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方微信 手机客户端

好幼师网_好幼师官网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教案

2014-12-15 12:42| 发布者:畅想2000| 查看:16912| 评论:0

摘要:学 分:2+1(2为讲授课学分,1为实践课学分)讲授课时:51第一章第一章 概述第一节 活动的概念 1、掌握活动的概念,了解活动的基本特征。2、理解幼儿活动的特征。1、1、 活动的哲学基础2、2、 幼儿的主导活动 2学时 ...


学    分:2+1(2为讲授课学分,1为实践课学分)
讲授课时:51
 
第一章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活动的概念
[教学要求]
    1、掌握活动的概念,了解活动的基本特征。
2、理解幼儿活动的特征。
[重点、难点]
1、 1、  活动的哲学基础
2、 2、  幼儿的主导活动
[教学时量]
   2学时
一、活动
讨论:当你看到“活动”这一词时,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
说说与活动有关的东西。
 
(一)什么是活动?
1、自然主义的传统  
人的活动,无论是生理活动,还是心理活动(如自然的情感),都遵循个体内在的、自然的法则,活动的驱动力来自人的内心冲动,活动是自发性的。
特点:将自由视为前提,将活动本身视为第一位的——活动主义。
批判焦点:生物主义,忽视社会因素的作用。
卢梭的自然教育论,裴斯泰洛齐的教育适应自然的原则,福禄培尔的自动活动的理论、杜威的“从做中学”、弗洛姆的自由理论都是基于这种传统。
2、机械论
活动是依靠外部的力量来驱动的:活动是由外部的环境的刺激下产生的反应(行为主义)。A=S    R批判:机械主义,忽视人的能动性的作用,使“活动”没有人的意识、个性。
3、列昂节夫的活动理论
在客体的作用(S)和主体现状改变(R)之间,加一个中介环节——活动(A)。
S     A     R
人的活动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具有社会性和对象性;
分析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动作;
批判:将活动范畴绝对化(活动本身作为方法论,活动成为唯一范畴),使复杂的心理过程和教育过程简单化;将活动的对象性视为活动最基本的决定性。
建议: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用“社会行动”代替“动作”作为分析活动的基本单位;活动尽管都有对象,但活动的实现最终不是由于掌握了需要的对象,而是由于主体的需要借助这些对象得到了满足。(李臣:《活动课程论》,教育科学出版社,1998,91)
4、辩证唯物主义
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的本质,社会历史的发展就是人的活动的发展、人的发展,发展着的人就是活动的人——活动是人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形式;
人的活动是能动(改造物质、对象世界)与受动(受物质、对象世界的制约)的统一;人的活动具有现实客观性、社会历史性、自觉能动性(马克思)。
质疑:
认为事物是对立与统一的,相互制约的(矛盾论、调和论),现代主义认为世界是复杂化的,解构的,多样性的,不确定的,反对宏大叙事。
物质世界只是提供了一个简单、原始的材料库(包括人类自身),而人的意识则是使物质世界变得丰富、发达与充满想象。人的意识有时是依赖物质的,但有时是超出物质的限制的,物质是永恒的,也是有限的,而人类的想象、创造潜力则是无限的。
二、幼儿的活动
1.幼儿活动的分类:内部活动和外部活动
幼儿的内部活动是指幼儿的生理和心理活动。
幼儿的外部活动是指具有外显行为的幼儿实践活动,即幼儿与周围环境直接作用的活动。
幼儿外部活动的分类:按活动对象的特征来分,可分为以物为对象的实物操作活动和以人为对象的人际交往活动。但二者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
2.幼儿的主导活动,基本活动
(1)指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除满足其基本生存需要的活动(吃、喝、睡、排泄)外,发生频率最高的和所占时间最多的活动;
(2)指活动的发生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与儿童一定的年龄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必然发生的活动。
(3)指适合并决定儿童身心发展状况的活动(倪敏,2000,28):
0-1岁,交往(情绪交往,满足生命、安全和机体生长发育等基本需要,婴儿虽不理解成人的语词和行为,却很高兴地长时间地看着成人,对成人的微笑和言语作出应答);
1-3岁,实物活动(实物操作,通过操作、摆弄周围环境中的物体——探究,满足理解、影响周围环境的需要,儿童的兴趣从成人转向物体);
3-6岁,游戏(满足儿童社会模仿、角色参与的需要)
3.幼儿活动的特点
(1)对象性,同其他活动相似。
(2)幼儿主体性
(3)过程性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
[教学要求]
1、 1、  理解教育活动的含义
2、 2、  掌握幼儿教育活动的类型和特点
3、 3、  领会幼儿教育活动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关系
[重点、难点]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涵及特点
 
 
一、教育活动
讨论:
1、你所理解的教育是什么?
2、教育和教育活动是不是一回事?
(一)教育作为活动目的或功能
教育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叶澜:《教育概论》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8)。
(二)教育作为活动本身(在这一意义上“教育活动”的说法才能成立)
从现象学出发,教育是主体之间意义的赋予、分享和创造的过程。这一解释将教育视为活动本身,更贴近我们的追求。
活动主义:最重要的是活动本身,而不是含着活动外的目的的对象,将教育看成是活动本身,从而重视教育过程本身。代表人物如卢梭、杜威等。
二、幼儿教育活动
讨论:幼儿教育活动有什么独特性?
(一)幼儿教育活动的主要类型和特点
1、非机构性教育活动
以家庭教育活动为主,主要特征是:由儿童的法定监护人、养护人或其他亲属承担、具有非定时性、个别性、随意性和无规定性等特点。
2、机构性教育活动
以幼儿园教育活动为主,主要特征是:由幼儿园进行,由专职幼教工作者承担,具有社会目的性、计划性、集体性(相对于家庭个别教育而言,但也不排除个别教育)、定期性、规范性和科学性等特点。
(二)幼儿教育活动的主体和客体
复合主客体论
(三)幼儿教育活动与活动的关系
 
