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幼儿园区域活动的问题分析及对策

2014-9-4 13:20| 发布者:幼师| 查看:334| 评论:0

摘要:【摘要】通过对我市各幼儿园的调查和访谈,对开展区域活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转变观念、确立目标、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的方法,以及幼儿园区域活动多样化、个性化、本土化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我市幼 ...

   【摘要】通过对我市各幼儿园的调查和访谈,对开展区域活动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转变观念、确立目标、分类指导、以点带面的方法,以及幼儿园区域活动多样化、个性化、本土化发展的对策。
    近年来,我市幼教工作者在新《纲要》精神的推动下,教育观念有了很大的转变,意识到以往灌输式的知识教学是不能形成的,必须通过幼儿的主体性活动来实现,活动区教育作为幼儿园实施素质教育、推进幼教改革的一种重要教育活动形式已被广为推崇。这一点已经成为园长和教师们的共识。
    然而,在对我市各级各类幼儿园的教育调研中,发现在活动区教育方面,从园长到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更多的是停留在意识层面上,管理行为和教育实践行为却很少体现出新观念的影响。有相当一部分幼儿园,“集中上课”依然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主要组织形式,备课、上课依然是教师一日工作的重心,忽视“寓教育于一日生活之中”,忽视幼儿的兴趣,主要表现在幼儿园里(特别是农村幼儿园)没有创设活动区角,看不到区域活动的开展,看不到幼儿自主的游戏活动。众所周知,无论多么先进的教育观念,如果不能转化为与之相应的实践,就不会对幼儿产生任何积极的影响。如何因地制宜地开展活动区教育,使幼儿园真正成为幼儿的乐园?现将我市幼儿园区域活动现状分析如下。
    一.存在的问题
    区域活动存在的困难、问题在哪里呢?首先对全市29所幼儿园进行了实地调研和调查,被调查的幼儿园中公办幼儿园2所,民办幼儿园9所、乡镇中心幼儿园18所。通过实地察看、调研、分析,我们将29所幼儿园分成两种类型:
    第一种——区域活动开展得较少的幼儿园有18所,占62%。
    第二种——区域活动开展得较好的幼儿园11所,占38%。
    从实地察看和调研中归纳出两种幼儿园在区域活动方面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1.硬件条件差
    (1)室内活动面积不足。
    此问题第一种幼儿园占38%,具体表现为两种情况:一是班级人数太多,导致活动室面积不足;二是园舍不配套,往往一室多用,既是活动室,又是餐厅,难以创设丰富的区域角。
    (2)缺乏操作材料和设备。
    第一种幼儿园占22%。有些幼儿园,基本教学设备相对缺乏,如室内外玩具、材料少,图书数量和品种少,使得区域活动难以开展。
    2.师幼比例低
    在第一种幼儿园中39%的幼儿园达不到每个班配备2名教师的要求,基本上是两个班配3名教师,个别中心园还存在教师包班的情况。
    3.管理不到位
    在第一种幼儿园中13%的园所组织教师学习有关活动区教育的理论知识,可以说个别幼儿园的教师对区域活动还比较陌生,87%的幼儿园反映教师对区域活动仅有感性认识,曾经观摩过或参观过其他幼儿园的活动区创设,但缺乏理论学习和实践。在第二种幼儿园中,也只有30%的幼儿园自行组织学习过有关的理论知识,其余幼儿园则是通过参观、观摩等手段来认识区域活动的。
    4、整体水平低
    属于第二种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11所中,由于办园体制、地域、园情等因素的差异,在开展区域活动的指导以及实际水平上差距较大,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由二所公办体制的省级示范性幼儿园构成,属较高层次,办园条件优越,管理先进,师资水平高,能根据本园实际开展具有农村特色的活动,区域活动的目标明确,有实效;第二层次由中心幼儿园和个别民办幼儿园组成,区域活动的开展还处于起步阶段,有区角的创设,但区域活动的质量不很高,教育作用不很明显;第三层次为最低层次,以民办幼儿园为主,对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意图不明确,仅仅是按照“上级”要求去创设,区角成为摆设、装饰,没有发挥作用。
    二.原因的分析
    以上存在的问题,从表面上看有其客观原因:
    1、园舍和基本设施条件差,活动室面积严重不足,玩具、操作材料和教学设备短缺,缺乏开展区域活动的基本条件;
