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幼儿园区域活动规则的建立与实施

2014-9-4 13:20| 发布者:年年| 查看:423| 评论:0

摘要: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 ...

    区域活动以其个别化的教育形式尊重了幼儿的个体差异,满足了幼儿个体发展的需要,成为幼儿在园所喜欢的活动形式,也是当前幼儿园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所指出的幼儿园教育应为幼儿“提供自由活动的机会,支持幼儿自主地选择、计划活动。”“为每个幼儿提供表现自己长处和获得成功的机会,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的最有效的措施。而区域活动所具有的自选性、自主性、小组活动、教育价值依托于操作材料、情境和相应的活动中的特点,决定了教师对区域活动的指导更多的只能是以间接的方式来进行。再加之,区域活动的规则所承载的独有的教育价值,如可以有机地将教育者的教育意图渗透其中;可以在活动中起着组织、约束、调整幼儿活动行为和相互关系,最大限度地保证幼儿的活动权利等方面的作用,使得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抓好区域活动规则的建设工作,是保证区域活动有效开展的重要前提。
    那么在区域活动中,如何帮助幼儿建立起适宜有效的规则,并让幼儿在活动中自觉去遵守呢?下面就此问题浅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一、关于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问题
    区域活动既是幼儿的一种学习活动形式,同时也是教师所组织的一种教育活动形式。因而,区域活动规则的制定应该是由教师和幼儿来共同完成,偏废某一方都是不妥的。在实践中,我们总结出师幼共同制订活动规则的三种有效方法。
    1、在讨论中共同商订
    讨论往往是围绕着在区域活动所遇到带有普遍性的“问题”而展开的,这种“问题”一般是会影响到该活动正常进行,并且又是幼儿无法自行解决的。讨论的目的就是建立起相应的规则来解决当前所面临的“问题”。如,有些区域因人数较多,而发生了幼儿争抢玩具、学具现象的;有的幼儿在活动中无故中途退出而导致活动无法继续进行的……诸如此类情况,教师便可以及时地组织幼儿就此发生的“问题”展开讨论。通过讨论,让幼儿清楚地明白这一“问题”若不解决,那将会影响到活动的正常开展;而解决“问题”的办法,便是共同商订相应的活动规则。如有一次,我们在语言区域新投放了一台录音机(带麦克风,幼儿可跟着讲故事),由于是新玩具,幼儿一到区域活动时间就争着往语言区跑。可是一台录音机能满足几个幼儿参与的愿望呢?拿到的喜气洋洋,拿不到的则垂头丧气;胆大的与之争抢,胆小的细语相求;本应是安静的区域一下子“热闹无比”,区域活动也就无法正常开展了,怎么办呢?望着幼儿求救的目光,我把他们都召集在一起:“大家都很喜欢录音机吧?”小朋友都用劲地点点头,“可是你们这样抢来抢去的,大家都玩不成呀!而且这样,录音机也很容易坏掉,坏了就没得玩了。”小朋友们都低下了头,“那怎么办呢?”“不能抢!”“大家一起玩。”“那怎么一起玩呢?”看到小朋友已初步达成共识,我又抛出了问题。“我们轮流玩吧。”“嗯,一人讲一次。”“没轮到的坐在位置上当听众,不能上来。”“一个人不能用很久,要不别人就不能用了。”小朋友们你一言我一语的,一下子活动规则就出来了,大家又开开心心地玩了。
    采用这种方法而制订的区域活动规则,由于是幼儿亲自参与制订的,同时,也是他们活动的需要,因而,幼儿都较能接受并能在活动中自觉地遵守。
    2、在试误中逐步形成
    有时幼儿在活动中遇到有关活动规则方面的问题,教师不应急着把解决问题的“答案”告诉幼儿,而是可以让幼儿在试误中逐渐去建立起相应的活动规则。如在玩沙活动中,幼儿玩得很尽兴,可到最后却没有多少作品呈现,为什么呢?当我请幼儿动脑筋思考这个问题时,所得到的答案是多种多样,“收玩具时,我们自己踩坏了”“别人把我的踩坏了”“我挖了一个洞,可一会儿它自己塌了”“我在印飞机时,边印边退,不小心自己踩坏了”……“那怎么样才能让老师看到你们的作品呢?下次玩的时候你们再来告诉老师好吗?”以后每次玩前,我都会特别地提醒幼儿一下。经过多次玩后,在小结时,幼儿把自己的发现告诉了我“玩时要小心一些,就不会弄坏别人的了”“建的时候要建牢固些,就不会坏了”“收玩具时,从沙池旁边走就不会踩坏了”“在沙池中建一条路,让小朋友走就不会踩坏别人的了”“不要太多人挤在一起玩就不会弄坏拼的玩具了”……在大家的建议下,小朋友们掌握了保护作品的方法,同时爱护劳动成果的规则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建立起来了。
    采用这种方法而形成的活动规则,不仅会让幼儿深刻地体验到规则的重要性,增强幼儿遵守规则的自觉性;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活动前明确规定