                幼儿活动                    成人活动

         幼儿教育活动(交往活动)      
可以看出:
1、不是所有的幼儿活动都是幼儿教育活动。
2、非教育性活动和教育活动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3、幼儿教育活动是幼儿活动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什么?
4、幼儿园教育活动是幼儿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为什么?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
讨论:幼儿园教育活动与中小学相比,有什么不同?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概念
1.《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是有目的、有计划引导幼儿主动活动的,多种形式的教育过程。
质疑1:重心在引导——强调教师对幼儿的影响,单边影响;
    质疑2:有目的的引导——强调教师的目的,教的目的,而幼儿自己的目标呢?
    幼儿无目标、无需确定自己的目标、无权确定目标,主体性内容被抽空。
    质疑3:有计划的引导——消除教师行为的随意性,但将教育活动限于预先制定好的计划(课表、教案),对于偶然出现的教育时机、随机的事实视而不见。2.有人认为,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双边活动
质疑1 :将作为整体的教育活动一分为二,造成“教”与“学”的人为分割、对立,“教”与“学”之间难以取得一致性。
    质疑2:过分强调教师的作用,以教师的“教”为中心,忽视幼儿的“学”,幼儿的自我指导与自我教育。
幼儿园教育活动是以幼儿教育机构或设施为基础的,有一定意向性与目的性的,师幼相互影响的,并以一定的方式实现意义的赋予分享与创造的过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有二层含义:
1.活动(action)作为不可数名词时,幼儿园教育活动与幼儿园教育是同义语;
2.活动(action)作为可数名词时,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具体的某个教育活动。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特点
    1.社会目的性
    2.计划性
3.幼儿主体性与教师主导性的统一
4.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5.多样化
6.游戏化
7.综合性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类型
划分方法:
1.按内容领域划分: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
2.按组织方式划分:集体、小组、个别、自选
3.按计划性划分:正规性教育活动、非正规性教育活动
第二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结构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
[教学要求]
1、 1、  领会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建构方式。
2、 2、  运用理论列出教育活动目标
[重点、难点]
1、 1、  行为目标的表述
2、 2、  表现性目标的适用情况
[教学时量]
2学时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意义
(一)教育活动目标的界定
1、什么是教育活动目标?
教育活动目标即是一种对于教育活动效果的预期。
2.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必要性
目标是活动的“指南针”和“方向盘”。它可以防止活动的盲目性、随意性。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体系建构方式
1、预成式:根据国家教育规划中的总目标,将之层层分解,形成具体的活动目标。每一层次的目标都是对上一层目标的具体化,并实现着上一层次的目标。
2、生成式
最具体层次的教育活动目标并不一定都是事先经过层层分解得来的,而有些是在教育活动中随机生成的。这通常表现为教育者不给眼前的活动预定一个具体、明确的目标,而在儿童的即兴的兴趣与需要的激发下,经过与幼儿讨论来产生的;或者活动计划时有具体的目标,但教育者在执行的过程中不拘泥于这一目标,它要求教师心目中有大目标。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构成
1、三维结构
    领域
   水
范畴  平 
健康教育 
语言教育 
科学教育 
社会教育 
艺术教育
知识学习 小班         
 中         
 大         
能力发展 小         
 中         
 大         
情感培养 小         
 中         
 大         
2、二维结构
  情感、态度 能  力 知识、技能
健康     
科学     
社会     
语言     
艺术     
3、具体层面的教育活动目标一般涵盖三个方面:
(1)情感、态度,如:
           喜欢做“老鹰捉小鸡”的游戏;
(2)能力、习惯,如:
           与“老鹰”的运动方向相反,反应灵活;
(3)知识、技能,如:
           能说出“老鹰捉小鸡”游戏的规则。
(四)幼儿园教育活动目标的表述方式
1、表述的角度
(1)从教师的角度表述
(2)从幼儿的角度表述
(五)表述的性质
1.行为目标
(1)含义
指的是用一种可以具体观察或测量的幼儿行为来表示的对教育效果的预期。每一行为目标包括三个构成要素:
a)核心的行为,用一个操作性的动词表示,如“说出”、“分辨”、“指出”、“区分”、“唱”;
b)行为产生的条件,即核心行为发生的特定情境或方式,也称行为所发生的领域,
c)行为表现标准,即学习的结果或幼儿行为的变化。通常用“会”、“能”等词表示。
 
能   说   出   三   种  颜  色  的  石  头。
 (标准)(核心行为)       (行为产生的条件)
2.表现性目标
(1)含义
表现性目标描述的是幼儿一般性的学习结果,是一种非特定的目标,不注重具体的、可观测的行为变化。
参观动物园,说说你在那里看到的有趣的几件事情。
侧重的是幼儿去“看”和抓住有趣的事物去积极探究,至于具体是什么事,我们无法事先知道也没有必要预先规定,它实质侧重的是幼儿情感及对活动的态度。这种目标的不确定性(弹性)恰恰为生成性教学活动留下了空间。
(六)当前具体的幼儿教育活动目标存在的问题:
1.把目标当成教师要完成的任务,把教育仅仅当作是教师的要做的事。
例:增加幼儿对兔子的认识。(从教师的角度表述,没有幼儿的行为)
2.过于笼统,不具备操作性
例:了解青蛙的外形特征。(虽从幼儿的角度表述,但行为不具体,缺乏行为表现标准,怎样才算“了解”了?)
3.只关注具体的目标,缺乏弹性,局限于眼前的目标本身,缺乏大目标意识
应将行为目标和表现性目标有机结合,实现互补。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内容
[教学要求]
1、 1、  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含义。
2、 2、  理解选择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要求
[重点、难点]
  根据目标选择活动内容
[教学时量]
    2学时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是实现教育活动目标的载体。
无论是预成的目标,还是生成的目标,都需要活动内容来体现与实现。
二、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分类
1、生活活动的内容:进餐、午睡、吃点心、盥洗、入厕……2、游戏活动的内容:角色游戏、结构游戏……3、劳动活动的内容:自我服务、值日、整理玩具架、喂养小动物……4、学习活动的内容:语言、科学、健康、社会、艺术。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选择
1、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
如何根据目标来选择内容?这首先要考虑目标的层次。当目标的层次比较高,目标本身比较概括、笼统时,相应的教育内容也比较概括,反过来,则比较具体。
2、依据活动主题来选择内容
四、幼儿园课程内容的生成
五、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内容的问题
1.产生方式多预成性(选择性),少生成性
2.内容重学科性,轻生活性
3.一定程度的小学化
第三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
[教学要求]
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途径、形式。领会当前幼儿园教育实践中教育活动组织的问题。
[重点、难点]
正规与非正规教育活动相互结合
[教学时量]
    3学时
一、 一、             目标与过程的关系
1、目标指导过程
2、过程中产生目标
二、过程设计的策略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途径与形式
1、游戏
2、区域活动
3、教学活动
4、实践活动(参观、劳动、手工操作)
5、日常生活
(一)按儿童人数规模分:集体形式;分组形式;个别形式
(二)按教师的作用方式分:直接形式;间接形式;自由形式
(三)按教育活动的组织性分:正规形式;非正规形式
四、当前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的问题
1、 1、  重教学、轻游戏。例:
2、 2、  重集体形式的活动、轻个别和自由活动。
3、重正规性活动,轻非正规性活动。例:幼儿聚精会神地在户外看地上的小动物,却被教师阻止说:“活动的时间到了,快回班吧。”
第三章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过程与模式
第一节 第一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过程
 