    2、师幼比过低,教师的工作量大,保教负担沉重,教育活动的内容和组织方式受条件的限制,缺乏引发和支持幼儿应用各种感官和动手动脑去主动探索、自由表达、平等交流、合作分享的机会,只能依靠“关、管、灌”的教育方式。因此第二种幼儿园也难以提高区域活动的质量,区域活动表面化、形式化,没有真正发挥幼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3、管理不够到位,教师针对性、适时的指导较少。有的只注重幼儿安全,让幼儿自己玩耍,有的过多介入,打乱了孩子的活动程序,也有的认为放任自流,幼儿才算自主。教师对自己在区域活动中的地位认识不足,因此,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培训才能提高教师的专业素质。
    4、活动区教育理念已经比较普遍地为广大农村幼教工作者所了解,但是,影响的深度不够。区域活动的开展,如果问园长、教师对区域活动的看法,众口一词地说很重要、作用很大,在被调查的所有幼儿园都答复已将区域活动的创设与开展纳入幼儿园计划中,并采取了保障措施。然而我市尚有62%的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得较少,这一现状告诉我们,对于区域活动的重要性的认识,迄今为止还只是一种停留在教育口号上,并没有真正成为教师的教育行为。
    5、活动区教育模式要求教育工作者真正做到在行为上尊重幼儿的个别发展,因人施教,促进每一个幼儿在其原有水平上得到发展与进步。要帮助她们把改革从“外部要求”转化为“内部需要”,她们就可能产生改革的真正动力,就不是“要我改”,而是“我要改”。因此,在区域活动开展较少的幼儿园中,绝大多数把原因归究为没有条件或条件太差,过于夸大客观困难。但是,事实上,无论是调查结果还是实地调研都显示出,第一种和第二种幼儿园之间的主要区别并不在于客观条件,如,“园舍条件差,室内活动面积不够”,第二种幼儿园照样克服困难,创造条件开展了区域活动。反观18所第一种幼儿园区域活动开展少的原因多种多样,为什么要改革?为什么要搞区域活动?她们是困惑的。
    从以上对我市目前开展区域活动存在的问题和原因的分析中,我们清醒地认识到,要在全市各级各类幼儿园中全面推行活动区教育,促进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根本性变革,其困难重重,不可能一蹴而就,将经历一段曲折的路程,我们只有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去探索解决困难的道路。
    三.活动的对策
    1.加强培训、转变观念,
    针对以上的问题,我们认为,在开展区域活动的关键是要让广大幼教实践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加强对活动区教育理论的学习,因此,我们通过讲座、培训、参观、研讨等形式帮助园长、教师们了解开展区域活动的目的、意义,传授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在弄清楚“是什么”和“为什么”问题的基础上,再帮助她们去解决“怎么办”,即掌握开展区域活动的教育技能和方法,又减少她们的“不适应感”。我们组织园长、骨干教师结合片际教研活动学习、观摩、研讨,使她们明确区域活动与正规的集体教学活动一样是有目标、有计划的教育活动,指导她们根据幼儿发展规律和发展水平提供材料,学习观察、评价的一些基本方法。
    2.积极探索、农村“乡情”
    根据我市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现状,我们从实际出发确立目标:第一种幼儿园——从无到有,第二种幼儿园——从有到优。即要求第一种幼儿园根据现有条件创设区角、进行尝试,从“做中学、做中想、做中会”;对第二种幼儿园,要求在原有基础上深化区域活动的开展,贯彻“分类指导、分层实施”的原则。从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水平层次分类,对属于第一层次的幼儿园重点在于提高教师的指导能力;对第二层次的幼儿园指导重点在于规范区域活动的开展,避免无计划、无目标的随意行为;对第三层次的幼儿园则重点解决区域活动表面化、形式化的问题,杜绝将区角当摆设、装饰,不允许幼儿入内玩耍的现象。强调各幼儿园一定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反对互相模仿、抄袭、生搬硬套,对乡镇中心幼儿园,重点引导幼儿园开发和综合利用农村丰富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低成本、高效益、高质量地开展区域活动。
    农村幼儿园园舍和基本设施条件普遍较差,师幼比过低,教师的保教任务重,开展区域活动确实较困难,如何因地制宜,结合农村实际开展有农村特色的区域活动是我们积极探索的一条路子。在实地调研中,针对教室小、一室多用的状况,我们启发教师们:大自然就是最好的游戏场,田野、山坡、溪边都是游戏区;针对园长们提出的缺少玩具、材料,没有经费购买设施设备的困难,我们建议园长们“废物利用、就地取材”,同时我们积极宣传、介绍、推广这方面的先进经验,以开启园长和教师们的思路。
