儿练习的兴趣,避免单调、乏味的重复。

  2、操作法

  操作法是指幼儿通过亲自动手操作直观教具、玩具,在摆弄物体的过程中进行探索,从而获得知识、经验和技能的一种方法。幼儿的发展必须通过自身的活动进行,动手操作是幼儿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也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是进行科学、数学、美术等活动的主要方法,如科学活动中的小实验、数学活动中对教具的摆弄,以及美术活动中的剪纸等。一般常结合游戏、练习等方法综合使用。

  运用操作法的要点:

  (1)明确操作的目的。如通过操作获得经验、巩固技能、探索新知。

  (2)要为幼儿提供充足的操作材料,一般人手一份。同时要保证给幼儿充分的操作时间去摆弄物体,去思考和探索,以达到操作的目的,充分发挥教具、材料的作用,切忌走过场。

  (3)在幼儿动手操作之前,应向幼儿说明操作的目的、要求和具体的操作步骤、方法。在幼儿操作的过程中,教师要观察幼儿的操作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引导幼儿积极思考和探索。在操作结束后,要讨论操作的结果,以帮助幼儿归纳在操作中获得的感性经验。

  (4)操作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不同年龄的幼儿提出不同的要求。

  3、游戏法

  游戏法是指通过在教师指导下进行有规则的游戏活动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方法,是深受幼儿欢迎的一种教学方式。运用游戏法进行教学是幼儿园教育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在游戏活动中,可提高幼儿学习的兴趣,集中幼儿的注意力,促进幼儿各种感觉器官和大脑积极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学习效果,如经常采用的智力游戏、体育游戏、音乐游戏、语言游戏、综合游戏等。一般来说,幼儿年龄越小,就越要多采用这种方法。

  运用游戏法的要点:

  (1)游戏的内容要健康、积极,要有益于幼儿的身心发展。

  (2)根据不同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选择、创编不同形式的游戏;应根据游戏的内容及形式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指导方法。

  (3)教师要重点指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能够克服困难,独立或与同伴合作完成游戏,要注意培养幼儿之间的合作、谦让、友爱、互助等优秀品质。

  4、表达法

  表达法即发表、表现,是指幼儿经过思考、领悟,用行动来表现自己的思想、感受,反应对事物认识的一种方法。它是幼儿

  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

  表达法包括具体的表达(绘画、手工、唱歌、舞蹈、表演、创造性游戏等)、抽象的表达(谈话、讨论、讲述、朗诵等)。

  运用表达法的要点:

  (1)教师要为幼儿创造条件,给每个幼儿充分的发表看法、表现自我的机会。

  (2)让幼儿自由地选择表达的方式,积极的表现自己,在表达中得到发展。

  5、发现法(又称探索法)

  发现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组织和引导幼儿通过各种动手动脑的实践活动,自己发现知识、掌握技能、提高各方面能力的教学方法。发现法是倡导幼儿自己主动发现,可促进幼儿多种能力的发展。

  运用发现法的要点:

  (1)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内容、幼儿的水平投放教具,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幼儿明确任务,认真了解教具,思考解决问题。

  (2)幼儿以个人和小组的方式,动手动脑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完成任务,教师给予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3)教师引导幼儿交流各自的发现、相互评判,并帮助幼儿归纳结论,反思探究过程中的方法,进行知识的迁移或发现新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发现法的关键在于发现情景的创设,这对于新教师来讲比较难以掌握。而且切记发现的主体是幼儿,发现的过程是一个"再发现",而不是发明,发现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

  6、记录法

  记录法是指幼儿在活动时将观察到的现象、计算出的数据等用图形、数字、表格、符号等形式记录下来,以便分析的方法。如用绘图的形式记录动物、植物的生长过程;用数字记录操作教具进行数的组合分解的结果;用符号记录某一活动区活动的人数等。记录法有助于培养幼儿自主学习的能力。

  附:活动片段

  【例6】可变的图形(大班)

  (1)一个正方形能不能变成两个图形?怎么做?能变成什么样的图形?