[教学要求]
1、 1、  理解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概念
2、 2、  领会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课程设计的关系
[重点、难点]
活动设计与实施过程之间的关系
[教学时量]
3学时
一、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界定
讨论:什么是教育活动设计?
(一)对已有概念的质疑
过去我们认为,所谓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就是在教育活动开始之前对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预先加以筹划,从而安排教育情境,以期达成教育目标的系统性设计。
质疑1:能否预先计划教育过程中的一切?需要面面俱到吗?教育过程尚未开展,不知其中有何变化,能否事事加以计划?
质疑2:如果设计是事无巨细都要详细计划,教育过程就是对预先设计的方案不折不扣地执行,那么,随机教育呢?儿童即兴的需要、兴趣呢?我们为之留下位置了吗?
质疑3:教育活动设计的意图是为了达成教育目标,重点在目标,那么儿童的发展呢?目标本身还不是发展,目标的完美并不代表教育效果的完美。可能出现只重目标的达成,而不关注儿童的学习实际的情况。
质疑4:一个看起来很有吸引力(全面、精细、周到、圆满)的活动方案就一定能保证活动的效果吗?
(二)活动方案与方案实施过程的关系
美国学者塞勒(Saylor)等人用三个巧妙的隐喻来描述他们之间的关系:
1.活动方案是一幢建筑的设计图纸,而实施过程则是具体的施工,图纸对施工作出非常具体的计划和详细说明,而施工则必须严格按图纸进行,不允许有任何差错,评价教育活动开展的好坏,是根据实际施工与设计图纸之间的吻合程度。(如果遵循这种关系,任何人都可以造出一样的建筑。老师也可以相互代课)
2.活动方案是一场球赛的方案,这个方案是赛前由教练和球员一起制定的,活动方案的实施则是球赛进行的过程。尽管球员要贯彻事先制定好了的打球方案,而达到这个意图的具体细节则主要由球员来处理。他们要根据场上的具体情况随时做出明智的反应。
3.活动计划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乐谱,活动方案的实施则是作品的演奏。同样的乐谱,每一个演奏家有不同的体会,从而有不同的演绎,演奏的效果也大不一样。为什么有的指挥家和乐队特别受人欢迎,主要不是由于他们演奏的乐曲,而是他们对乐谱的理解和演奏的技巧。(老师没法代课)。
二、幼儿园课程设计与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关系
(一)幼儿园课程是学科教学大纲或内容,幼儿园教育活动是组织与实施这些内容的过程(作业教学——上课、游戏、劳动等传授)
(二)幼儿园课程是计划,幼儿园教育活动则是执行这一计划的过程,与上面的同出一辙。
(三)课程是教育内容设计、实施与评价的运动过程,教育活动(教学)就是课程运动的一个阶段——课程实施。
(四)幼儿园课程是经验,幼儿园教育活动就是获得这些经验的过程
(五)幼儿园课程是各种教育性活动之和(大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是课程具体化,是微型的课程
(六)从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含义看,当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视为一个集合名词时,教育活动就是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课程设计是同一性的;当将幼儿园教育活动视为一个可数名词,它指一个个单个、具体的教育活动,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则是对单位时间(课时/学时)的教育活动设计。
三、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特点
1、设计的系统性
2、设计的开放性
3、设计的规定性与不确定性(可变性)
4、设计的预成性与生成性
第二节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的模式
[教学要求]
1、掌握目标模式、过程模式的特征及各自的优缺点。
2、领会系统模式、综合模式的运用要求。
[重点、难点]
1、目标模式及过程模式的本质。
2、综合模式的运用
[教学时量]
   3学时
 
一、教育活动设计的模式
(一)目标模式
        确定目标             选择内容
 
 
         评价                 组织实施
特征: 1、以明确而具体的行为目标作为课程设计的中心,其它步骤围绕目标进行;
2、强调目标的行为导向,目标的可测量性及行为的层层分解。
优点:
    设计条理清晰;增强了教育的目的性;评价简单,操作性强。
缺点:
1、目标的行为化导致其细化,易造成教育视野的局限: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2、强调目标的行为化、可预期性和可测量性,必然忽视非预期的、没有明显的外部行为表现的学习结果(情感、体验、态度),而这些方面的学习是更重要的学习。
3、评价重结果,不重过程;重定量测量,轻质的分析;
4、过于强调活动设计的“科学性”“技术性”,忽视“艺术性”、“个性”和“创造性”。
(二)过程模式
是由英国著名课程理论家斯腾豪斯(L.Stenhouse)针对目标模式的弊端提出来的一种课程编制模式。他从知识和理解的角度陈述宽泛的目的,设计了一种与该目的逻辑上相一致的教学材料和教学过程。过程模式实质上是假设一种教学过程:
     如果在该过程中使用这些材料和程序,会导致不确定的结果。
     这种过程由教师自己在具体的情境中验证和调整。
观念:
1、教育的目的不在于追求预期的行为变化,而在于鼓励儿童主动探索有价值的领域,实现包括智慧、求知能力和批判能力在内的多方面发展。
2、学习不是直线的过程。教育活动过程变数大,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地组织教育内容。
3、教师是设计者、研究者,而不仅是方案的执行者。
4、活动设计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反对用预先确定的行为目标来规定活动的进程及结果。
设计程序:
1、设定一般目标;
2、实施有创造性的教学活动;
3、论述;
4、评价教学活动引起的结果。
特征:动态性;开放性;研究性;实践性
优点:弹性;灵活性;重视实施过程;能积极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创造性。
缺点:1、由于目标的作用不强,使评价缺乏明确的评价标准,实施和评价操作性差。
      2、对教师的要求很高。
(三)系统模式
1、Davis的教学系统设计模式
由相互联系的三个部分组成:分析系统的需求、设计系统、评价系统,设计是一个贯穿整个系统的全过程。
2、Smizosovski的问题解决模式
  教学是一个解决问题的系统过程,由确定问题、提供多种解决方案、选择最佳方案、实施方案、评价等组成。
(四)综合模式
          目标+兴趣需要+内容材料      活动
目标虽然写在前面,但目标不是惟一的起点,以上三者都是起点。
注意:在任何情况下设计活动都必须从具体的目标出发是目标模式的特征。
1、从目标出发的设计
(1) (1)       目标:发展幼儿的小肌肉动作。
(2) (2)       兴趣、需要、经验:幼儿已经有了插积塑片、画画等练习的机会,而且表现出对窗花、剪纸的兴趣;
(3) (3)       内容、材料:安全剪刀、纸;
(4) (4)       活动:欣赏剪纸;练习使用剪刀;学习折纸、剪四瓣花等简单图案。
练习:就“发展幼儿的自我意识”目标来设计教育活动。
2、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
在富有弹性的课程中,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常常是一个新的活动的起点。教师需要敏感地抓住幼儿感兴趣的事情中所具有的“内在价值”,并与幼儿园课程的总目标相对照,以决定其取舍。
从幼儿的兴趣、需要出发设计的活动往往是针对某个群体的,也可以针对全班和个别儿童。
例1
(1)兴趣、需要和经验:幼儿刚入园,需要熟悉了解情况,建立安全感和信任感。
(2)目标:帮助幼儿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情绪安定地参加活动。
(3)内容、材料:班级环境、教师、同伴、玩具等。
(4)活动:组织幼儿认识新同伴;体会具体游戏的快乐;老师和孩子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感到老师喜欢自己……
例2
(1)兴趣、需要和经验:参观天文馆后,部分幼儿对火箭和太空旅行感兴趣。
(2)内容、材料:有一个大纸箱。
(3)目标:帮助幼儿学习计划活动,提高行动的目的性和坚持性,学习合作等。
(4)活动:组织幼儿一起设计用纸箱制作火箭,并围绕太空旅行的主题开展系列活动。
练习:老师发现,大部分幼儿对恐龙感兴趣,请就此设计一个活动。
3、从现有的材料、内容、问题出发
季节、节日,必要的学习内容,生活中的偶发事件等也可以作为教育活动设计的起点。然后根据幼儿的需要和教育的目标,发掘内容中所蕴涵的教育与发展价值。
例1
  (1)内容、材料:水灾后大家都在为灾区募捐,幼儿园附近也有一个募捐点。
(2)目标:培养幼儿的爱心,学习关心、帮助他人。
(3)兴趣、需要和经验:幼儿的同情心已经开始萌芽,情绪易受感染,喜欢模仿。
活动:参观募捐点,感受人们为灾区任命奉献爱心的气氛,讨论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必要性,开展“我们也关心灾区的小朋友”的活动。
例2
(1) (1)       内容、材料:有一个电视机箱子
(2) (2)       兴趣、需要和经验:有的幼儿不爱在大家面前讲话,但所有的孩子都对电视明星和节目主持感兴趣。
(3) (3)       目标:促使幼儿大胆讲话,态度大方。
(4) (4)       活动:利用纸箱制作“电视机”,组织幼儿开展“小小电视台”活动,特别注意给那些平时不爱表现自己的孩子一个机会。
练习:一位幼儿从家里带来了一只蟋蟀,引起了许多小朋友围观,请以此设计一个教育活动。
4、从已经设计好的教育方案出发
例:
(1) (1)       活动:有一个已经设计好的活动。
(2) (2)       兴趣、需要和经验:它符合这个班的幼儿的需要和经验吗?
(3) (3)       符合阶段性的一般教育目标吗?                                                     
(4) (4)       内容、材料:活动所需的材料容易获得吗?
(5) (5)       活动:原来的设计需要作一些什么样的调整?
第四章  幼儿园领域/学科教育活动设计
 