    案例一:秋天,带领幼儿到田野观察农民伯伯收割水稻……在一片已收割完的田地上,教小朋友用稻草来编绳子、辫子,有的拉、有的编、有的搓,有的孩子将编好的辫子套在手上当手链,系在腰上当腰带。还带领孩子们到山坡上采摘棕榈叶、竹壳、等,孩子们学会编织糖果、长颈鹿、鱼、鸟等物品……创设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趣味编织角。”组织幼儿进行讨论会,“怎样把编织的作品用得好、玩得更好”。孩子们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我们可以把编好的鱼做饭店的菜。”有的说:“我们可以把编好的帽子、鞋子拿到娃娃家给娃娃用。”有的说:“我们可以编很多水果来开个水果店。”根据孩子们的需求,创设了“加工厂”、“小菜场”“商店”等,将山区资源,将孩子们的编织作品有效地结合到区域活动中,拓展了区域活动的内容,也解决了材料缺乏的困难……(摘自本市教师教育教学案例评选集)
    案例二:有一次在春游时我将“娃娃家”搬到了园外的一块野草地上,告诉孩子们“你们去当爸爸妈妈吧”。“噢”地一下,就三人五人一堆地围在一起了。“孩子,你爱吃青菜吗?”“我不要吃”“听话,青菜有营养,妈妈烧‘青菜拌小花’给你吃,很好吃的。”说着就用石头使劲地切叶子;“卖鱼了,谁要鱼,刚从河里抓来的,冬冬妈妈你要鱼吗?买一条吧,建瓯的弓鱼可好了,可新鲜了。”“好吧,就买一条吧,大一点的。”;“卖菜了,谁家要菜,快来买……”长长的吆喝声。“多少钱一斤”“一块”“我要买一斤”“好的”“还有光饼呢,要不要来一块?”……草叶代替青菜,沙石代替大米、黄豆、味精等。鹅卵石放在水中就是鱼,石头做菜刀,泥巴捏成光饼、糕点、地瓜干、糖果等。孩子们尽情地享受着大自然赋予他们的乐趣,看着他们脸上的灿烂笑容,看着这样一番其乐融融的景象,我会心地笑了。(摘自中心幼儿园教师的教育案例)
    以上案例生动地说明了我们对农村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指导思想和策略是正确、科学而有效的。在指导形式上,以下园现场观摩、点评式的直接指导为主,辅之以培训、讲座、参观、教研等间接指导方式。
    3.正确处理“点”“面”关系
    鉴于我市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情况的复杂性和水平的参差不齐,我们确定了三所幼儿园作为活动区教育的示范点,以通过示范点的成功经验给其他幼儿园以启示、借鉴、指导、帮助,从而带动整个“面”开展区域活动。为了真正发挥示范点的作用,体现其价值,避免示范点“示而不范”,成为纯粹的“看点”,在选择示范点时,考虑到我市各类幼儿园发展水平的不平衡以及办园条件的差异性,我们选择了不同体制、不同等级、不同地域的幼儿园,其中公办体制的省级示范幼儿园两所、乡镇中心幼儿园一所,由全市各幼儿园结合本园的实际情况自主选择条件相当的示范点组织全体教师前往参观、学习、观摩,既有利于园长、教师们对开展区域活动的认同与参与,也有利于调动与发挥她们参与改革的主动性、积极性,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在由“点”到“面”的过程中,在观念到位的前提下,我们允许并倡导实践的多样化,反对一刀切、齐步走、搞统一模式 。不同的幼儿园办园的条件有很大的不同,不应当也不可能要求所有幼儿园都照同一个模式做,我们着眼于观念的转变,而不拘泥于区域活动的组织形式如何、时间的多少等表面的问题,放手让各幼儿园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地制宜地开展区域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以班为单位。有的班级人数少,区角固定,各班根据本班幼儿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开展活动,每班活动时间由区域设置情况而定,自行安排。活动区材料多数由老师和幼儿动手收集和制作。
   (2)以年段为单位。由于场地限制,活动区按年段为单位安排,活动时间相对固定,投放材料能根据幼儿年龄特点。
   (3)机动、收放式。活动时间没有统一规定,一般在晨间活动与下午游戏活动时间,由各班弹性组织。
    以上区域活动的创设,体现了幼儿教育理念与行动的渐趋一致性,也表明了幼儿园主体地位的进一步确立与完善,使得“点”与“面”的结合有了更大的发展空间。
    我们对如何指导幼儿园开展区域活动的研究才刚刚起步,回顾所做的工作我们还处在“扫盲”阶段。如何指导幼儿园深化区域活动本土化的研究;如何将区域活动的开展融入园本化课程的研究……等等都有待于我们去探索、发现。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