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要“对症下药”――邢爱玲

2014-9-5 15:15| 发布者:年年| 查看:4907| 评论:0

摘要:  宝宝个案:昊昊是个中班的孩子,自从上了中班以后,妈妈经常在接孩子的时候,有小朋友向她告状,“阿姨,昊昊打我了。”“阿姨,昊昊今天用脚踢我了。”“阿姨,昊昊抢我的水彩笔,还都给我扔在地上”……昊昊的 ...

  宝宝个案:昊昊是个中班的孩子,自从上了中班以后,妈妈经常在接孩子的时候,有小朋友向她告状,“阿姨,昊昊打我了。”“阿姨,昊昊今天用脚踢我了。”“阿姨,昊昊抢我的水彩笔,还都给我扔在地上”……昊昊的妈妈对此很头疼。这孩子到底是怎么了?妈妈与老师交流了几次,每天与昊昊也在不厌其烦地讲,怎样与小朋友交往,不能用打人的方法,要学会商量,同时也不让他看有暴力的动画片,可一个学期下来,效果还是不明显。妈妈和老师都很着急。



  心理分析:


  昊昊的行为是属于比较典型的攻击性行为,攻击性行为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心理学对攻击性行为的定义是:对他人身体或心理的有意伤害的行为。这种有意伤害行为包括直接的身体伤害(打人)、语言伤害(骂人、嘲笑人)和间接的、心理上的伤害(如背后说坏话、造谣诬蔑)。


  在学前期,孩子在一起玩耍时无意的推拉动作不是攻击性行为,而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行为表现则被认为是攻击性行为。这些行为在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身上都会有或多或少的表现,有一些孩子会比较频繁地出现这些行为,就会认为是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


  不同的心理学理论对于攻击性行为有不同的解释,有的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有的认为一个人生来就具有一种内在的攻击倾向,但随着个体发展,这种攻击倾向可能会指向一些有意义的目标,也有可能指向一些不被社会赞许的目标,如伤害别人;还有一种理论则认为人的一切行为包括攻击性行为,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是从周围环境中学到的。



  ■攻击性行为一般来自家庭、周围环境以及大众传媒


  对学前儿童而言,攻击性行为一定会受到来自教师、家长的重视,因为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往往会对其他孩子造成伤害,但是教师和家长的关注有时还不能有效地改善孩子的攻击性行为表现。我们探究原因,攻击性行为一般来自家庭、周围环境以及大众传媒。


  家庭的影响:家中的成员表现有暴力倾向或有侵犯性的行为,会对孩子产生影响,如家中的成员用暴力的方法来解决矛盾,遇到孩子犯错误时也用打骂的方法解决问题,都会对孩子产生作用。


  周围环境的影响:孩子生活的环境也会影响到孩子处理问题的方式,经常与一些打架、骂人的孩子交往,孩子学到的也是这样的言行。


  大众传媒的影响:传媒对孩子的影响在今天的社会越来越重要。许多孩子都是从电视、动画片中学到打斗方法的。我们常常看到几个孩子用从电视中学来的姿势比划着、较量着,一会儿就会控制不好而衍变成身体冲突。


  孩子自身的直接经验:如果孩子的攻击性行为没有得到有效地干预,就会使这一行为得到强化。孩子在这种错误行为中发现自己的要求或愿望得到某种程度的满足,就会反复使用这种有攻击性的行为,错误的行为受到强化就会导致孩子的暴力倾向。



  ■应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一定要尽早干预


  为了减少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家长或其他成人在孩子第一次出现攻击性的行为时,就要加以干预,不能让这种攻击性行为得到强化。具体办法包括:


  一、家长减少对孩子的体罚,家庭中也要减少或避免暴力行为。孩子是从周围环境、周围人那学到的攻击,家长的暴力行为会使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增加,减少体罚行为的“示范”作用,就能帮助孩子减少一些攻击倾向,同时,孩子经常受到体罚对其自尊心会是一种伤害,会有比较强的挫败感,甚至会去别的同龄人身上“找平衡”。


  二、绝对避免传媒对孩子的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孩子能看什么,家长会有比较大的决定权,一定要坚决避免让孩子看到有暴力情节的电视、动画片等,孩子读的故事书、图画书,也要先由家长检视一下是否有暴力情节或画面,传媒的暴力“示范”作用是相当大的,现在许多孩子都是从这一渠道学到的攻击性行为。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