[教学要求]
1、 1、  了解幼儿园学科或领域活动设计的要求。
2、 2、  掌握学科或领域活动的设计技巧。
[重点、难点]
1、 1、  各个学科或领域教学特点与设计要点。
2、 2、  学科或领域活动的相互渗透的自然性要求。
[教学时量]
    16学时
 
第一节 第一节              领域/学科活动设计的一般要求
 
一、幼儿园领域/学科活动的本质
1、广域课程
2、前学科课程。表象;初级概念;经验层次而非严密的逻辑层次
二、领域/学科活动设计的要求
1、目标的“一般发展性”
2、目标的综合性,内容的渗透性
3、教育目标和内容的需求化
4、教学方式活动化,结果经验化
5、教学计划弹性化和教学过程的灵活性
6、领域间的结合或渗透的自然性
 
第二节  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语言教育的根本价值(《纲要》)
1、语言态度:愿意说,多说,主动地说
2、语言习惯:说的习惯和听的习惯,文明礼貌
3、语言能力:清晰、准确、流畅、完整地表达
二、语言活动设计的要求
1、讲故事(儿歌)
2、谈话
设计举例:
心情预报(大班谈言活动)
第三节  幼儿园音乐教育活动设计
一、艺术的生命力
二、幼儿艺术教育活动的基本精神
三、幼儿艺术教育活动过程的基本要素
1、感受(欣赏、体验)
2、表现(各种自主性操作形式:绘画、手工、舞蹈、唱歌)
3、探索(为了更好或更美)
4、发现(怎样做是美的,或什么能使它更美)
四、歌唱活动
(一)幼儿园歌唱的教学目标
(二)幼儿园唱歌的教学方法
1、 1、  教师熟悉所教歌曲
2、帮助幼儿熟悉歌曲
3、教唱新歌
4、复习歌曲
(三)幼儿园歌唱教学活动要求。
1、 1、  姿势
2、呼吸
3、发声
4、吐字
5、音准
6、协调一致
7、表情
五、韵律活动
(一)幼儿园韵律活动的教育目标
1、让幼儿享受参与韵律活动的快乐
2、发展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韵律活动又是幼儿运用身体来进行的艺术造型活动。
3、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4、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和艺术动作语汇
(二)设计韵律动作的知识、技能、技巧
1、 1、  按情节内容来设计
2、按身体部位的顺序来设计
3、按音乐的结构和变化规律来设计
4、按对称的原则设计、
5、按主题动作组织、
(三)如何导入韵律活动
1、观察导入
2、回忆导入
3、基本动作复习或练习导入
4、游戏导入
5、故事导入
6、音乐欣赏导入
六、打击乐器的演奏
(一)幼儿园打击乐器演奏活动本身的教育目标
1、 1、  让幼儿享受敲敲打打的快乐
2、发展幼儿运用打击乐器进行艺术表现的能力。
3、发展幼儿感受音乐的能力
4、积累一定的音乐语汇
(二)幼儿园常用打击乐器及其音色,动作要领
(三)配器的方法
1、了解乐器音乐并会分类,例如
2、了解如何利用乐器搭配制造某种特定的音响效果。
3、举握配器的对比变化
(四)指挥的要领
1、知道“准备”、“开始”、“结束”的动作,使自己的动作前后一致,清楚、明确,易于让被指挥者做出反应。
2、知道“大声演奏”、“轻声演奏”、“停止”、“快”、“慢”等动作要领。
3、知道将身体倾向于被指挥者,用眼睛注视与交流,激起被指挥者的合作热情。
(五)如何建立演奏常规
1、活动开始与结束的常规
(1)听音乐的信号整齐将乐器从座椅下面取出放回。
(2)乐器拿出后,凡不演奏时将乐器放在大腿上,不发声音。
(3)演奏结束后,按指挥者的手势将乐器放回腿上或座椅下
2、活动进行的常规
(1)演奏时,眼睛注视指挥者,积极地与指挥者交流
(2)不做与演奏无关的事情
(3)交换乐器时,须将原来使用的乐器放在坐椅上,再迅速无声找到新的座位,拿起新乐器坐下后马上把新乐器放在腿上做好演奏准备。
(六)幼儿园打击乐器教学过程
1、认识乐器:教幼儿观察辨认乐器的外形特征,听和辨认乐器的声音,并学会描述,记住乐器名称。
2、熟悉和欣赏音乐
3、了解音乐配器,引导幼儿全面了解节奏乐的配器情况。
4、空手练习:用拍手、拍腿,踏脚的方式进行各声部的练习。
5、分部练习,按各种不同的演奏谱,各声部分组练习,再两组或更多组结合起来练习。
6、分段练习
7、整体练习
(七)队形的排列
1、单马蹄形
2、双马蹄形
3、品字形
4、“满天星”形:
5、半圆形
七、音乐欣赏
(一)音乐欣赏的内容。
1、倾听声音
2、音乐作品的欣赏
(二)音乐欣赏教学方法
1、 1、  分析材料
2、教学准备
3、教学模式的介绍
(1)与韵律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2)与视觉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3)与文学活动相结合的模式
(4)与奏乐活动解释此模式
第四节 幼儿园美术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 一、概述
(一) (一)学前儿童美术及美术教育
1. 1.       美术及学前儿童美术
2.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
3. 3.       儿童美术教育的理论
(二) (二)学前儿童美术的发展
1. 1.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
2. 2.       学前儿童绘画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
3. 3.       学前儿童手工发展阶段特征的描述
4. 4.       学前儿童美术行为的心理学解释
二、 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与内容体系
(一) (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结构及其分析
1.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目标结构及其分析
2.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目标的制订
(二) (二)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的选择与分析
1. 1.       选择学前儿童美术教育内容的依据
2. 2.       幼儿美术教育内容范围与分析
三、 三、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实施指导
(一) (一)   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基本方法-------对话法
1. 1.       对话法及其提出的依据
2. 2.       对话法的实施
(二) (二)   学前儿童绘画教育的实施指导
1. 1.       学前儿童绘画创作的心理过程
2. 2.       命题画的指导要点
3. 3.       意愿画的指导要点
4. 4.       装饰画的指导要点
(三) (三)   学前儿童手工教育的实施指导
1. 1.       学前儿童手工创作的心理过程
2. 2.       平面手工活动的指导要点
3. 3.       立体手工活动的指导要点
四、 四、学前儿童美术教育的评价
(一) (一)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评价
1. 1.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评价的目的与参照系统
2. 2.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评价信息的获取
3. 3.       对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的价值判断
(二) (二)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的评价
1. 1.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的目的与参照系统
2. 2.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评价信息的获取
3. 3.       学前儿童美术作品价值判断的形成
第五节 第五节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一、 一、         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一)关于不同流派的理论观点
理性主义、经验主义、社会历史发展观的理论、新皮亚杰理论
(二)皮亚杰儿童数学发展理论
(1)提出了作为学前儿童数概念基础的认知运算结构理论
(2)提出一般性建构理论
(3)强调动作在儿童早期数学发展中的重要性
(4)临床面试的研究方法
以格尔曼和加利斯特尔(Rochel Gelman &C.R.Gallistel)为代表的“数数模式”理论
(5)新皮亚杰理论的儿童中心数概念结构
    罗比•凯斯(Robbie Case1945-2000)为代表的新皮亚杰理论继承了皮亚杰理论中儿童认知发展的一些观点。
帕斯库——莱昂(Pascual-Leone)把儿童信息处理能力称为心里空间能力。
综合性观点:
①认知能力有其特定的生物基础,这种基础使得儿童更自然或更容易地获得某种而不是其他思维方式。
