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浅谈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

2014-12-24 22:06| 发布者:木兰心| 查看:12090| 评论:0

摘要:摘要: 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关系千千万万儿童的大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探索和尝试,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想法和措施,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单向性、片面性、突击 ...
摘要: 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关系千千万万儿童的大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在这方面做过一些探索和尝试,其中不乏有价值的想法和措施,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的幼小衔接工作还存在单向性、片面性、突击性、盲目超前性、表面性等各种各样的问题。本文旨在分析这些问题并通过借鉴国外幼小衔接工作的有益经验以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策略。

关键词: 幼小衔接;  小学化倾向;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10

一、问题提出
从幼儿园到小学阶段的过渡,对儿童来讲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往往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研究和探讨幼儿园和小学的衔接工作,使幼儿顺利地完成从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是摆在我们幼教工作者和小学低年级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而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在现有教育条件下,如何搞好幼小衔接以减少不连续的教育给儿童带来的不利影响,已越来越受到教育者和研究者的关注。

二、概念界定
(一)衔接
  衔接是指两个邻近教育阶段之间在教育工作上的相互衔接,它们应该在教育目的、任务、内容、方法、组织形式等方面互相衔接。

(二)幼小衔接
幼小衔接是依照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协助儿童顺利地从幼儿园阶段过渡到小学阶段。幼小衔接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需要,是由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决定的,它主要包括外在学习环境的衔接和儿童内部精神的衔接。幼儿园和小学有不同的文化和教学风格,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从儿童的内在学习而言,通过幼小衔接教育活动的设计,使得儿童即使经历从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依然受到一致的教育目标和期望的影响,仍然能够保持一种持续的状态。

三、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单向性
  不少幼儿园把幼小衔接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做,积极开展幼儿入学前的准备工作,无论是在教学要求、内容、方法还是作息时间方面都主动向小学靠拢,而大部分小学却无动于衷,不主动与幼儿园接触,也很少考虑初入学儿童的身心特点,造成了衔接工作的单向性。事实证明,双向准备才是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有效途径。

(二)片面性
幼小衔接工作的片面性表现在重知识准备,轻能力培养,只关注儿童认识了多少字,会做多少算术题,不关心儿童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及学习能力,不关注孩子独立生活能力、交往能力、挫折的承受能力等;只关注儿童的生理健康,忽视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在非智力因素方面培养不够。广义的非智力因素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包括动机、兴趣、情感、意志和性格等。在学习中,非智力因素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强化等一系列相互关联的作用。在幼儿园,由于教师较多地从幼儿的年龄特点出发,从他们的兴趣出发,采用游戏形式组织教育教学活动,主要利用儿童的无意注意。上小学后,需要儿童较多地进行有意注意,同时要有明确的任务意识、规则意识、自制能力、坚持性、自我服务能力等,很多幼儿教师在这些方面都没有对幼儿进行有意识的培养。

(三)突击性
有的小学在招收新生时,进行所谓的摸底测验,内容包括识字、计算等方面,并以此为依据决定是否接受新生入学或给新生编班。摸底测验的成绩也成为小学教师、幼儿家长衡量幼儿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相应地幼儿园则不得不在大班对幼儿进行相应的突击训练。

(四)盲目超前性
有的幼儿园为了迎合家长或过于考虑小学读写算的教育要求,将小学部分学习内容提前教给幼儿,背离“幼儿教育大纲”的要求,拼命在知识上加码,甚至用小学一年级课本进行教学,有的还把小学的一些做法如考试、留家庭作业搬到幼儿园,过早地让幼儿进行紧张的学习活动,致使儿童在入学后出现了下列一些情况:入学初感到学习很轻松,出现上课不专心、做作业不认真等现象,形成了不良的学习态度和习惯;随着学习内容的加深,难度的增加,“储备知识”用完,又缺乏认真学习的习惯,这时就出现了适应困难,导致学习“没后劲”等问题。

