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儿童常见传染病

2014-9-5 15:15| 发布者:年年| 查看:2976| 评论:0

摘要:(一)水痘 1.流行特点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以6个月~3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冬春季。 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的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 ...

(一)水痘


1.流行特点 水痘是由水痘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水痘的传染性很强,以6个月~3岁的小儿发病率最高。多发生于冬春季。


病毒存在于病人鼻咽分泌物及水痘疱疹的浆液中。从病人发病日起到皮疹全部干燥结痂,都有传染性。病初,主要经飞沫传染。皮肤疱疹破溃后,可经衣物、用具等传染。


2.症状 病初12天有低热,以后出皮疹。皮疹先见于头皮、面部,渐延及躯干、四肢。最初皮疹是红色小点,一天左右变为水疱,34天后水疱干缩,结成痂皮。干痂脱落后,皮肤不留疤痕。在得病的一周之内,由于新的皮疹陆续出现,而陈旧的皮疹已经结痂,在病人皮肤上可同时见到红色小点、水疱、结痂三种类型的皮疹。出皮疹期间皮肤瘙痒。


3.护理 保持皮肤清洁,内衣、床单要勤换洗。因皮肤瘙痒,小儿常抓破皮肤可造成化脓性皮肤病。可用炉干石擦剂擦在皮肤上止痒。给小儿勤剪指甲,以免搔伤皮肤。


4.预防 早发现、早隔离病人。病人隔离至皮疹全部干燥结痂,没有新皮疹出现,方可回班。


接触者检疫。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3小时。


(二)麻疹


1.流行特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麻疹病毒存在于病人的口鼻及眼的分泌物中,主要经飞沫传染。病毒离开人体后,生存力不强,在流通的空气中或日光下经半小时即被杀死。


由于母体抗体的免疫作用,34个月以下的乳儿不得麻疹。随着母体的抗体逐渐消失,68个月的小儿就很容易被传染上麻诊。


自应用麻疹疫苗以来,麻疹的发病有向较大年龄推移的现象。麻疹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多见。


2.症状


1)病初34天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眼怕光、流泪等现象。


大多数病人在发热后23天,在口腔两侧的颊黏膜上,有灰白色的小点,针头大小,外周有红晕。这种麻疹黏膜斑是早期诊断麻疹的重要依据。


2)于发热后34天开始出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颈部,渐至面部、躯干、四肢,最后手心、脚心出疹。皮疹与皮疹之间可见到正常的皮肤。出疹期间全身症状加重,高热、咳嗽,常有呕吐、腹泻。


3)出疹一般持续34天,疹子顺利出齐后开始消退,体温渐恢复正常。皮疹消退后留下褐色的斑点,经23周斑点完全消失。


3.护理


1)病人住室应保持空气新鲜,但不宜让风直吹着病儿。室温应较恒定,避免忽冷忽热,空气应较湿润。


2)常洗脸。用温开水洗净眼分泌物,不要让眼屎封住眼睛。不必擦拭口腔,多喝开水就可以达到清洁口腔的目的。及时清除鼻腔分泌物。


3)饮食宜富于营养而好消化。发热时,可吃流质饮食。热退,饮食仍须清淡,但不必吃素。因为麻疹病程长,体内营养物质的消耗较多,完全吃素,就会缺乏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等营养物质,不仅疾病不易痊愈,还可能得维生素A缺乏症。


在出疹期间喝芦根水,可帮助表疹(使疹子出透)。


4)注意发现并发症。如果病人高热不退、咳嗽加重、气喘发憋,常是并发肺炎的表现。若病人声音嘶哑、喝水吃奶发呛、吸气时明显费力,是并发喉炎的表现。


有并发症时,常常疹子出不透,疹色淡白或发紫。有并发症应及时治疗。


4.预防


1)接种麻疹减毒活疫菌。


22岁以下或有慢性病的小儿,接触麻疹病人后,可进行人工被动免疫。用于人工被动免疫的生物制品有丙种球蛋白、胎盘球蛋白等。人工被动免疫的免疫力可立即出现,但持续时间只23周。在小儿接触麻疹后5天内注射足量的人工被动免疫制品可制止发病;在接触59天内注射,可减轻症状。