  (2)一个正方形能不能变成三个图形?怎么做?能变成什么样的图形?

  (3)一个正方形能不能变成四个图形?怎么做?能变成什么样的图形?

  (操作法)

  【例7】身体乐器(大班)

  学唱歌曲《哈里罗》,让幼儿合着拍子随意动作。

  (1)乐句结尾拍节奏时,幼儿可利用身体的不同部位变换打法,发出多种声音。

  用手发出的声音包括:拍手、拍身体各部位、弹指等。

  用脚发出的声音包括:跺脚、脚跟、脚尖踏地等。

  用嘴发出的声音包括:两唇相碰发出的"巴巴"、"噗噗"等声音和弹舌等。

  (2)在音乐的伴随下,一组幼儿唱歌,一组幼儿任意地用"身体乐器"发出声音合拍地伴奏。

  (练习法)

  【例8】挂窗帘(小班)

  ……让幼儿画窗帘,练习画竖直线。

  (1)个别活动:教师与幼儿轮流画直线帘,共同完成。

  (2)小组活动:教师与个别幼儿画大窗帘,部分幼儿画小窗帘。

  (3)集体活动:每位幼儿一扇?°窗?±,大家一起来?°挂窗帘?±。

  (4)教师启发幼儿注意观察:哪些地方的线条画得很密,"光线进不来",并表示赞赏;哪些地方还有空隙,应继续添画直线。

  (操作法和游戏法相结合)

  三、设计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方法应注意的问题

  (一)不同的年龄班在方法的使用上侧重点不同

  一般小班在同一活动中方法比较单一,多采用游戏的方法;中大班在同一活动中运用的方法种类相对多一些,可采用观察、操作、发现、探究等方法,而且还可结合竞赛、合作、表演等方式来增加活动的趣味性,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二)同一内容用不同的方法效果不同

  针对不同水平和经验的幼儿,以及教师所利用的材料、环境不同,其方法各异。教师应根据具体情况和经验灵活的选用不同的方法。

  (三)注意动静结合

  在同一活动过程中所进行的几种内容、方法之间,要注意动静结合、交替进行,避免幼儿过于疲劳,注意力分散。

  另外,许多方法的运用需要教师具备相应的技能,如讲解、演示、观察、示范等。

  第五节  幼儿园环境的设计

  《规程》提出,要"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能力的计划与条件"。从一定意义上说,幼儿教育是一种环境教育。通过环境的创设、调整、变化来引导并改变幼儿的行为,已经成为幼儿教育中十分重要的内容。

  一、幼儿园环境及其作用

  幼儿园环境是指在幼儿园内幼儿身心发展所必须具备的一切物质条件和精神条件的总和。它是由幼儿园的全体工作人员、幼儿、各种物质器材、人事环境以及各种信息要素,通过一定的文化习俗、教育观念所组织、总和的一种动态的、教育的空间范围和场所。这种空间范围,既是物质的,又是精神的;既具有保育性质,又具有教育性质;既是开放的,又是相对封闭的。它不仅受到特定的地理环境、空间方位的影响,又受到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氛围的影响。

  (一)幼儿园环境的分类

  1、根据性质可分为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

  (1)物质环境主要包括生活设施、游戏器械、玩教具、墙壁的装饰、活动角的布置、饲养角及种植园等有形的物质。

  (2)精神环境主要指师生关系、活动的气氛、园风、人际关系等。

  2、根据存在形式可分为室内环境和室外环境

  (1)室内环境包括教室、走廊、阳台、活动室、睡眠室、盥洗室等。

  (2)室外环境包括操场、门厅、园门、围墙等。

  无论物质与精神环境、室内与室外环境,实际上都包含了人与物的因素,这些因素是否和谐、宽松、民主、积极,都会对幼儿的发展产生潜在的深远的影响。

  (二)幼儿园环境的作用

  1、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2、形成幼儿自主的学习氛围

  3、展示幼儿的活动成果

  4、提供具有艺术美感的环境

  5、传递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原则

  为了充分发挥环境教育的功能,更好地促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实施,教育者在创设幼儿园教育活动环境时应当遵循以下五个基本原则:

  (一)适宜性原则

  适宜性原则是指幼儿园环境创设要符合幼儿年龄特征及身心健康发展的需要,促进每个幼儿全面、和谐发展。

  适宜性原则应从两方面理解:

  1、要体现全面发展的教育要求。这是由幼儿园保教目标及幼儿的身心特点决定的。幼儿园的教育内容具有一定的广泛性,所以在环境创设时要体现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幼儿的全面发展寓于环境创设之中。

  2、要体现一般需要和特殊需要。教育者首先应创设最基本的环境,满足幼儿身心发展的一般需要,如提供生活、学习、游戏、休息等必要设施,保证幼儿正常的生活与活动。由于幼儿之间存在年龄、性别、个性及发展水平等方面的差异,教育者有时要创设专门的环境,满足不同幼儿对环境的特殊需要。

  (二)安全性原则

  由于幼儿年龄小,生活能力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差,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必须遵循安全性原则。应当考虑两方面因素:

  1、为幼儿提供安全成长的环境。这就需要在创设环境时,除了达到室内空气、采光、色彩、湿度、温度、通风等安全标准外,还要注意各个场所中潜在的对身体可能造成伤害的不安全因素,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安全防范和处理突发事件的应急

  措施。

  2、为幼儿提供安全的心理环境,确保幼儿在幼儿园内有一种心理安全感。如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教师对幼儿的态度、幼儿之间的关系等,都是构成幼儿心理安全感的重要因素。幼儿园的环境要让幼儿感到是受欢迎、受尊重、受信任、能够得到爱和感到温暖的,这样才能促进幼儿身心健康发展。

  (三)参与性原则

  参与性原则是指环境的创设过程是幼儿与教师共同合作、共同参与的过程。教师通过环境创设,一方面可以发展幼儿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通过环境创设,可以培养幼儿的责任感。(幼儿能切实的体验到自己做的事对集体的影响,比如大家一起收拾活动室、擦桌子、扫地、整理玩具。)

  (四)开放性原则

  开放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应把大、小环境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开放的幼儿教育系统。面对社会环境的复杂影响,教师在创设环境的时候,要主动地与外界结合,选择和利用环境中有价值的教育资源,通过大小环境的配合,尤其是与家庭、社区的合作,互相取长补短、同心协力,在一个开放的系统中培养适合新时代要求的幼儿。

  (五)经济性原则

  经济性原则是指创设幼儿园环境应考虑不同地区、不同条件园所的实际情况,做到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在环境创设时,应该坚持勤俭办园、就地取材、利废利旧、一物多用,充分发挥自然材料的功效和地区、家庭的优势,教师、幼儿、家长齐动手,共创美好环境。

  为了使幼儿园环境产生最大效用,在教育活动环境创设时应注意:

  (1)环境设计要有明确的目的性。研究表明,幼儿的活动行为与物质环境有明显的因果关系。因此,创设环境时就要将教育目标、内容具体化,贯穿融合到所要创设的物质环境中去,使环境创设更科学、合理,产生最大效用。

  (2)实现环境设施的多功能性。幼儿园的物质条件和教育空间是有限的,教师应注重有效的利用空间和现有条件、设备、为幼儿创设更充分的活动场地和条件,尽量使环境设施具有多功能性。

  (3)在教育材料、设施方面要坚持勤俭节约的原则。为给幼儿提供更多的材料,幼儿园应充分利用各种废旧物创设活动环境,提供活动材料。

  实际上,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最根本的还在于教师的创造性、创新性,只有充分发挥了教师的创造性,幼儿园的环境才会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和学习的乐园。