(五)表面性
不少幼儿园的幼小衔接工作只停留在表面上。如:在幼儿园大班,课桌的摆放形式有所改变,课间时间延长,游戏时间、活动数量减少,有些只组织幼儿到小学参观一下或请小学生回幼儿园介绍一下小学生活。而儿童的适应能力,有意注意的持久性,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自制力等常常被忽略了。学前教育的准备意识不强,没有具体措施。学前教育的性质是小学教育的准备阶段,《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文规定:”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向幼儿进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为入小学打好基础。”《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幼儿园是对三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属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但是仅停留在文件承认、法律规定上,缺乏具体实施措施。

四、幼小衔接的对策
(一)观念上重视幼小衔接
1、正确认识幼儿园和小学两种教育机构的不同
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转变过程中,儿童不仅面临学习环境的变化,还要实现角色期望及行为规范的转换。德国的哈克教授指出[ii],处于过渡时期的儿童面临六个方面的断层问题:关系人的断层(教师形象的突然变化使他们感到压力和负担);学习方式的断层;行为规范的断层(儿童进入小学后要重新认识自己,感性逐渐被理性和规则所控制);社会结构的断层(儿童在与幼儿园伙伴分离后要建立新的人际关系);期望水平的变化(家长和教师赋予儿童新的期望);学习环境的变化。幼儿园与小学两种教育机构的不同表现在:
(1)学习环境的不同
幼儿园的活动室,一般布置得美观、生动、形象、富有儿童情趣,桌椅可移动,有自然角、图书柜、玩具,供儿童观察、游戏、劳动、娱乐之用。幼儿园的物质环境和和谐的心理环境,为儿童活动创设了积极宽松的氛围。而小学的教室多数只有桌椅,座位固定,没有玩具、图书和其他设备,对儿童缺乏强烈的吸引力。场地上的运动器械多半是全校合用的,供低年级享用的机会较少。
(2)师生关系的不同
《新纲要》中指出:幼儿教师是幼儿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幼儿教师作为母亲的象征,总是保教并重,全天参加儿童的游戏、娱乐、日常生活等各项活动,对幼儿的冷暖、饮食、睡眠、入厕 、清洁卫生各个方面都照顾备至,个别接触与谈话的机会较多,慈母般地关爱儿童,师幼之情往往形成亲密融合的心理气氛。幼儿在成人的照料下生活,心理上依赖教师,独立支配的活动较少。在小学,教师主要精力放在教学上,重视完成各科教学大纲,注意教材的进度、作业批改及课堂纪律,对学生生活较少问讯。教师与儿童的交往,主要放在课堂上,除班干部和有特殊行为问题的学生外,师生个别接触的机会较少。多数教师态度严肃,要求严格,批评、斥责比较严厉,和幼儿教师有显著不同,增加了幼儿在适应中的心理距离,感到压抑和生疏。
(3)社会要求的不同
  幼儿园以游戏为主要活动形式,游戏灵活,自由,趣味性大,没有严格约束力、规范性,是启蒙教育,着重全面和谐发展,使每个幼儿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发展,培养学习兴趣,传授周围环境中的粗浅知识,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常渗透在各种儿童感兴趣的生动、形象的活动之中,学习的收获没有严格的评分标准,不许考核,没有压力,儿童的学习责任感较淡,幼儿园教育是一种非义务教育。小学以上课为主要活动形式,须依据国家统一规定的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要达到一定的质量要求。小学生的学习是一种社会义务,必须系统地掌握关于自然或社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接受基本的学习能力训练,这是社会赋予的责任。儿童必须努力学习,认真听讲,刻苦练习,积极思考,完成作业,参加考试。
(4)生活作息制度的不同
从睡眠时间来看,幼儿园大班的幼儿一天平均睡眠时间为12小时,小学一年级平均为9小时左右,两者相差两小时左右,幼儿的上课时间与小学差别更大,上课是需要意志控制的智力活动,幼儿园大班每天上3节课,自由活动、游戏时间较多。小学一年级学生每天上四五节课,游戏时间较少。小学生晚上一般都有家庭作业,往往做完后才休息。
(5)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的不同
幼儿园以发展口头语言为主,学习周围环境和日常生活中的粗浅知识技能,不强调系统性。小学以学习书面语言为主,强调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和读、写、算的基本训练。幼儿园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出发,较多采用直观教具和多样化的方法。而小学形象化的教学方法逐渐减少。