3)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开窗通风3小时。


4)接触者检疫。


(三)风疹


1.流行特点 风疹是由风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较小。


2.症状


1)潜伏期约1021天。


2)病初可有发热、咳嗽、流鼻涕等症状,体温多在39℃以下。


3)发热当日或次日就出现皮疹。皮疹很快布满全身,但手心、脚心一般没有皮疹。


4)病人耳后及枕部的淋巴结肿大。


3.护理 发热时卧床休息,多喝开水。一般不需特殊治疗。孕妇勿护理风疹病人,以免感染风疹,致胎儿畸形。


(四)幼儿急疹


1.流行特点 幼儿急疹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传染性不强,多发生在6个月~1岁半的小儿。


2.症状


1)潜伏期约48天。


2)起病突然,体温可达39℃~41℃,食欲差,但精神尚好。


3)高热35天后体温骤然下降。在体温下降时出现皮疹,12日皮疹完全退净。


3.护理 高热期间多喝水,适当服退热药降温,以免因高热而惊厥。


(五)流行性腮腺炎


1.流行特点 流行性腮腺炎是由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人腮腺肿大期间,唾液中有病毒,可经飞沫传染。


2.症状


1)起病急,可有发热、畏寒、头痛、食欲不振等症状。


212天后腮腺肿大,肿大以耳垂为中心,边缘不清楚,有轻度压痛。张口或咀嚼时感到腮腺部位胀痛,尤以吃硬的或酸的食物时疼痛加剧。


3)一般先一侧腮腺肿大,12日后另侧也肿大,经45天消肿。


3.护理


1)食后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2)饮食以流质、软食为宜,避免吃酸、辣的食物。


3)本病可采用中草药治疗,如板兰根冲剂等。


4.预防


1)病人隔离至腮腺完全消肿为止。


2)接触者可服板兰根冲剂预防。


(六)百日咳


1.流行特点 百日咳为百日咳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百日咳杆菌离开人体后生存力不强。


病人自潜伏期末至发病后6周均有传染性,主要经飞沫传染。


近十几年来,百日咳的发病率下降,但3个月以内乳儿发生百日咳所占的比例显著增高(新生儿也可受感染)。


2.症状


1)病初类似感冒,数日后咳嗽加重,尤其夜间咳重。经12周发展为阵咳期。


2)阵咳期 表现为一阵一阵的咳嗽。咳声短促,连咳十数声而无吸气间隙,脸憋红,鼻涕、眼泪流出,最后有一深长的吸气,并发出“鸡鸣”样吼声,常将食物吐出。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儿患百日咳,因咳嗽无力,气管、支气管管腔狭窄,很容易被痰液堵塞,因此得百日咳以后病情常不表现出典型的一阵阵咳嗽,只是一阵阵憋气、面色青紫。


3)恢复期 经26周的阵咳期以后,进入恢复期。恢复期约23周。


3.护理


1)病人住室应空气新鲜。不要在室内吸烟、炒菜,以免引起咳嗽。给病儿穿暖和,到户外轻微活动,可以减少阵咳的发作。


2)因病人常有呕吐,呕吐后要补给少量食物。饮食宜少量多餐,选择有营养较黏稠的食物。


4.预防


1)接种百白破混合制剂。


2)早发现、早隔离病人。


3)接触者检疫,在检疫期间出现咳嗽症状即应隔离观察。


(七)猩红热


1.流行特点 猩红热为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病菌在人体外生活力较强。


病人和带菌者是主要的传染源。主要经飞沫传染。少数可由被细菌污染的食物、玩具、书等传播。


近几年,轻型不典型的病人增多。


2.症状


1)起病急,可有发热、咽痛、呕吐等症状。


2)出疹期 于发病后12天出皮疹。皮疹从耳后、颈部、皮疹细密,压迫可退色。皮疹之间的皮肤,为一片猩红色,用手按压红色可暂退。在肘弯、腋窝、大腿根等皮肤有皱褶处,皮疹十分密集,呈现一条条红线。皮肤瘙痒。两颊发红,但口唇周围明显苍白。