  三、幼儿园教育环境设计的方法

  幼儿园教师可以创设的环境包括本班教室室内的墙面、活动区,室外的走廊、楼梯、阳台、班级门口、门窗上等。

  (一)墙面设计

  1、墙面设计的分类

  (1)从造型上有平面设计、半立体设计和立体设计之分。

  (2)从参与性上有观赏性设计和操作性设计之分。

  (3)从作用上有记录式设计和展览式设计之分。

  (4)从过程上有完整式设计和填充式设计之分。

  2、墙面设计的要素

  墙面设计要素主要包括形象、色彩、构图等。

  (1)形象是墙面布置中最直观、最容易引起注意的对象,是墙面布置的主体。一般而言夸张、变形、拟人化、卡通化的形象更容易吸引幼儿的注意。

  (2)色彩在绘画和工艺美术品上往往给人以不同的感受。墙面布置的主题不同,所表现的色彩也不相同。如节日的装饰一般是暖色的多,表现出热烈的、喜气洋洋的气氛,而炎热的夏天可用冷色进行布置。色彩之间要搭配合理、对比协调。同时,色彩的运用还可以让幼儿感受色彩、认知色彩,提高幼儿运用色彩的能力。

  (3)构图即整个墙面的布局,要合理、充满趣味,特别要注意各部分内容之间巧妙地连接,表现主题的意境。

  3、墙面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1)充分发挥不同墙面的功能。不同位置的墙面设计的内容不应完全相同,应该尽量采取多种形式相结合。一般教室内的墙面内容比较丰富,可以体现近期该班级的活动主题,展示幼儿的阶段性成果,以及观赏性的艺术作品等,可以随着季节、活动主题的不同经常更换;走廊上的设计多为展览式的,可设置各类橱窗,如家长园地、园内工作计划、幼教信息、幼儿的作品等,方便幼儿及家长观看;在楼梯旁的墙面上可以是观赏性的材料,多为宣传性的内容,如交通安全标志、中国著名的建筑、各地的少数民族等;活动区附近的墙面最好是能够体现互动的、活动规则的内容,如可设置有答有问、活动提示等;而睡眠室的墙面适宜装饰简单的、静态的画面,且数量不宜过多、画面也不宜过大。

  (2)位置要适宜幼儿的欣赏和参与。墙饰的位置一般不宜过高,要参照幼儿的视线范围进行装饰,特别是幼儿可参与设计的内容要在幼儿伸手可触的位置,便于幼儿操作、观赏。如"今天我值日"、"天气预报"、"植物生长记录"等。

  4、墙面设计的评价

  一般对墙饰的评价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内容是否符合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形象是否鲜明、色彩搭配是否合理、整体构图是否协调、是否有幼儿的参与、是否充分利用废旧材料等。

  (二)活动区(角)的设计

  活动区是以幼儿自由游戏为特征的活动区域,是幼儿在园一日生活中的主要活动场所。通过活动区活动,可满足幼儿交往的需要,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让幼儿勇于尝试和探索,培养幼儿积极的活动态度,促进幼儿创造性和个性的发展。

  活动区一般没有固定的模式,根据幼儿活动的功能可将活动区主要分为以下几类:

  常见的活动区(活动角)及其活动内容有:

  1、角色游戏区:一般设有娃娃家、医院、动物园、商店、厨房对等 ,幼儿操作其中的材料,扮演社会上或家庭中的角色,开展角色游戏。

  2、建筑区:通过用与结构活动有关的各种动作塑造物体形象,反应周围生活。区域内容包括积木搭建、积塑搭建。幼儿利用大小不一、形状各异、五颜六色的积木及其他辅助材料,如玩具、泡沫块等,搭建房舍、门廊等。

  3、表演区:幼儿通过唱歌、舞蹈、乐器演奏或扮演文艺作品中的角色,来抒发情绪、情感及表达对生活和文艺作品的理解。通常需准备铃鼓、手铃、自制沙锥等简单的乐器和录音机,幼儿自唱自跳或玩乐器。