2、正确认识幼儿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
(1)生理方面
儿童在不同发展阶段,机体各器官和系统发展成熟的程度不同,如在运动的技能方面,幼儿园的儿童会走、奔跑、跳跃、弯腰、下蹲及会运用脚、身躯和手指做各种动作。在入小学之前,他们的走、跑、跳、攀登、投掷等基本动作逐渐熟练和协调,但肌肉动作仍不够灵活和准确,到入小学后,还要经过一个发展、练习的时期,才能迅速而准确地进行手工、书写等活动。
(2)心理方面
儿童的注意、感知、记忆的随意性,思维、语言能力,情感和意志水平在不同发展阶段有鲜明的质的差别。在社会性发展方面,幼儿园的儿童自主性逐渐增强,对同伴交往的需要日益迫切,但集体意识、坚持性和自制力的进一步发展还要在小学阶段完成。

3、积极借鉴国外幼小衔接的有益经验
幼小衔接问题,受到了世界各国的普遍重视,许多发达国家进行了大量研究,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结合各国实际的教育状况提出了诸多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方法。我们可以借鉴。国外幼小衔接的尝试:
(1)教育机构设置
许多国家通过重新划分学制以及设置预备学校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英国的学前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小学中的幼儿班及预备班)招收5岁之前的幼儿,而初等教育又分为两个层次:幼儿学校招收5-7岁的儿童,小学招收7-11岁的儿童。瑞士通过让4-8岁的儿童(即幼儿园中大班的幼儿和小学一、二年级的学生)同在一所学校学习来解决幼小衔接问题。荷兰把4-7岁儿童的教育合并为统一体制,取代幼儿园和小学分立的制度。法国科学划分母育学校和小学的学习阶段,把2-11岁儿童的教育分3个阶段,每个阶段有3个年龄层次构成。第一阶段称为“前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园的小班和中班;第二阶段称为“基础学习阶段”,包括幼儿园的大班和小学一、二年级;第三阶段称为“巩固学习阶段”,包括小学的最后三个年级。
(2)课程设置
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阶段课程设置的差异性导致儿童学习适应的困难。因此,调整课程内容、结构和教学方法,也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解决幼小衔接问题的重要途径。瑞士和英国的幼小课程十分注意的是儿童的整体发展或各方面的均衡发展。如在英国的保育学校中提供给幼儿的活动包括科学、故事和诗歌、创造性活动、建构、玩沙玩水等多用途的操作材料、音乐、运动等,这些课程内容到了小学大部分被保留下来,只是活动内容和材料有所变化。除了注重课程内容的多样性,他们还注重课程的整体、综合性,围绕一个中心或课题,把各种科目的学习有机地综合起来。这种组织形式从幼儿教育阶段就开始实行,直到小学,只是内容逐步的扩大加深,有效地保证了教育的连续性。
(3)师资培训
  教师的教育观念和行为变化直接影响幼小衔接工作的最后结果,关系儿童发展水平的提高。因此,各国纷纷采取相应的措施提高教师素质,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进行。瑞士与英国的幼儿教师和小学教师在职前所受的师范教育是一样的,使他们对各个年龄阶段儿童的特点都有了一定的了解。法国要求母育学校与初等教育的教师接受同样的培训,确定每个阶段儿童应达到的实际水平。美国大部分州都根据儿童的平均年龄层进行师资认证,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为一个认证阶段,这样可使教师懂得幼儿教育和小学教育的差异,有利于儿童环境适应能力的提高。
(4)家长工作
瑞士与英国非常重视家长在儿童发展中的作用,经常吸引家长参与到这一工作中来。英国的很多幼儿园教师为幼儿建立了个案,其中有一份与父母联系的卡片,上面记录着儿童在诸方面的情况,以及教师采取的措施和希望家长如何做的建议,一个教师负责几个孩子,这些卡片将随着孩子进入小学。