②概念性知识随着年龄的变化而变化。
③认知发展的水平表现出差异性,即使是处于特定年龄的个体来说也是这样。
④认知能力的运用是进一步发展这一认知能力的基本条件。
⑤目标、社会交往和社会实践在认知能力发展中有重要作用。
(三)婴儿的数学能力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对小小儿数学能力的研究层出不穷。
1、计数能力
2、数的关系
3、数的运算和推理
(四)儿童数概念发展是一种渐进的过程
(五)儿童数概念的发展是一 种主动建构过程
(六)儿童数概念的发展依赖于感性经验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的目标和内容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和内容制定的依据
1、儿童
2、社会
3、学科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结构和层次
从教育的基本内容的角度来划分,即从体育、智育、德育和美育等方面提出要求。
从儿童身心发展角度来划分,即从儿童的认识、情感态度、和动作技能等方面的发展来提出教育目标。
从数学教育内容的几个方面提出教育目标,即分类和排序、10以内数的认识和运算、几何形体的认识、量的认识、空间和时间等方面提出教育目标。
(三)学前儿童数学教育目标的层次结构
1、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总目标及其分析
(1)总目标: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科学》领域中关于数学的目标要求是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2)学前儿童数学教育领域具体目标:
①激发幼儿认识和探索环境中率领、形状等的兴趣,使得他们愿意并喜欢参加数学活动。
②引导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过程中,获得有关数、量、形、空间和时间的感性经验,使幼儿初步形成一些初级的数学概念。
③培养幼儿观察、思考和解决“数学”问题的初步能力,并学习独立选择数学活动的内容和按照要求检查自己活动的情况、活动的结果。
培养幼儿正确使用数学活动操作材料的技能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3)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各年龄段目标及分析
(4)数学教育活动目标
三、 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及其分析
(一)分类、排序与对应
(二)数、计数与数的运算
(三)几何图形
(四)量与计量
(五)空间和时间
四、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的研究
(一)数量关系是学前儿童数学教育内容中核心
林嘉绥的研究:12种数量关系:1和许多的1关系、对应关系、大小和多少的关系、等量关系、守恒关系、可逆关系、等差关系、互补关系、互换关系、传递关系、包含关系、函数关系。
(二)按照儿童智慧运算结构形成特点和规律组织数学教育内容
肖湘宁的研究:根据学前儿童数概念形成与空间、几何概念形成的智慧运算结构,将数学教育分成数与空间、几何两个系列,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活动。
五、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
(一)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计划格式
活动名称、活动目标、活动准备、活动过程,有时还包括活动建议和活动延伸。
(二)学前儿童数学教育活动设计要求
1、活动名称的两种写法:
按活动要求,用数学术语定名称。
按活动内容或选用材料,用生活的语言定名称。
2、活动目标的设计
(1)一般考虑从三方面设计
情感态度方面的发展目标;
认知能力方面发展目标;
动作技能方面发展的目标。
(2)常见的表述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教师作为行为主体,用教师所做的事来表达;幼儿作为行为主体,用幼儿的行为变化来表述。
3、活动准备
(1)经验的准备
(2)材料的准备
4、活动过程
六、  学前儿童集合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一)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意义
(二) 学前儿童感知集合概念的发展
七、学前儿童感知集合的教育
(一)物体分类的教育
1、分类活动的教育意义
(1)分类活动可帮助幼儿感知集合并逐步形成关于集体物体的集合概念.
(2)分类是计数的前提,是形成数概念的基础
(3)分类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2、大、中、小班分类教育要求
3、分类教育的指导要点
(1)按物体的一个特征分类
(2)按物体的两个特征分类
(3)多角度分类
(4)层级分类
(二)区分“1”和“许多”的教育
1、意义
2、教育要求(小班)
3、指导要点
(1)采用游戏的形式,引导幼儿感知和体验“1”和“许多”之间的关
(2)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感知“1”和“许多”
(3)引导幼儿在周围环境中寻找“1”和“许多”
(三)比较两组物体数量关系的教育
1、意义
2、教育要求
3、指导要点
八、  学前儿童10以内数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一)学前儿童数概念掌握的指标
1、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2、掌握数的顺序
3、掌握数的组成
(二)幼儿数概念形成、发展的过程与特点
1、幼儿计数能力的发展
(1)口头数数
(2)按物点数
(3)说出总数
(4)按数取物
2、幼儿对数序的认识
3、幼儿对数的守恒的掌握
4、幼儿对数的组成的认识
(三)幼儿数概念发展的阶段和转折点的问题
1、幼儿数概念发展的阶段性问题
(1)对数量的感知阶段(3岁左右)
(2)数词和物体数量间的联系建立阶段(4-5岁)
(3)数的运算初级阶段(5岁以上)
2、幼儿数概念发展的转折点问题
(四)学前儿童认识10以内基数、序数的教育
1、认识10以内基数的教育
(1)教育要求
小、中、大班
(2)各年龄班的指导要点
(1)引导幼儿感知10以内数量,理解数的实际意义
感知10以内数量可以分阶段进行
将10以内数量感知与分类活动结合起来
(2)引导幼儿感知和认识10以内相邻两数的数差关系
(3)在10以内基数教学中,重视数守恒观念的渗透
2、认识10以内序数的教育
(1)要求
(2)指导要点
3、1-10数字的认识和书写教育
(1)要求
(2)指导要点
九、学前儿童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的教育
(一)学前儿童学习数的组成的意义
(二)学前儿童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的要求
(三)学前儿童认识10以内数的组成教育的指导要点
内容安排上,一般可以分成3个单元:
1、学习以5以内数的组成
例:《学习2的组成》
2、学习6、7、8三个数的组成
例:《学习6的组成》
3、学习9、10两数的组成
十、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与教育
(一)  学前儿童10以内加减运算概念的发展
(二)学前儿童加减运算能力的发展
(三)学前儿童学习加减运算的特点
(四)幼儿加法策略的发展
1、幼儿加法策略的类型
(1)数手指策略
(2)口头数数策略
(3)摆手指策略
(4)分解策略
(5)提前策略
2、幼儿加法策略的水平
(五)口述应用题在学习加减运算中的作用
1、口述应用题是学前儿童掌握加减运算的工具和基础
2、口述应用题有助于幼儿思维能力的发展
3、学前儿童解答和自编应用题的特点
(1)受题目的内容和情节的影响忽略题中数量关系
(2)对应用题的结构理解掌握差
第六节  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
(一)终极目标是学前儿童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也是确定其他层面目标的根据
(二)分类目标是将健康领域所涉及的内容进行分类,然后确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活动目标
1、人体认识与保护知识教育
2、体育锻炼与健康
3、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教育
4、环境教育
5、营养教育
6、疾病与意外伤害的预防教育
7、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
8、性教育
(三)年龄阶段目标是以小、中、大各年龄班学前儿童的身心发展的特征为依据而确定的健康教育活动目标
(四)各个健康教育活动的目标是上述三个层面目标的具体化,应具有可操作性
附:环保教育活动设计范例  香烟的危害(长沙市第三机关幼儿园提供)
 