  4、嬉水区、沙池区:一般在室外,可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设置。

  5、益智区:幼儿通过观察、探索、动手操作、阅读、竞赛等形式开发智力。

  6、科学区(自然角):布置常见的植物、小动物及标本,供幼儿观察。注意安全、卫生,因有的植物不宜在室内种植。

  7、语言角:一般备有看图说话的图片或贴绒玩具、识物图片、收录机、磁带等,幼儿在此练习看图说话或讲述。语言角一般稍稍远离其他活动区,还可准备些笔和白纸,幼儿从收录机中听故事讲述,感兴趣者还可在纸上画出故事的内容。

  8、美工区:幼儿操作纸、笔、颜料、彩色线头、胶水等材料,进行绘画、黏贴等。

  9、图书区:一般设在安静、光线充足的角落,幼儿依其兴趣和爱好挑选适宜的图书或其他读物翻阅。

  幼儿在活动区独立或与其他人合作开展各种活动时,教师应根据其计划巡回指导,以自由游戏为主,发挥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幼儿各方面的发展。同时,教师应帮助幼儿及时处理活动当中的问题,依据单个幼儿的情况实施个别教育。

  (三)教学活动材料的设计和使用

  在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用到的材料包括:教师用的教具、幼儿用的学具,统称为教具。教具的运用主要是由幼儿思维的特点和对事物认识的水平决定的。教具对于集中幼儿的注意力,帮助幼儿理解、接受和记忆,发展其观察力和形象思维能力,训练幼儿的动手动脑能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教具是幼儿认识事物的桥梁。

  1、教具的类型、

  (1)实物类:包括实际物品、标本、小实验用品等。

  (2)模具类:包括各类玩具、模型、沙盘等。

  (3)图片类:包括图片、卡片、图书、磁贴教具等。

  (4)音像类:包括幻灯片、录音、录像、电影、电视、计算机课件等。

  2、教具的选择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的教学用具也不相同,如科学活动往往用实物、模型、标本、录像等,语言活动比较常用的是图片、玩具、录音等,音乐活动主要用乐器、录音、录像等。从教学内容上考虑,要介绍物体内部的结构、事物的发展变化等内容时,宜选用小实验、幻灯、投影、录像等,而欣赏故事、诗歌等文学作品时,多采用语言描述、录音、录像等。就幼儿的年龄段而言,小班多用色彩鲜艳、能发声、会动、形象突出的教具,而中大班则更多地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更多样化的教具。

  3、教具的使用

  (1)教具的使用要与教师的语言和动作相结合。

  (2)教具的使用要恰当,注意其典型性、活动性、实用性、趣味性,给幼儿留下深刻的印象。

  (3)生动形象的教学用具要和实际操作及思维活动相结合。

  (4)发挥教具自身的作用。

  4、自制教具

  虽然目前市场上有各类型的玩具教具,但从数量上、种类上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这就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根据教育工作的需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废物利用,创造性的制作既好看又好玩且具有教育价值的教具,还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作,使幼儿动手动脑,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满足教育教学的需要。

  总之,在各类直观手段中,丰富多彩的材料与环境是幼儿活动的有力支撑,是幼儿探索活动的"无形教师"。幼儿在材料、环境的刺激下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在材料、环境的推动下自主学习、自主发展。从活动室到幼儿园、从家庭到社区、从有形的城市到无形的"网络世界"。它们都是幼儿探索活动的"大仓库"、"大世界"。

  【参考书目】

  [1]张琳主编,《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践》,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袁爱玲主编,《学前创造教育活动设计》,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周兢、陈娟娟主编,《幼儿园活动整合课程指导》,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汪荃主编,《在游戏中成长--活动区游戏指导》,北京:海洋出版社,1996;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思考题】

  1、什么是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

  2、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原则?

  3、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基本程序是什么?

  4、幼儿园教育目标是如何制定的?

  5、组织幼儿园教育活动可采用哪些方法?

  6、如何设计幼儿园环境?

  第三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与设计

  【教学目的与要求】理论联系实际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