(二)实践中的可供操作的措施
搞好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使幼儿尽快适应小学的生活,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紧紧依靠幼儿园的力量是难以解决的,需发挥幼儿园、小学、家庭三方面的积极性,共同做好工作。
1、幼儿园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关键因素
幼儿进入小学前必须达到一定身心发展水平,才能适应小学的学习和生活,而幼儿的身心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幼儿园的保教质量。因此幼儿园必须通过各种保教手段提高幼儿各方面的素质,增强环境适应能力。
(1)促进幼儿身心的全面发展。入小学后,学习环境、内容、节奏等发生很大变化,要求儿童从体力、精力到心理等方面适应。要求能承担紧张的脑力劳动和具有独立作业的能力,有健壮的体质,较好的耐力和抵抗力,以及协调的动作能力。在幼儿园阶段要保证幼儿充足的营养和休息,防治疾病,注意安全,使幼儿身心健康。要重视体育活动,积极锻炼体格,增强体质;坚持生活制度的规律性,健全神经系统的正常发展,关心幼儿的情感和自制调节能力;保护和训练幼儿的感官,特别是视觉、听觉器官,充分锻炼幼儿小肌肉的动作能力,培养幼儿独立生活能力,如能独立进餐、入厕、游戏、劳动、整理学习用品,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务等。培养幼儿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幼儿园不仅要用生动形象的内容来吸引幼儿喜爱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有学习新知识的要求和愿望,从学习中得到满足和愉快,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可持续发展。发展幼儿的智力。有意注意是儿童进入小学后顺利学习的基本条件,幼儿园应培养幼儿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自己,使精神集中,并随年龄的增长,适当延长有意注意的时间。发展幼儿的思维和语言能力,对常见的事物能进行初步的分析、归类、比较,形成简单的概念,在集体中能大胆讲话,发音正确,口齿清楚,语句完整连贯,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见解。培养幼儿动手操作的能力,在教师指导下学会使用简单的工具、文具。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如保持愉快、饱满的情绪、活泼开朗,学会分享、合作、互助。重视幼儿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2)与幼儿家长、小学教师保持密切联系。新《纲要》很重视家园合作。幼儿园要定期和不定期与家长交流育儿知识,提高育儿素质,经常保持联系,忽视纠正不正确的态度、方法,家园教育一致 。幼儿教师主动与小学教师联系,如通过个别访谈、组织参观活动、座谈会等,倾听意见,不断改进教学内容、方法,为小学一年级教师准备一份较为详细的幼儿各方面发展情况表,以便全面系统了解。
(3)做好幼儿园大班后期工作。幼儿园大班应更集中、更直接地对儿童进行入学准备教育,为幼儿做好体力、智力、品德、意志和生活习惯个方面的入学准备。幼儿教师要向大班幼儿介绍小学情况,并创设条件,使幼儿能与小学有直接接触机会。
①组织幼儿参观附近小学,逐步熟悉小学环境,观察一年级上课情况,培养幼儿上小学的欲望。
  ②组织幼儿参加少先队活动,树立戴红领巾的光荣感,组织大班幼儿和小学生一起春游、开联欢会或进行其他活动等,增进幼儿和小学生之间的友谊。请一年级小学生回园谈学习体验与收获。
③向大班幼儿提出要求,逐步养成小学生应有的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能力。良好行为习惯如:有规律的生活习惯、按时休息、按时上学、认真学习、严格遵守上课纪律、注意力集中、不做小动作,不随便讲话,积极思考问题与发言,爱护书籍、文具和独立活动习惯。文明礼貌、乐于助人、尊敬师长。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培养书写能力和正确的握笔姿势,教师有计划地指导幼儿阅读,使幼儿学会从左到右,从上到下有顺序地看书。幼儿园大班还可以改变环境布置、调整作息时间、延长上课时间至35分钟,适当增加各种智力活动,加速幼儿适应小学生活的步伐。
④做好大班幼儿的毕业离园活动。举行毕业典礼,可邀请小学教师或小学生代表参加,会上有代表讲话表示祝贺和对孩子的美好祝愿,并提出希望。中班小朋友可向哥哥姐姐表示庆贺或互相赠送自己制作的礼物,会后还可拍照留念,使整个结业会在热烈气氛中进行,使幼儿充满欢乐和自信,迎接新生活。
2、小学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的重要因素
(1)小学应全面了解幼儿、熟悉幼儿园工作。小学教师要深入了解幼儿园,了解幼儿在家表现、父母的态度、家教环境,指导家长为幼儿入小学做好必要准备,尽量与幼儿接触,谈论幼儿感兴趣的问题,消除幼儿的陌生感。
(2)科学制定小学初的生活制度,努力减少“坡度”,一年级教师应根据本班儿童的实际情况和大班后期课程设计的特点,适当安排入学初的课程、课时,增加活动性课程,减少知识性课程,增加户外活动时间和儿童感兴趣的活动,尽量减少作业任务、控制家庭作业量,动静搭配,寓教育与游戏中,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
(3)配合幼儿园做好大班后期衔接工作。小学教师要热情接待来参观的幼儿,开展活动时主动邀请大班幼儿,教育小学生热情照顾幼儿园小弟弟小妹妹,加深幼儿对小学的了解,并对小学环境、老师、同学产生亲切感。
3、庭是做好幼小衔接工作不可缺少的因素
(1)家庭要重视幼小衔接工作,激发幼儿入小学的积极性,家长要了解幼儿园、小学在各方面的区别,及小学对新生的要求,了解孩子的发展水平和存在的问题,调整教育方法,带幼儿参观小学,接触邻居小学生。
(2)安排好孩子的假期生活,制定科学的暑假作息时间表,安排好孩子的生活、学习,使之有规律。培养巩固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和良好的生活习惯。
(3)帮助孩子度过“困难期”。孩子即将进入陌生的学习环境,面临新的学习任务和与人交往,家长要助孩子一臂之力,照顾好孩子,保证充足营养;帮助孩子解决小学中的困难,进行正确启发、诱导;引导孩子正确处理学习与玩的关系,对待与同伴交往中的矛盾。学会商量,懂得谦让。如果遇到难解决的问题应主动向小学教师联系。
总之,幼小衔接是教育整体改革上的一个重要内容,只有搞好幼小衔接,才能使儿童身心健康发展,保证基础教育质量提高。我们应对处于衔接年龄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作进一步探索,不断寻求符合我国国情的幼小衔接的途径 ,帮助儿童顺利地解决好其间的过渡和衔接,使千千万万儿童健康、活泼、愉快地成长。