    有些活动规则具有一定的强制性,要求幼儿在活动中务必要遵守的,对于这类规则,我们一般在活动前就明确地提出来。例如,玩水区是幼儿最爱玩的一个区,如果没有一定的规则约束,那可想而知,对于3岁的幼儿来说,玩后会是一个什么结果:一个个满头满脸的水,一片湿漉漉的地……也许幼儿玩得很尽兴,但幼儿的身体却受不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活动前就要向幼儿说明活动要求:玩水时不将水泼到别人身上,尽量不弄湿地板……
    活动规则,是活动的一种行为规范和准则。幼儿的区域活动是在动态中进行的,因而幼儿在活动中还常会有不同情况的出现,而不同的情况可能需要不同的准则加以规范。所以,区域活动规则往往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而是需要逐步完善,逐步到位。
    二、关于区域活动规则的遵守问题
    区域活动规则的制订,只是为区域活动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种“可依的法”,而要让这个“法”发挥作用,关键还在于“有法必行”,否则,活动规则就会失去其存在的意义。在实践中,我们根据不同规则的性质,主要运用三种方法来帮助幼儿更好地掌握和遵守活动规则。
    1、暗示法
    所谓暗示法,是指将区域活动规则蕴涵在环境之中,让“环境说话”,让区域中的环境来告诉幼儿该区域的活动规则。如,关于进区人数的限定问题,我们采用进门挂牌、挂项链、控制椅子数、投放适量同等材料等方法来提醒幼儿遵守该活动规则。如美工角,我们通过投放适量椅子,要求幼儿如果发现椅子坐满了就不能再进入了;自理角,我们投放一定数量的操作材料,没材料的幼儿就要去别的区玩等等。
    2、图示法
    规则的掌握与遵守不能只依靠环境暗示,有些规则还可以通过图画的方式加以形象地表示,并贴在适当的位置,提醒幼儿遵守。比如,我们在娃娃家入口处的地板上贴上几双小鞋印,鞋跟朝向娃娃家的地方(因儿童进区时从容,出区时匆忙,这样放鞋方便穿着),而且鞋印画得十分有趣。我们将一双双摆放正确的鞋(左右脚正确)画成两个相向而笑的人脸,以提醒幼儿,当你的鞋放成一对好朋友姿势时,左右脚便不会穿错。这样,鞋印不仅是娃娃家满额人数的标志,同时又成了训练儿童生活技能的无言之师。
    除外,我们还经常将图示法应用于有关操作材料的使用和收拾的规则,而且效果非常好。如在自理区要求幼儿有规律地串珠珠,我们便在墙上画有一排小姑娘,其中一个小姑娘戴着一串美丽的珠珠(珠珠可以更换的),要求幼儿给其他的小姑娘戴上美丽的项链;在数学区给图形分类活动中,我们将每个分类盒上贴上相应的标记,这样不用老师说,幼儿自然明白分类的要求是什么了;在玩具材料收拾中,我们把不同的区域材料给予归类摆放,每一类都有相应的标志。如一把剪刀的图形告诉儿童这是放剪刀之处,贴着小鱼的筐子表示这是小鱼的家,贴有几何图形的表示几何图形应放的位置。这样幼儿在收拾玩具材料时还可以渗透对应、分类学习。
    3、提醒法
    幼儿由于受年龄特点的制约,在活动中常常会因忘记规则而影响了自己或别人的操作活动。象这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提醒法予幼儿以适当的帮助。提醒法,可以是教师对幼儿的提醒,也可以是幼儿对幼儿的提醒。
    教师对幼儿的提醒方式主要有两种:即语言的提醒和动作的提醒。如当幼儿由于不理解规则而干扰了其他幼儿的活动时,老师可以用温和的语气提醒他:“你觉得这样做好吗?”“应该怎么做更好?”“我们……好吗?”“请你……好吗?”。而当幼儿由于不懂活动规则而无法活动时,如在角色区中,教师看到娃娃被妈妈扔在地上,就走过去抱起娃娃“呀,娃娃怎么发烧?一定是睡地板着凉了,妈妈,快抱娃娃上医院吧。”这种“介入式”的行为提醒,既纠正了妈妈扔娃娃现象,又丰富了游戏情节。
    幼儿间的提醒一般适合于同区域活动的幼儿。由于幼儿间的“提醒”,是完全在一种自由、平等的关系中进行的,因而,这种方式往往更易于为幼儿所接受。我们认为,幼儿间的“提醒”不仅对区域活动起到一种支持的作用,并且还可促进了幼儿社会性的发展。如在自理角玩夹珠珠活动中,小朋友都很认真地玩着,宇健也过来参与了,可他不会夹,夹了很久都夹不起来,一生气就用手抓,搞得别人也玩不成了。这时,幼儿间别开生面的“提醒”便开始了:“宇健,你不能用手抓,要用筷子夹”佳璐马上指出,“我偏不!”宇健满不在乎地说。“你这样做是不对的,老师说不遵守纪律不让他玩,我们不让你玩。”佳璐说。“对,你在吵我们,我们不让你玩了。”“你搞破坏,不是好孩子,我们不和你好了。”周围的孩子也反对了。宇健心虚了“可是,我不会夹呀!”“我们可以教你呀,可你不能用手抓。”“好吧。”一场纠纷就这样解决了,幼儿又开心地玩着……
    上述三种方法,各有其优点,在不同的情况下应加以灵活而综合的运用。我们相信,随着我们研究的不断深入,经验的不断丰富,肯定还能摸索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