一、设计思路
在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当今社会,环保教育活动的意义显得更为重要,它将关系到我们的下一代能否拥有真正绿色的家园。幼儿园是学前儿童环保教育的重要场所。对于中班学前儿童,教师应重视引导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体验良好环境的重要性,由浅入深地理解环抱的意义,培养学前儿童由简单的模仿行为转为自觉的环保行为。因此,特设计了此活动,通过观看录像带,自己动手实验,让学前儿童了解香烟对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激发学前儿童关心、爱护环境的意识。
二、活动目标
1、通过活动,认识禁烟标志,了解抽烟对环境、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2、培养学前儿童细致的观察力和连贯的口语表达能力;
3、培养学前儿童关心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三、活动准备
1、设置游乐场场景,墙上贴有禁烟标志;
2、棉花、香烟、玻璃瓶;
3、自制《吸烟有害》内容的多媒体电脑软件。
四、活动过程
1、学前儿童观看情境表演,认识禁烟标志。
观看表演后提问:
(1)刚才在游乐场发生了什么事?
(2)这是什么标志?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
(3)你还在哪些地方看到过禁烟标志?为什么要禁止吸烟?
2、感知、了解抽烟的危害性。
(1)小实验《瓶子里的变化》——吸烟污染空气和环境。(丰富词汇:熏)
提问:瓶子里发生了什么变化?
(2)观看《吸烟有害》片段一——吸烟有害自己。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3)观看《吸烟有害》片段二——吸烟有害别人。
提问:屋子里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情?
(4)观看《吸烟有害》片段三——吸烟容易引起火灾。
提问:吸烟还有什么危害?
小结:吸烟不仅影响自己的健康,还会污染空气,污染环境,影响别人的健康,不小心还容易引起火灾。为了保护我们的身体健康,保护环境,我们国家规定:小朋友不能抽烟,在公共场所如电影院、公园、商场、学校、幼儿园也不能抽烟。
3、引导学前儿童讨论:香烟带来这么多危害,我们应该怎样做?
(1)学前儿童自由讨论,共同想办法,并在集体面前表述;
(2)请学前儿童自己想一句劝阻他人不要吸烟的话,争做“环保小卫士“。
活动延伸:
1、教师和学前儿童一起自制禁烟标志;
2、带领学前儿童把自制的禁烟标志贴到适当的地方,如传达室、医务室、活动室、食堂等处。
 
活动评析:
此活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
在日常生活中,烟民比比皆是,孩子耳濡目染。此项活动,可让孩子们懂得香烟的危害,从而自觉地抵制香烟,做一个环保健康小卫士。
在设计活动时,考虑到课题本身枯燥无味,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又一个有趣的环节:看情境表演→小实验→看宣传片→讨论→自制禁烟标志→宣传禁烟,可谓一环套一环,环环相扣,使原来枯燥难懂的问题变得生动形象,迎刃而解,让学前儿童于不知不觉中,了解香烟的危害,树立起环保意识。
组织活动中,教师根据各环节的需要,灵活地采用不同的组织形式,以调动全班学前儿童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如,第一个环节观看情境表演,认识禁烟标志,教师采取的是集体活动的形式,组织学前儿童集体观看表演,集体回答问题;而第二个环节小实验《瓶子里的变化》采取的则是分组活动的形式,让学前儿童分组做实验,观察香烟点燃后瓶子里发生的变化,使学前儿童懂得吸烟会污染空气和环境;在第三个环节又采取集体活动的形式,让学前儿童一起观看《吸烟有害》的片断(害自己、害他人、引起火灾等),一起小结吸烟的危害;最后采取的是先个别再集体的形式,让学前儿童先个别自由讨论:香烟的危害这么大、这么多,我们应该怎样做?再在集体面前表述自己的观点。多种教育组织形式的采用,使整个活动气氛活跃,自始至终,学前儿童兴趣浓厚,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活动。(周丛笑评析)
 