于病后23天,舌乳头肿大突出,很像杨梅,故叫“杨梅舌”。


3.护理


1)需用抗菌素彻底治疗,以免咽部长期带菌。抗菌素的用法应遵医嘱。


2)病人需卧床休息。常用盐水漱口,保持口腔清洁。


3)在病后23周时要检查尿。因少数病人可并发急性肾炎。


4.预防


1)早隔离病人。


2)接触者检疫。在检疫期间发现有咽炎、扁桃体炎,尽早用抗菌素治疗。


3)病人停留过的房间,可用食醋熏蒸消毒。取食醋50毫升,加等量水,倒入容器中。关好门窗,煮沸食醋,待完全蒸发后半小时开窗通风换气。


八)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1.流行特点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细菌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


病菌存在于病人的鼻咽部,主要经飞沫传染。


冬春季,室内通风不良,人体呼吸道抵抗力下降,容易造成流脑的流行。


2.症状


1)病初类似感冒,发热、寒战,但流鼻涕、打喷嚏、咳嗽等症状不明显。


2)剧烈头痛,肌肉酸痛、关节痛。


3)频繁呕吐,呈喷射状,即没感到恶心就喷吐出来。


4)病人烦躁或神智恍惚,嗜睡。乳儿常有尖叫、惊跳。病情进一步发展可出现抽风、昏迷。


5)发病后几小时,皮肤上可出现出血性皮疹。用手指压迫后红色不退,是出血性皮疹的特点。


6)颈部有抵抗感。让病人仰卧,检查者托住病人的头,向胸前屈曲。检查者可感到病人的颈部发硬,很难使病人的下巴贴到前胸。


总之,流脑的早期症状类似感冒,但病情可以在短时间内恶化,抢救流脑需分秒必争。若于冬春季,发现“感冒”的病人,有剧烈头痛、频繁呕吐,精神很差、皮肤有出血点等要迅速送医院诊治。


3.预防


1)接种流行性脑脊髓膜炎菌苗。


2)室内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新鲜。冬春季,尽量不组织儿童去人多的公共场所。


3)接触者检疫,可服磺胺嘧啶预防,药量遵医嘱,服药期间多喝开水。


(九)传染性肝炎


1.流行特点 传染性肝炎是由病毒引起的传染病。肝炎病毒最常见的为甲、乙型。


1)甲型肝炎病毒 引起甲型传染性肝炎。该病毒耐热,一般的消毒剂,如高锰酸钾不能杀灭甲型肝炎病毒。


病毒存在于病人的粪便中,粪便污染了食物、饮水,经口造成传染。


人感染了甲型肝炎病毒以后,约经1个月的潜伏期后发病,多为黄疸型肝炎。


2)乙型肝炎病毒 引起乙型传染性肝炎,该病毒耐热。


病毒存在于病人的血液、粪便、唾液、鼻涕、乳汁等中。


含有病毒的极微量血液就能造成传染。可通过输血、注射血制品、共用注射器等途径传播。


由于病人的唾液和鼻咽分泌物中也有病毒,所以日常生活密切接触,如共用牙刷、食具,也是传染的途径。


在乙型传染性肝炎病人及带病毒者的血液中,“肝炎抗原”(或称澳抗)阳性,可借此与甲型传染性肝炎区别。


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约经26个月的潜伏期后发病,多为无黄疸型肝炎。


2.症状 无论甲型、乙型传染性肝炎,在症状上都可分为黄疸型与无黄疸型两种。


1)黄疸型肝炎


①病初类似感冒,相继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尤其不喜欢吃油腻的食物。


②精神不好,乏力。平时活泼好动的小儿,病后愿意坐着或要求上床。平时不爱哭的小儿,表现出烦躁、好发脾气。


③经l周左右,巩膜、皮肤出现黄疸,尿色加深。肝功能不正常。


④出现黄疸26周以后,黄疸消退,食欲、精神好转,肝功目逐渐恢复正常。


2)无黄疸型肝炎 与黄疸型比较,病情轻。一般有发热、乏力、恶心、呕吐、头晕等症状。在病程中始终不出现黄疸。


3.护理


1)患急性肝炎应卧床休息,病情好转后可轻微活动,但以不感觉疲劳为度。


2)饮食宜少吃脂肪,适当增加蛋白质和糖的量,多吃水果、蔬菜。


4.预防


1)防止病从口人,讲究饮食卫生、个人卫生。饭前用肥皂、流动水洗手。水杯、牙刷不能混用。


关键词:水痘麻疹风疹幼儿急疹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