参考文献:
[1]袁贤桢、 孙琰主编. 幼儿教育知识[M].北京.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89.  
[2]黄人颂  主编.学前教育学[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3]吴式颖  主编.外国教育史[M].北京. 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4]李生兰  著. 比较学前教育[M].北京.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5]幼小衔接指导小组  在日内瓦和伦敦看幼小衔接[J].早期教育,1991.(11):5-7
[6]徐明.谈谈学前教育怎样更好地为儿童入学做准备[J].学前教育,1992.(11):15-16




1、下载 幼师帮手机APP,百万幼师同分享!幼儿教师教学的必备工具!
2、下载 亿妈汇手机APP,百万妈妈分享育儿经验!妈妈育儿的必备工具!
3、下载 孕妇宝手机APP,百万孕妇面对面交流!孕妇必备的孕产工具!
4、APP安装方法:手机打开亿师官网(www.yishiwang.net )网页最底端选择客户端安装!

5、关注"幼儿园教育"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幼儿园教育"-关注带有幼师帮图标平台
6、关注"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平台,在微信上-添加朋友-公众号-输入"婴幼儿教育网"(微信号 qq23419676)
7、加我微信:qq835226297(每天分享幼教资源) 联系QQ:2870247344(注明幼师身份) 幼师Q群:107616762 (注明信息来源及幼儿园名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