二、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
(一)内容的选择
1、与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活动目标相对应
2、与学前儿童身心发展及生活经验相关联
3、与学前儿童的接受能力相符合
4、与学前儿童所受社会影响同步
(二)健康教育活动的内容
1、人体认识和保护教育
2、体育锻炼与健康
3、个人卫生和生活习惯教育
4、环境教育
5、营养教育
6、疾病与意外伤害的预防教育
7、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教育
8、性教育
三、创设与健康教育相应的环境
1、增强目标意识。
2、突出水平层次。
3、鼓励学前儿童参加。
第七节 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设计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涵                           
1、科学、技术
2、学前儿童学科学的特点
3、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概念
二、教师素质与学前儿童科学教育                       
1、科技素养
2、教育观念
3、教育知识和技能
4、热爱科学、热爱儿童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1、社会依据
2、心理依据
3、学科依据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1、科学经验
2、初级科学概念
3、方法技能
4、情感态度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过程和原则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过程                              
1、儿童自己的探索
2、影响因素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原则                             
1、教师指导和儿童探索活动相结合
2、科学教育与其他教育相结合
(三)实践教学——学前科学教育的过程                    
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原则                 
1、科学性和启蒙性
2、广泛性和代表性
3、地方性和季节性
4、时代性和民族性
(二)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范围                         
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活动                          
(一)正规性科学活动                                   
1、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特点
2、正规性科学活动的设计
3、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二)非正规性科学活动和偶发性科学活动                   
1、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特点
2、非正规性科学活动的指导
(三)实践教学——幼儿园科学活动观摩                     
七、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方法                            
(一)观察                                            
1、观察的种类
2、观察法的指导要点
(二)科学实验                                          
1、幼儿科学实验的特点
2、科学实验的指导要点
(三)科学游戏                                          
1、科学游戏与科学探索的区别与联系
2、科学游戏的种类
3、科技玩具
(四)种植和饲养                                        
1、学前儿童种植和饲养的特点
2、教师的指导策略
八、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环境                            
(一)科学教育环境创设和管理                            
1、室外自然环境
2、活动室环境
3、科学发现室
4、心理环境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资源                             
(三) 实践教学——幼儿园环境创设的实地考察            
第五章    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的设计
第一节  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
[教学要求]
3、 1、  了解单元主题活动的基本特征。
4、 2、  掌握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技巧。
[重点、难点]
3、 1、  单元主题的选择与开发。
4、 2、  单元主题活动过程中幼儿的主动性问题
[教学时量]
    2学时
一、什么是单元主题活动
1、 1、  理论基点:幼儿生活中的世界是以具体的“自然物”为本位的,而不是以抽象的“学科知识”为本位的。
2、 2、  教育内容中心制,打破学科界限。
3、 3、  注重知识的横向联系。
4、 4、  学习者获得与“中心”有关的完整的经验。
二、主题的选择与开发
主题是单元活动设计的起点和灵魂。
(一) (一)   选择主题的出发点
1、从课程目标出发
例:目标——积极的自我概念;主题——我自己
    目标——萌发幼儿爱科学的情感;主题——小小科学家
2、从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出发
例:幼儿偶尔发现自己影子在一天中不同时间的变化,主题——我和影子
初入园的孩子缺乏心理安全感,产生适应困难,主题——快乐幼儿园(高高兴兴上幼儿园)
3、从现有的“内容”或“材料”出发
例:一些学习内容、材料的规律地呈现,主题——季节的变化;节日;
一些偶发的事件,主题——奇妙的雪;南极
(二)选择主题的依据
1、 1、  这个主题幼儿会喜欢吗?符合他们的兴趣和需要吗?
2、 2、  它蕴涵着什么样的教育价值?它可能有助于达成哪些教育目标?
3、 3、  它能够涵盖哪些教育内容?可能引起哪些方面的学习?可以提供给幼儿什么样的学习经验?
4、 4、  它的可行性如何?主题所需的材料容易获得吗?是否容易转化为幼儿的直接参与的具体活动?
5、 5、  它与其他各单元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无有关的经验进行衔接与连贯?
(三)常见主题的开发与选择
1、 1、  幼儿自身
2、 2、  幼儿的社会环境
幼儿的自然环境,包括动植物。
三、单元主题活动的设计
(一)设计的流程
1、 1、  列出单元名称、选择这一单元的理由和大体所需时间。
2、 2、  确定单元活动总目标,注意目标的全面性。
3、 3、  拟定单元活动纲要
考虑组成单元的系列活动具体有哪些,内容是什么。
4、 4、  逐一设计每个活动
包括:活动名称、目标(集体可操作)、准备(材料、情境等方面的准备)、活动内容、方法和大概的步骤,注意事项等。
5、 5、  检核或评价方案
(参见陈淑琦《幼儿园教育课程设计》,366页)
(二) (二)   设计单元主题活动应特别注意的问题
1、 1、  单元主题活动的整体性、综合性应该是自然、有机、水到渠成式的,不应生拼硬凑。
2、 2、  不能将注意力过多地引向课程的外部,而忽视儿童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师不能为准确地执行设计好的系列活动方案而不顾幼儿的反应,不能把孩子指挥得团团转。
设计实例:我
 
第二节 第二节                   主题探究活动设计
[教学要求]
1、 1、  领会主题探究活动的基本特征。
2、 2、  了解主题探究活动设计基本要求与指导要领。
3、 3、  运用所学理论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设计。
[重点、难点]
1、 1、  主题探究活动对各领域内容的整合
2、 2、  主题探究活动设计与实施中预成与生成的关系
[教学时量]
   5学时
一、为什么要进行主题探究活动设计:整合课程的优势
1. 1.  什么是主题探究活动
主题探究活动就是根据主题来自然展开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是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中心,幼儿、教师及其他人合作来探索世界、表现自我的过程。这种活动的主要特点是:
(1)整合性
(2)开放性
(3)协同性
2.主题探究活动设计是幼儿素质教育的要求。
3.设计主题探究活动的依据
依据1:国外幼儿的研究性学习给了我们一个成功的示例。主题探究就是幼儿园的研究性学习。
依据2:探究是幼儿活动的基本的方式:“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是幼儿无时不刻在探究的问题。
依据3:整合课程是国际上幼儿教育的普遍做法,也是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走向。
二、主题探究活动设计的理论基础
1.知识观
(1)新旧知识观
“说”出来的知识,即陈述性的知识(以语言和各种抽象符号形态存在的知识)与“做”的知识,行动性的知识(不可言说的——缄默知识,体验性的知识,存在与人的行动当中);
静态的、结论性的知识(客观事实、原理、规律、理论、法则、道理——知识是已经存在着的、现成的)与动态的、过程性的知识(知识不是现成的,它是主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而获得的信息及其组织——邵瑞珍编:《教育心理学》,上海教育出,97年,58);
(2)知识获得的方式:
掌握、积累知识(学习过程就是知觉、记忆、理解知识的过程)与建构知识(发现知识、创造知识的过程)
(3)主体与知识的关系(知者与被知者的关系):
知识是学习的客观对象,是独立于学习者之外,与学习者的经验和认知方式无关,如同新知识观则认为知者与被知者密不可分。
新的知识观的体现:主题探究活动侧重活动过程化、情境化、经验化,侧重幼儿的个人知识的建构并通过幼儿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来完成这一建构的过程。
2. 2.  学习观
狭义的学习是指一种学业学习,包括阅读、识字、学计算、学画画、学唱歌等,而广义的学习是指主体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并能引起相对稳定的变化的活动,这种变化既包括内部的,也包括外部的,不仅包括学业学习,而且,那些看来不是学业的游戏、探究、交往等都是学习,因为在这些活动中都能引起人的身心与行为的变化,都能获得经验。
主题探究活动将幼儿的探究、发现、自我表现都视为学习,于是,主题活动中的参观、调查、访问、观察、讨论等都是学习,伴随着强烈的体验,在这样的学习中,儿童不仅建构着自己的知识,还发展着自己的思维能力,形成自己的态度与价值观。
3.生态式教育
一种改变各种知识之间生态失衡状态,形成各专业知识之间、知识与自我之间的生态关系的教育,它的目的是培养出真正具有智慧的“开放型的专家”。
在幼儿教育领域,生态式教育就是要关注幼儿的整体发展、协调发展及可持续性发展。整体发展就是幼儿的身心作为一个整体,体、德、智、美等各方面的教育应统一在一个有机的整体之中,幼儿的能力、情感、态度、知识、技能也统一于幼儿发展这一整体之中。
协调发展不是平均或对等发展,不是要求幼儿各方面的发展保持一个相同的速度或达到一个共同的水平线,而是维持一个适当的差异,这个差异视幼儿自身状况和环境因素的特征而定。
生态式教育要求幼儿教育课程必须是整合的、前瞻性的,涵盖儿童各方面发展并对儿童毕生发展有积极影响,特别是关注儿童目前的身心愉快及生活幸福。
三、主题探究活动设计的策略
主题活动设计遵循的是整合的、开放性(主题扩展)的设计思路。
    1.联想式扩展
即由事物的相关性来发展主题活动的方法。它包括二个层次的扩展:
一是由一种经验扩展到另一种经验,由儿童已有的经验扩展到新经验。
二是由一活动扩展到另一活动,是活动的自然延伸。例如,儿童上街看汽车——(把看到的记下来)画汽车——计数与数的分解与组合——玩关于汽车的游戏。
2.循环式扩展
就是设计——实施——再设计的过程。
开放性的预先计划(不是对教育活动的过程作出事先详细的规定,而是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情况,为以后的变化留下空间)
适时地调整(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灵机应变,及时地调整原先的计划)
3. 3.  再生式扩展
是一种根据实际情况完全推翻已有的活动计划,而采取一种新的活动的设计策略。
四、主题探究活动设计的步骤
1.主题的产生及构思
主题是主题探究活动的核心。主题找得准,主题活动才能有开展的价值。如何产生主题呢?
(1)主题产生的方式
有两种方式,一是教师预定的方式,另一种方式是教师与幼儿一起商讨来确定主题。这主要是教师随时准确捕捉幼儿的兴奋点,由此生成主题。此类主题一般是无法通过预定的教材形式来呈现的,而是在教育实践中通过师生互动来展开的。
(2)主题构思
(3)主题容量
动植物一类的主题比较小,现象类的主题一般比较大。社会类的主题一般不大,但综合性强。
2.经验网的构建
构建经验网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联想扩展经验,为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提供线索、支柱。经验网有二种构建方式:
(1)预成式
预成式是事先构建的。因出发点不同,预成式又分为两种不同的情况:
一种是包含式,从成人的经验或学科知识出发,将与主题按知识类别进行分解。被分解的和分解出来的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分解出来的部分之间往往是并列的关系(类别关系)。如:
主题:水——水的特征——无色、无味、透明、形态……
另一种是关联式,是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从儿童的角度通过联想来构建的,通常是儿童经验的一种自然发展。如:
主题:飞行——人的飞行——飞机——旅游
      飞行——天空——风——风筝
根据预成的经验网来开展活动,可能与幼儿实际的心理活动历程相一致(与幼儿的即时需要、求知兴趣的方向保持一致),也有可能不一致。因此,生成的经验网显得非常重要。
(2)生成式
生成式是指经验网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逐渐完成的。它主要指教师事先并未想到却在活动中想到的和幼儿在活动中发现的,这些都构成经验。
一个经验网通常是由预成和生成两部分组成。预成的部分带有计划性,为教师的提供操作平台,而生成的部分则是对预成部分的调整与完善。
                                    海龟   海星   海螺  海瓜子
 
养殖场所
                    养殖方法        产卵地     沙地     蟹洞
                            产地                 
 
雌雄区别   气味      养殖    生长过程     生活环境      形态
     眼                         
  壳       外形        螃蟹      生活特征       呼吸器官    呼吸行为  
足                                                          鱼腮
爬行         自卫方式                    消化器官
姿势                   相似动物                          河蟹
           自切  伪装                    各种各样的蟹     
                        蝎子 蜘蛛                        海蟹
        海参    壁虎              鱼类        寄居蟹
 
      教师预成     预成没有开展         儿童生成        教师生成
朱家雄:《处理好教师设定和儿童生成的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幼儿教育》2001.11
3.列出活动清单
根据经验网提供的内容来列出活动清单。打通语言、健康、科学、社会、艺术等各个领域。(见表1,例表)
4.价值筛选
对每一个活动进行价值思考:开展这一活动的意义是什么?它到底是满足谁的需要?是教师的,还是幼儿的?是满足谁的需要多一点?对于具体的班级来说,它能满足幼儿的实际需要吗?(这一环节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来完成)
5.形成活动的结构
这个活动要解决的中心问题是什么?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幼儿可以做些什么?即幼儿可以进行哪些探究与表现活动?(参观、调查、访问、搜集资料、讨论和交流感受、体验、自我表达等)
为了支持与帮助幼儿的探究与表现,教师、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如带领幼儿去参观,与幼儿一起探究,组织并鼓励幼儿以多种方式表现等)
6.寻求资源支持
开展上述的活动需要哪些材料?需要家长、社区提供哪些帮助?以什么方式向他们寻求帮助?
7.在实施中调整与延伸
根据实际情况,原定的活动方案需要做出哪些调整?根据活动的进展需要对活动做出怎样的延伸?活动的调整和延伸必须是自然的,它是幼儿探究兴趣维持的最好方式。
活动的调整和延伸可能是活动的自然发展。如:教师引导幼儿用各种方式广泛地感受白天与黑夜,幼儿获得较丰富的体验之后,教师可以问幼儿什么是白天,什么是黑夜,并暗示幼儿用多种方式将他所理解的白天或黑夜记录下来(画、粘贴、表演游戏等),还可引导幼儿与先前的理解进行对比,看看有什么不同。
活动的调整和延伸也可能是由于新问题的产生。如放风筝之后,教师请幼儿作画,结果教师发现幼儿所画的全是正面的幼儿放风筝的场面,教师引导幼儿发现这一问题,从而生成新的问题,也就有新的探究需要(新的目标与活动)。
五、主题探究活动计划表和记录格式
1.主题探究活动内容整合表(见例表)
表1.主题探究活动内容整合表       
__________班
    领域
活动 健  康 语 言 社 会 科 学 艺 术
 
          
2.一周活动安排表
表2. 一周活动安排        
________班
主题名称 
  预成的活动 生成的活动
 上午 下午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家园互动 
 
在一周中,活动可以是由主题探究引伸而连续发展的,一周的活动是自然发展的整体;也可以同时独立地安排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活动,如音乐、体育游戏等。
3.一日活动计划表
表3.一日活动计划
_______班
预成的活动 生成的活动
入园   
晨间活动   
主题探究活动   
其他教学活动   
游戏   
生活活动   
户外活动   
离园   
 
    注意:主题探究活动只是作为全天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如果恰能找到全天活动与主题的自然联系,这些活动都要尽可能与主题相关;如果一些自成体系的活动(如体育、音乐、数学活动)实在不能与正在进行的主题发生关联,可计划单列。
4.活动方案表(见例表)
表4.活动方案
_______班
活动名称:
活动目标:
 
活动准备:
 
活动建议:
 
活动延伸:
 
活动反思:
 
5.探究活动过程记录表
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做些记录,特别是幼儿讨论、交流感受时(需要配班教师协助)。如:幼儿对“花”的探究活动的记录:
 
花的名称 花的特征 我的疑问 花的作用 研究者
太阳花
(向日葵) 像椭圆形,有的长,有的短…… 为什么这朵花没长叶? 给人观赏、漂亮,给人瓜子 王露露
陈涛
…… …… …… …… ……
 
6.幼儿的记录
幼儿在探究活动的过程中,也要自己做一些记录,格式各种各样。幼儿可以用各种东西(如纸笔、树叶、石头等)各种可能的方式(画画、粘贴等)来记录他所看到的,所理解的事物。
7.分组统计表
根据活动的需要将幼儿分组,统计幼儿记录物的数量。如将幼儿记录马路上的车辆进行统计:
 
小组 第一组 第二组 第三组
数量 4 …… ……
分合式 4      4
1   3   2  2 …… ……
六、主题探究活动的组织模式
主题探究活动只有起点,没有绝对的终点,幼儿的活动是循环的,螺旋式的,不断向前推进的,因而也是开放性的。
1.以幼儿已知或感受的事件为起点的模式:
      讨论——探究——讨论——表现……
  提示的问题                     程序
 


鲜花

握手

雷人

路过

鸡蛋

相关阅读

最新评论

返回顶部 关注微信 下载APP